侗族民歌 侗族民歌有哪些特色?

來源:人人運程網 2.21W

基本上所有的侗族村寨,都會多多少少有一些唱歌隊伍,或是專業的又或是業餘的。那麼關於侗族的民歌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侗族的民歌文化有哪些特色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侗族民歌 侗族民歌有哪些特色?

攔路歌
  攔路歌是多姿多彩的侗族民歌中獨具特色的一個品種,運用於多種不同的場合。在三江侗族婚禮中,新娘三朝回門,從夫家回孃家時,男方寨上派出一支隊伍陪伴新娘前往女方寨子。女方寨上用紡車、織布機、油茶濾、杉木尾、禾杆草、幹辣椒、柚子枝葉、竹簍、雞籠、木馬、風車之類,一步步堵塞路口,歌手擺開陣勢,眾多親圍看助威。雙方對唱“攔路歌”和“開路歌”。男方隊伍唱對一樣,女方寨上搬開一樣,最後路障全部撤除,迎客進寨。在廣西三江、龍勝一帶,“月也”時,客寨蘆笙隊來到主寨寨外,主寨也用侗家生活和勞動中的各種用具和雜物,設下重重路障。主客雙方擺開歌陣,比婚禮中所唱更醋暢盡歡。在這個場合比歌才,比知識,比機智,也增友誼,先對象,育愛情。客隊唱歌答對一樣,主寨撤走一樣,如果客隊答不出歌,可以燃放鞭炮向主寨表示敬意,主寨也就盡撤路障,迎客進出寨。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侗族民歌中最着名的一種歌調。主要流行於南侗(黎平、榕江、從江一帶)方言區。它是一種多聲部合唱,是中國民間支聲復調音樂的一種形式,為廣大侗族人民所喜愛,在國內外音樂界享有盛名。其主要旋律在低聲部,高聲部都是派生而出。男聲大歌曲調雄壯有力,氣勢磅礴;女聲大歌曲調優美明朗,娓娓動聽。演唱大歌分男女歌隊,每個歌隊至少三人,多則十幾人,由老歌師嚴格訓練。歌隊中最有名望的是歌師,歌師是歌隊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一般年齡在35歲以上。歌師應具備的條件一是青年時是優秀歌手;二是掌握眾多的歌詞和唱腔;三是能即興編歌;四是作風正派,有組織領導能力。歌隊成員一般都由同一宗族或同一村寨的未婚男女青年組成,同一宗族的男歌隊和女歌隊不能對歌。大歌是在村與村、寨與寨之間集體做客的莊重場合中演唱。大歌歌詞的句型,一般很長,有幾十字、上百字的長句子;也有幾十句、上百句一首的長歌。演唱時節奏緩慢,聲調悠揚,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它是中國目前所發現的民間最完善的一種民間合唱。

侗族大歌的種類很多,從形式上可分為:
  鼓樓大歌
  這類大歌是主客雙方在鼓樓中對唱。如果客隊是女的,主隊必須是男的;否則反之。內容以長篇敍事詩(神話、傳説、故事、讚歌等)為主。因為鼓樓大歌系男女雙方對歌,其內容也有不少愛情故事。

聲音大歌
  這類歌式以表現歌曲的曲調和歌隊的聲音為主。可調一般較短小。曲調多是對蟲鳴、鳥叫、流水等自然音響的模仿,所以聲音變換多,基本上是一首詞一個曲調。這類歌的演唱,一般是穿插在鼓樓大歌的演唱中進行。聲音大歌不是對唱,而是知多唱多,知少唱少。男女聲都有聲音大歌,但女聲聲音大歌特別優美動聽。從江江縣的“蟬歌”,是學蟬鳴鳥叫之聲,在侗族大歌的聲音大歌中十分着名。

侗族聲音大歌,侗語稱“嘎所”,“所”即是聲音的意思。是在鼓樓對唱的其他歌種中派生而出的獨立歌種,是大歌音樂中最精華的部分,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音樂研究價值。

聲音大歌按其表現手法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模擬自然聲音的大歌,第二種是純粹炫聲的大歌。多以其模擬對象為題,表達男女間相互愛慕之情,也有敍事、説教為主題的,往往實詞部分只有幾句,而在後半部分虛詞的拖腔中傳遞出意猶未盡的含義,唱者有意,聽者還需細細去品,曲調優美,婉轉悠揚,和聲音響和諧,拉腔部分富於表現力。

聲音大歌通過豐富的和聲運用,樸素的支聲手法,獨特的模擬技巧,加上侗族語言的獨特韻律,在侗家鼓樓、風雨橋背景之下,與自然界的各種鳥叫蟲鳴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美妙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畫面,無異於天籟之音,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敍事大歌
  這類大歌一般是歌隊出寨走客,應主人的邀請而唱。歌較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着名的敍事歌有《珠郞娘美》、《莽歲流美》、《元東》等。

禮俗大歌
  一種是每年正、二月間祭祖母堂時,手拉手或手搭肩踩堂唱的歌。另一種則是當有外寨客人來時,主人在村口攔路,主客相互盤問對唱的歌。

童聲大歌
  這類大歌多系兒童遊戲時所唱。可詞短小,節奏明朗,曲調歡快,朗朗上口。

戲曲大歌
  這類大歌一般用在侗戲的開場或收場,以齊唱為主,最後一句拉腔時才合唱。演唱時,前台後台齊唱,氣氛熱烈。

大歌的歌詞結構也顯示它獨特的韻律格式,使之與音樂相協調。每首歌包括男女對唱兩個組成部分。每部分由相對的十多段或數十段組成,數段又形成一個單位。每一單位的各段最後一個音節要押韻,每段分上下兩個小段。每小段若干句,最後一句為單數音節句,其餘各句都為雙數音節句。小段的句與句之間要押複韻,即第一句的末音節韻與第二句中間某一音節的韻複合,而第二句的末音節又與第三句的中間某一音節的韻複合,依次複合至末尾。

大歌流傳地區並不普遍。它集中流傳在貴州的黎平、從江、榕江三個縣以及廣西三江緊靠從江的一些村寨。大歌都由訓練有素的歌班來演唱。傳統的歌班以房族為基本單位組成的。一般只有未婚青年才能參加。歌班中按性別分成男班、女班。歌班的人數無具體規定,最少在4人以上,最多達20餘人。有時一種臨時性的組合也可多至五六十人。歌班中要選拔出高聲部(也是領唱)的歌手。高音從小就開始培養,一般同時培養幾人。但在演唱中則不論歌班有多少人,唱高音的只有1人。其他成員唱低聲部。每個歌班都由年歲較大的歌師來管理和負責教習。

大歌的正式演唱場面是比較隆重的。通常是外寨的歌班來訪時,主寨 的歌班就邀請對方於夜晚進鼓樓演唱。男性歌班由女性歌班接待,女性歌班由男性歌班接待。同性歌班習慣上是不互相邀請的。演唱也有一定的程序,先由主寨歌班唱《迎客歌》,客寨歌班回唱《贊鼓樓》,然後再進行對唱。對唱大歌常常通宵達旦,唱至次日黎明方散。

侗族大歌走出侗鄉山村,蜚聲國內外。1986年秋貴州侗族合唱團應邀參加巴黎秋季藝術節,大歌在巴黎引起轟動。

小結:侗族的歌舞文化非常的豐富,有的像是攔路歌、鼓樓大歌,還有像是敍事大歌、以及禮俗大歌,以及童聲大歌,這些都是當地的歌曲文化。也是當地重要文化的特色的一部分,是當地的文化傳承之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