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花竹帽有哪些傳説 毛南族花竹帽介紹

來源:人人運程網 2.52W

花竹帽是毛南族當地的傳統特色工藝,是毛南族當地手工藝的代表作之一。那麼關於毛南族花竹帽的傳説,毛南族花竹帽如何編制的呢?這些你都知道嗎?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毛南族花竹帽有哪些傳説 毛南族花竹帽介紹

花竹帽編織技藝主要流傳於廣西壯族河池市環江毛南族自治縣。2011年,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一、起源傳説
  花竹帽編織技藝的歷史起源,未發現有文字記載。根據民間歷代口傳的“講古”故事推測,花竹帽編織技藝大約形成於明清之際,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嘉慶年間出版的《廣西通志》贊此“竹立極細密,少年婦女戴之”。

據當地傳承人講述,在乾隆年間就有“花竹帽定情”的民間愛情故事:很久以前,有個漢族小夥兒,是個編織能手,他去哪兒就用那兒的竹子編織竹器賣,以此餬口度日。一天,他來到長滿金竹和墨竹的毛南山鄉,看見這麼多好竹子,喜出望外,於是砍了些竹子,連夜編成一頂花竹帽。第二天,他高興地戴着花竹帽上山繼續砍竹。當時在山上有個毛南族姑娘也在砍竹,而且也是個編織能手。不一會兒,天突然下起雨來。小夥子毫不猶豫地把花竹帽遞給姑娘戴着擋雨。姑娘不好意思一個人戴,就與小夥子一塊兒戴。雨停後,姑娘突然發現帽底編有精美的花紋,驚喜地説道:“多美的頂卡花!”小夥子見姑娘喜歡,就把“頂卡花”送給了姑娘。後來,兩人結為了夫婦,在丈夫的幫助下,那位毛南族婦女把“頂卡花”編得更加精美了。

從此,“花竹帽定情”便在毛南山鄉流傳開來,小夥子送一頂花竹帽給姑娘作愛情的信物,成為了毛南族的傳統**慣,花竹帽也成了愛情的象徵和幸福美滿生活的標記。“花竹帽定情”這一經典愛情故事,反映了毛南族女性追求戀愛自由和崇尚勤勞慧巧的擇偶觀念,具有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

二、編織技藝
  花竹帽取材於毛南山鄉特有的金竹和墨竹,金竹表皮金黃色,墨竹表皮則漆黑油亮,編織所使用的篾片薄如紙,篾絲細如線。使用篾刀、剪子、木模等傳統工具,從選篾、制篾、上模、結形、編織、填襯到定型、整合、勒邊、護頂,再到最後塗刷油料,經過十幾道工序後編好一頂花竹帽,即使嫻熟的工匠往往也需要幾天甚至一週多的時間才能完成。

花竹帽編織取材十分講究,須於夏至後立秋前選取修直勻稱的金竹、墨竹作篾材,避免早春竹材寒濕太重和經霜後篾皮易脆;選取的竹子年齡均為兩年,不夠兩年的太嫩,韌性不夠,超過兩年的則太老太硬。花竹帽用料絕大部分是金竹,只有編織花紋時才用到墨竹。

竹子選好後是制篾,破竹裁條、劈扁篾、劈薄篾,再在篾兩頭彎拱剖絲。彎拱剖絲是整個破竹製篾技藝中難度最大、最講究的環節,就是在主篾首尾兩端梳細割薄之後,用手環拱,借擠壓之力將薄絲均勻分出,分篾細如髮絲,作交叉輻射、細密編織之用。

藉助帽模,花竹帽將銅鼓和圓錐兩種形狀巧妙地結合,又按陰陽對應將帽蓋、內襯和帽底緊密扣合,編成的篾紋以五角星為中心,周邊又按六角形環疊交叉輻射編結。

編帽時,先把帽架擺在工匠膝前,帽架形如雨傘,可以轉動,直徑與竹帽直徑相同,約60釐米。花竹帽分裏外兩層,先編表層,後編裏層。表層主篾15片,每片兩端均分成24片分篾,共720片分篾。加上60至80片橫柵,上下交叉編織,密不透光漏雨。帽頂編幾十個蜂窩眼。編裏層時,用主篾12片,每片兩端各分出15片分篾,共360片分篾,與20至30片橫柵交叉編織而成。

表裏兩層編好後,裏層上面蓋一層薄紗紙,紙上覆一塊花布,花布上再蓋一塊深藍布,然後將表層扣在上面,使表裏兩層合一,同時使蜂窩眼與周圍花紋相映襯。帽邊沿用細篾縫合串緊,就成一頂美觀精緻的花竹帽。由於帽頂略尖,容易磨損,需要用破開的鵝羽毛管順着主篾編織的脈絡覆上,以延長使用壽命。

花竹帽整合定型後,用上好的桐油煉膏塗刷,油膏須文火熬煮,成膏以拉絲不斷為佳,刷油則按“三晾三刷”乃至“九晾九刷”工序實施油膜保護。最後還要在帽頂加上紅色或黃色絨球,帽檐處纏上流蘇。如此,一頂花竹帽編織完成。秀美玲瓏的外觀、簡潔奇妙的圖案、嚴謹吻合的結構以及金墨分明的對比基色,使花竹帽成為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三、傳承意義
  花竹帽是毛南族民間傳統編織技藝的典型傑作,是毛南族特有的民族工藝品牌。在歷史上,花竹帽在毛南族女性的社會交際生活中顯得十分重要,她們出門趕圩,走親訪友,帽不離身,既可遮陽擋雨,又可襯托出美麗容顏和婀娜身姿,別有風情。花竹帽更是姑娘出嫁時不可或缺的嫁粧,象徵着愛情的幸福和美好。

花竹帽的編織工藝複雜,技術難度大,且為毛南族男女之間的愛情信物,所以尤為珍貴。20世紀40年代時,一頂花竹帽可換70斤大米。由於花竹帽的製作流程僅憑老工匠在直系或嫡系親屬間口頭傳授和示範,沒有任何文字記錄或圖片説明,加上受現代文明的衝擊和生活快節奏的影響,到20世紀80年代,花竹帽編織技藝一度瀕臨失傳。

小結:花竹帽編制是非常複雜的,這個製作的技術難度是非常大的,當地的青年男女會把這種帽子作為定親信物。在八十年代的時候,這些資料差點失傳,後來受到保護才一直流傳了下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