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文化介紹 壯族螞拐節習俗有哪些

來源:人人運程網 2.53W

螞拐節是壯族的當地的一個特色節日,這個節日是屬於民族人們獨有的。那麼關於壯族螞拐節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這個節日是如何由來的,有哪些的習俗呢?帶着好奇,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壯族文化介紹 壯族螞拐節習俗有哪些

螞拐節的簡介
  螞拐節,壯族傳説認為掌管風雨的是青蛙女神,並把青蛙稱為螞拐。紅水河沿岸壯族村寨通過祭祀螞拐,祈求年年風調雨順,歲歲五穀豐登,四季人畜興旺。螞拐節一般從大年七年級起至二月八年級結束,主要內容有找螞拐、祭螞拐、孝螞拐和葬螞拐等。

雖然,許多在人類矇昧時期產生的古俗已逐漸被社會的發展演變所淹沒,但是。一些奇俗卻在壯族人的生活中延續下來,祭祀螞拐的習俗更是其中之一壯族人。

螞拐節的由來
  在桂西的紅水河畔,每到正月的螞拐節時*馬的壯族人都沉醉在古老的螞拐歌河喜慶的銅鼓聲中。相傳,螞拐女神是雷王的女兒,掌管雨水,使大地風調雨順。有一年壯家有個叫東林的青年,因為喪母而痛苦不堪。他聽到屋外青蛙“呱呱呱”的叫個不停,一時煩躁難耐,就用熱水把青蛙澆得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從此,青蛙不叫了,天再也不下雨了。人間便開始大禍臨頭。東林嚇壞了,去求神祖布洛陀河神母妹洛甲,得到神訓應向青蛙女神賠禮道歉。於是東林趕緊在大年七年級敲起銅鼓,請青蛙女神回村過年,又請千人為死去的青蛙送葬。以後,人間又得到青蛙女神的保佑,風調雨順。從此*馬東蘭的壯族人年年要過螞拐節,祭祀螞拐。

螞拐節的習俗
  每當農曆正月七年級黎明,人們就敲着銅鼓成羣結隊去田裏找冬眠的青蛙。據説,先找到青蛙的人是幸運的,被譽為雷王的女婿“螞拐郎”,成為該年螞拐的首領。首領要帶着大家點燃煙炮,以向雷王報告人間祭螞拐的喜訊。人們把這隻青蛙接回村,放入花轎中。由七年級到正月底,白天孩子們抬着青蛙遊村,向每家每户賀喜;晚上,則抬到螞拐亭下,人們跳螞拐舞和唱螞拐歌,以示為螞拐守靈。守靈、遊村的活動進行到第25天后,螞拐節便進入高潮。這天,人們選擇吉時,抬着花轎到青蛙下葬的地方,打開去年葬蛙的寶棺,如果青蛙的骨頭呈金黃色,便預示今年是好年景,全場頓時銅鼓齊名,同聲歡呼。如果蛙骨呈灰色或黑色,便表示年景不好,於是人們就燒香祈求消災降福。接着舉行新青蛙的的下葬儀式。葬禮之後,男女老少一起圍着篝火唱歌舞蹈,送螞拐的靈魂上天。這一夜,人們盡情狂歡,通宵達旦。

螞拐節的過程
  1.找螞拐。正月七年級早飯後,大人小孩三五成羣下田間地頭尋找螞拐,按慣例取兩隻,一公一母。並交由主持此次活動的負責人將螞拐裝入一節剖開的竹筒內(稱“螞拐棺”),合好綁緊,用彩色紙糊面。第二天,青少年們抬着“螞拐”巡遊本屯各户,唸誦祝詞。祝賀主家新年萬事如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2.祭螞拐。正月十五日,在沿襲固定的螞拐墳邊豎起五六米高的彩色紙幡,擺上祭品,敲打銅鼓皮鼓,祭祀螞拐。

3.葬螞拐。各地葬螞拐日期不同,風俗也有所不同。以最為隆重的巴疇鄉巴英屯儀式為例。葬螞拐前,先將去年舊屍骨取出,觀其顏色,據説骨黃預示這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骨白則乾旱,五穀歉收,而棉花卻豐收;骨黑則莊稼、人畜有病有災。然後,由一老者唸誦祭詞,埋葬新螞拐。

4.化裝表演。葬螞拐前,外村趕熱鬧的後生源源而來,此時,兩位老翁戴假面具,用破布爛蚊帳裹身,扮成“螞拐公”和“螞拐婆”,在一羣各戴七醜八怪假面具、手持棍棒的“螞拐仔”的護衞下走進人羣中,眾人自動讓出一條三四米寬的過道來。

螞拐,壯族人們的信仰,螞拐節,是一種極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是構成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遠古時期壯族人們在不瞭解自然的情況下所衍生出來的文化產物,是一種文化的表現。

小結:螞拐節是壯族當地的掌管風雨的青蛙所由來的,因為把青蛙稱之為螞拐,所以就叫螞拐節。這個節日是一種祭祀性的節日,所以會比較的嚴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