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音樂 具體有哪些唱法?

來源:人人運程網 2.02W

蒙古族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他們非常喜歡音樂與歌舞,能唱能跳。那麼關於蒙古族的音樂,你具體都有哪些過那些呢?蒙古族他們音樂具體有分哪幾種唱法呢?接下來就跟隨小編一起往下看吧!

蒙古族音樂 具體有哪些唱法?

長調蒙古民歌主要藝術形式之一,主要流行於牧區。內部結構較自由,題材集中表現在思鄉、思親、贊馬、酒歌等方面,在一首民歌中所反映的內容多集中於一個側面,很少有長篇鉅製。如流行於阿拉善的《富饒遼闊的阿拉善》、《輪番酒之歌》、《查幹套海》、《辭行》、《牡丹樑》等,流行於呼倫貝爾的《遼闊的草原》等,流行於錫林郭勒的《小黃馬》、《思鄉曲》等,都是樂段體的長調民歌。

短調與長調對比而得名。內部結構較規整,有的為兩句式,有的為四句式或其它結構形式,樂句之間與唱詞之間的結構形式與佈局較長調民歌協調、對稱。流行非常廣泛,自治區各地的短調民歌,也因地域與部族的不同而各呈風韻。如鄂爾多斯短調民歌《成吉思汗的兩匹青馬》、《金懷》、《引狼入室的李鴻章》、《錫尼喇嘛》和科爾沁短調民歌《鋼鐵州城的九音鍾》、《美酒醇如香蜜》、《六十三之歌》、《北京喇嘛》等,就各有特點。

潮爾蒙古族民歌中的多聲部民歌,即由主旋律和一個持續音低聲部形成的對比性復調音樂。該持續音多用本調的屬音,任主旋律如何變化,下面的持續音不變。錫林郭勒盟民歌《成吉思汗頌》等即屬此例。

扎恩達勒達斡爾族民歌的主要藝術表現形式。共有三種:一是詞曲固定,不能隨便改動的扎恩達勒,如《心上人》、《伊齊肯烏根》、《哎喲,媽媽》等;二是即興填詞演唱,但曲調固定的扎恩達勒,題材內容可以由演唱者自由填詞;三是詞、曲均可即興編唱的扎恩達勒,基本上屬於創作,如《懷念朋友》、《逃難歌》等。第三種經過人們傳唱後,又循環演變成第一種。扎恩達勒的襯詞以訥耶尼耶為主,或冠之首,或殿於尾,或置於中,也有的曲調通篇吟唱訥耶尼耶,並無正文。達斡爾民歌以宮調式為主,也有徵、商調式。其旋律舒展悠揚,有起伏。達斡爾族人民為了保衞家鄉、保衞祖國,在歷史上曾與沙俄侵略者進行過英勇鬥爭,如《達斡爾民族歌聲》,是本民族中廣為流傳的一首民歌。解放後,產生了許多歌頌黨、讚美社會主義祖國的新民歌。

贊達拉嘎鄂温克族民間小調、山歌之類民歌的總稱。就贊達拉嘎的藝術表現形式與演唱特點而言,有字少腔長、獷達悠長的慢速演唱的,也有字腔統一(或基本統一)、節奏緊湊的快(或中快)速演唱的。在旋律方面有時出現高低八度的重複,音域最寬者到十五度。在旋律的進行中,長音或尾音的裝飾很有特點。其調式多以宮、徵為多,羽次之。鄂温克族民歌的旋律具有簡潔樸素的特點。傳統民歌的題材,有表現生產勞動的,如《黃羊之歌》、《德敖奎河》,表現反抗鬥爭的如《出征歌》、《歌唱海蘭蔡將軍》;表現愛情的,如《奔馬》和《金珠與珠烈》,其它還有讚歌、風俗歌、兒歌等。

贊達以山歌、小調為主的鄂倫春族民歌。題材有讚歌、情歌、勞動歌、詼諧歌、兒歌等。因為鄂倫春人長期的遊獵生活,形成了節奏自由、旋律高吭悠揚的特點,如《各民族歡聚我幸福》、《遠方來的鹿》等,也很有特點。旋律音域較寬,達十四度左右,多用羽調式,較少用宮調式與徵調式。旋律音階多用五聲,鮮有六聲。曲式結構為二樂句或四樂句單樂段體,一些長篇的敍述歌也多如此。襯詞多用“訥咿耶”幾個字。解放後,鄂倫春人民即興編創出許多新民歌,如《鄂倫春小唱》,流行於全國。

漫瀚調漢語譯意為沙漠調。民歌的一種形式。主要流行於蒙古、漢雜居的伊克昭盟準格爾旗、達拉特旗和包頭市土默右旗,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等地。尤其以包頭市漫瀚劇團最為出名。主要特點是:旋律以鄂爾多斯蒙古族短調民歌為主,吸收了爬山調的特點;唱詞以漢語為主,但又吸收了蒙語詞彙,使兩種風格的旋律互相揉合,兩個民族的語言混合使用。

爬山調也叫爬山歌、山曲兒、小曲兒、曲曲兒等。內蒙古地區有後山調、前山調、河套調之分。後山調流行於陰山北麓,旋律高吭悠長,音程跳動大;河套調流行於巴彥淖爾盟河套地區,旋律優美,感情細膩;前山調則主要流行於土默特平原,其特點是兼有後山調與河套調之長。演唱者,或牧羊人、或趕腳人、或村姑、或農夫,喜也歌,憂也歌,又各有所長。演唱形式有室內與室外之分:室外歌者多為男性,腔長調大,內容不限;室內歌者多為婦性,其調門較低,旋律柔美婉轉。題材很豐富,從花鳥魚蟲、五穀八畜、吃喝拉雜以至於演唱者本人的夙願和喜怒哀樂等,笑罵褒貶,插科打諢皆能成頌。其句式為典型的上下句結構,比、興、賦等手法應用普遍而有特點。爬山調的演唱,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中,曾以它簡單的藝術表演形式和通俗易懂的唱詞內容,在大青山抗日根據地起過積極的宣傳作用。解放後,廣大人民即興編創了許多新詞,在社會上廣泛流行。

火調泛指每年正月十五農村扭秧歌所演唱的民歌。最初,這些民歌和秧歌舞配合演唱,以後漸次分離出來,成為單獨的民歌演唱形式。曲目很雜,有的是從其它藝術形式中移植而來。共同特點是結構整齊,節奏性強,旋律簡樸流暢,便於詠唱,容易普及流傳。如《三國調》、《珍珠倒捲簾》、《鳳凰九九圖》等。

地方小曲在城鎮或某一地區普遍流行的民歌小調。旋律風格是“南腔北調”。演唱形式,有勞動號子、風俗歌、記事歌、詼諧歌、兒歌等;題材內容天南海北,包羅萬象,如花鳥魚蟲、四季五更、兒女情長以及社會上的重大事件等。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有些地方小曲,在配合歷次政治運動均起到了積極的宣傳作用。

小結:蒙古族的音樂也是劃分幾個大類的,像是宗教或者是古典以及民間這幾大類。蒙古族最主要的唱法主要是三種,三種的表達形式和詞曲的特點都是不同的,當然也會有一些小曲,像是勞動號子之類的獨特唱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