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瑤族?瑤族的資料介紹

來源:人人運程網 1.25W

瑤族,是我國的56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燦爛的民族文化。瑤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由於分支眾多,導致語言的差異相對比較大。朋友們,你們知道瑤族的資料嗎?想要了解的朋友們,快隨着小編去看看吧!


  簡介
  有着悠久歷史和燦爛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勞勇敢的瑤族共有213.4萬多人,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國南方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的山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什麼是瑤族?瑤族的資料介紹

這裏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有得天獨厚的植物、動物、礦藏等資源。如有“綠色寶庫”之稱的江華瑤山,號稱為廣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國、“杉木之鄉”的金秀大瑤山……

瑤族有自己的語言,瑤語屬漢藏語系瑤語族瑤語支,但情況比較複雜,一半以上的人説“勉”話,屬苗瑤語族瑤語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説“布努”語,屬苗語支;廣西地區有的説“拉珈”語,屬壯侗語族。多通漢語、壯語,無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口頭文學極為豐富。

瑤族的自稱有勉、門、敏等63種,他稱有390種,如盤瑤、藍靛瑤、紅頭瑤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數瑤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瑤錦、瑤服,古老的傳説,動聽的瑤歌,優美的舞蹈,獨特婚俗和信仰。

歷史
  瑤族先民,一般認為是秦漢時長沙、武陵蠻的一部分,或説源於“五溪蠻”。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2世紀,其先民主要生活在湖南北部;5-6世紀時,向北遷;13-17世紀,他們被大量南遷,廣東和廣西成為他們的主要居住區。17世紀,部分瑤族人又從廣東、廣西分別遷入貴州和雲南的南部山區,形成了今天的分佈。

禮儀
  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與漢族地區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凡是進入瑤家的客人,都會受到尊重和熱情款待。饒有風趣的“掛袋子”與“瓜簞酒”,是瑤家待客的典型禮節。客人到了瑤家,只要把隨身攜帶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掛鈎上一掛,就表示要在這家用餐。不用事先説明,主人自然會留客人在家裏就餐。如果不懂這個規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邊,主人就認為你還要到別處去,吃飯的事往往落空。

瑤族對祖先很尊敬,習慣在進餐之前先念祖先幾輩姓名,表示祖先先嚐後子孫才能受用。尤其對豐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節日必備豬肉、雞、鴨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飯座次也有講究:老人和尊貴的客人須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熱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雞冠獻給客人。瑤族在向客人敬酒時,一般都由少女舉杯齊眉,以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為客人敬酒,被視為大禮。

瑤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禮。臘肉、山珍和土特產,是瑤家待客最常見的菜式。客席上,金黃厚實的臘肉奉為上品,主人會熱情地把大塊臘肉夾給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歡,都應當接受,這樣主人才會高興。瓜簞酒是瑤家招待客人的特製酒。這種酒用糯米制成。它釀成糊酒後,摻上清泉水或涼開水,飲用時用瓜瓢舀出倒在碗裏,連液帶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時,由家裏最年輕的姑娘斟酒盛飯,主人則頻頻向客人夾菜敬酒。此時,客人不必拘束過謙,應大大方方開懷暢飲。這樣,主人認為客人看得起瑤家,就會越發高興,備加親熱。如果拘謹見外,反而不受歡迎。

在達山瑤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習慣敬三大碗。名為“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瑤族老人也喜歡飲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飲料。款待客人時,雞、肉、鹽一排排地放在碗裏,無論主客,必須依次夾吃,不得紊亂。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飯都由婦女代為裝飯。鹽在瑤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瑤區不產鹽,但又不能缺少鹽。鹽在瑤族中是請道公、至親的大禮,俗叫“鹽信”。凡接到“鹽信”者,無論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丟開,按時赴約。

節慶
  瑤族盤王節
  瑤族盤王節的由來農曆十月十六日是瑤族最隆重的盤王節歌會。在遠古時代,瑤山評王和高王作戰。評王懸賞招賢,能取高王首級者,願將最美麗的三公主嫁與他。不料第二天,一條名叫盤户的彩狗竟銜來高王頭。評王不失諾言,將心愛的三公主許配彩狗,並封彩狗為盤王。新婚之夜,彩狗竟變成一個魁偉健壯的男子,公主大喜。以後,公主為盤王生下六男六女,傳下瑤家十二姓。有一天,盤王上山狩獵,不慎被一隻羚羊觸下懸崖身亡。兒女們聞訊,捕到羚羊,剝羊皮製成長鼓,憤然起舞,以報父仇。以後,每逢這天,瑤民便匯聚一起,載歌載舞,紀念盤王。到今天,“盤王節”已逐步發展為慶祝豐收的聯誼會。青年男女則藉此機會以歌道情,尋覓佳偶。

姑娘街
  姑娘街,是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期舉行。每逢這個街期、各族姑娘換上豔麗的民族服裝,從四面八方湧向集市。節日的小鎮,一派歡樂氣氛,在廣場上,各族姑娘圍成圓圈,在樂器的伴奏下歌舞。還有陀螺比賽也很引人注目。陀螺是用堅硬的木頭做成,比賽時,兩組相隔一定距離,各組的人輪流用自己旋轉的陀螺去碰擊對方旋轉的陀螺。擊中後被擊的陀螺依然在旋轉者為勝。

除此以外,街頭巷尾擺滿了五彩絲線、花邊、銀器、首飾等商品及各種美味小食。男男女女,熙熙攘攘,把大街擠得水泄不通。在歡樂的人流中,有身着桃花圖服裝,佩戴耳環,手鐲的瑤族姑娘;有穿大領短衣、百褶裙,頸間套有三、四條項鍊的苗族姑娘,有身着黑色衣褲,胸部佩戴大銀環——“批索”的哈族姑娘,有身穿鑲有花邊,繡着美麗圖案服裝、頭戴銀泡泡“雞冠帽”的彝族姑娘。她們成羣結伴,在集市上出售自己帶來的農副產品,並在貨攤前選購花邊,五彩絲線和耳環、手鐲等銀質首飾。夕陽西下,小鎮上人們陸續散去,而城外田野卻歌聲悠揚。各民族一對對男女青年,在山坡、樹下、溪邊、湖畔,縱情歌唱。歌聲、琴聲和歡笑聲交織在一起,盪漾在“姑娘街”上。

瑤族的春節瑤族人民過春節有一項別緻而風趣的活動一一演“耕作戲”。大年七年級,人們聚集在村寨的廣場先要觀看“耕作戲”。“耕作戲”由一人扮牛,一人伴扶犁的農夫,一人扮荷鋤的農夫,三人載歌載舞,看完後,青年男女縱情歌舞。歌舞中,姑娘們如果看中意中人,就把自己精心繡制的花帶或自己配戴的銀飾,掛在小夥子腰間,以示愛慕,有些地區的瑤族新婚夫婦,則在新春佳節帶上禮品,到岳父家拜年,女家必須設宴招待。席間,岳父唱山歌祝願新婚夫婦辛勤勞動,和睦相處,白頭到老。

“趕鳥”節
  每年二月七年級,是瑤族人民的“趕鳥節”。年年到了這一天,不管天晴下雨,方圓五、六十里的山寨男女青年,穿上一色寶藍襯白鑲邊的節日民族服裝,扎着彩色的頭帕,套着繡花的鞋襪,撐着青布洋傘,一夥夥,一羣羣,聚會山頭。對男對女,或四男四女,對坐於青草坪、巖頭上,或依偎茶樹蔸、松樹下,甜蜜地對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謎子歌,從日出到月升,渴了,喝一捧清泉:餓了,吃幾個粑耙。鳥雀忘了歸巢,唱歌人不想回家,直到夜露濕透了頭帕,他們才男送女,女送男、送過嶺,送過山,送一程,唱一段,快進寨門了,才含情脈脈,依依不捨地分開。這一天,青年們忙着趕會對歌,尋找知音;老年人便在家裏,把連夜舂出的糯米粑粑,捏成銅錢大小,戳在竹枝枝上,插在壇邊或堂屋門旁,名叫“鳥仔耙”,任鄰居小孩們取食。説是烏雀啄了耙粑,就會把嘴殼粘住,再也不會糟蹋五穀了。到了晚上,耕山人過寨串火塘,品嚐各家的“鳥仔耙”,希望有個好兆頭。

關於“趕鳥節”的傳説是這樣的:“相傳,在很久以前,瑤族居住的山區,林木茂密,很適宜鳥雀繁衍生息。以五穀為食的山雀、野雞、斑塢……,他們熬過了嚴冬的飢若,看到山桃花開了,伸動着翅膀,飛上了天空,看到山裏人荷鋤揹簍耕山來了,張開着嘴,唱起了歡迎的歌,看到姑娘手裏金燦燦的包穀籽,一把把,一串串,撒進了黑沃沃的山土裏,唱的更響,叫的更歡,邀集着夥伴“快來會餐”。這樣,它們往往是成羣結隊,耕山人一走,它們巧妙地試探過守地的“棕衣人”、“蘆草人”,飛落坡地,用那尖利的嘴殼,揪呀,啄呀,一碗茶工夫好端端的山地便被糟蹋得不成樣子。鳥害成了瑤山早春作物的頭號大敵。山地裏沒有收成,耕山人吃上了野菜,源頭泉斷了,官府的錢水糧流也枯竭了,皇上發了慌,忙下聖旨:“誰人制住鳥害,賞嶺九架,免税九年。”聖旨傳諭了九山九嶺九十九寨,山主、耕山人都想開了辦法。

盤雲寨有個盤英姑,象蜂戀花一樣愛唱歌。耕山人聽了她的歌,口裏象溶了一團蜜,香香甜甜;她向着山泉唱,山泉聽得呆,忘記流淌;她向着山林唱,鳥雀羞得不敢開口,英姑歌停了。它們還在天空盤旋,追尋歌味,迷的不想飛去。耕山人都想;要趕鳥,英姑的歌有路子。於是,盤雲寨的男子青年,都悄悄地來到英姑的木樓、跟她學起歌來,並商量把歌傳到九十九寨的耕山人中間去,約定下年正月最末一天,早包穀下種前,把鳥雀從九山引開,趕到沒有陽春作物的地方。

白頭山的山主養了一對畫眉,每天清早,他把鳥籠掛在木樓房樑上,逗着畫眉喂。説也奇怪,也招引來了一些鳥雀,日停寨頭,夜宿樓檐。山主很高興,持着鬍鬚,晃着腦袋,開懷大笑起來:“哈哈,這下,九架嶺又到了我的名下。”於是,他趕忙修書,連夜派人送往官府,官府加上羽翎,又騎呈報皇上。皇帝硃筆一點,將九山九嶺的鳥雀引上白頭山石巖嶺。正月最後一天到了,就要種早包穀了。清早,九十九寨的耕山人,歌唱着聚匯寨頭。九十九寨的山主看着鳥雀一羣羣飛出山林,飛來村寨,好不高興,舉起鳥籠,搶在耕山人的前頭,向自頭山彙集。鳥雀也真的追着歌聲,跟着人們,飛往白頭山。這天,白頭山上人多,鳥也多,晴天,鳥雀飛成羣,為唱歌人遮日蔭;雨天,鳥雀飛成隊,為唱歌人擋雨淋。耕山人從清早唱到黃昏,鳥雀果真忘了飛回山林,累了,就落在巖上、樹枝頭歇息;人們悄悄離去。

到第二天,鳥雀飛上雲頭尋找歌聲,它們圍着白頭山飛,好像山上還有聽不完的歌,令它們陶醉這樣,鳥雀在白頭山一醉就是半年等到醒來,飛回老林,坡地上只剩了旱禾蔸、包穀杆、蕃薯藤,耕山人早把糧食收進了寨門。這一年得了好收成,山主説是自己籠中畫眉唱得好引開了鳥雀,這樣九架嶺歸山主佔了,九年税歸山主得了。耕山人不服氣,告到皇上,皇上半信半疑,傳旨下令派大臣到白頭山審理。第二年正月最末一天,耕山人呆在家裏。出林的鳥雀,耳裏沒有了往年山寨青年甜蜜的歌聲,只聽得籠中畫眉悽泣的求救聲,嚇得趕緊伸翅往回飛。山主手裏的鳥籠被大臣砸爛了。第二天,二月七年級,耕山人又彙集在白頭山,鳥雀又飛出山林聽歌,一醉就是半年。這樣,瑤山又獲得五穀豐登。從此,人們就把二月七年級這天定名為“趕鳥節”。

婚俗
  男女青年社交自由,許多瑤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機會進行擇選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雙方的家長就可通過媒人去説親,並以豬肉和酒為禮品。舉行婚禮時,都要大擺筵席,按傳統習慣,婚宴上必須要請寨老參加,新郎新娘飲交杯酒。但不與他族通婚。家庭組織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舅表婚。同姓通婚不忌諱。藍靛瑤上門入贅較盛行,白頭瑤流行“搶婚”習俗。

瑤族實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般不與他族通婚,網氏族五代以外即可結婚。婚姻有的由父母包辦,也有自由戀愛結合的。由父母包辦婚姻者,往往幼小就被父母許配他人,假如父母已經死亡,便由兄嫂、叔伯作主。自由選擇配偶的主要方式是對歌。

  對歌一般在春節和外寨青年男女來本寨踩歌時進行,也有本寨青年男子相互邀約到友鄰村寨對歌。對歌地點一般選擇在村寨附近,屆時男女各為一方,以彼問此答方式進行對唱。山歌曲調簡單,但歌詞複雜,視男女對歌感情深度而變化。經過集體對歌的觀察、比較、考慮後,若某一小夥子對某一小姑娘發生好感,便可與小姑娘單獨對唱,但地點只能在眾人所能見到的地方,雙方有了一定了解後,男方即向女方透露求婚意見,如雙方情投意合,便可相互贈送小件飾物作為信物。在部分地區的瑤族中,互贈信物時小姑娘要咬小夥子的胳膊,倘若小夥子的胳膊被咬而積濃,則表示有緣,否則婚姻難成。

對歌是長期流行在瑤族社會中的一種自由婚姻形式,因而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便逐漸形成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規則。如同村寨青年男女不能對欲,老人在場不能對歌;自己家中的人更不能對歌;男女二人不得單獨或在僻靜地方對歌等。瑤族婚姻盛行説媒,即使是通過對歌選擇的情侶,也要通過説媒訂婚。説媒時通常由男家選派媒人向女家遞送煙葉,以示求婚,此即調之“問煙”,女方父母收下煙葉,則表示同意求婚,如果退回煙葉,則表示拒絕。也有通過對歌選擇,然後説媒而結婚者。

瑤族婚姻中,舅父享有優先娶外甥女為兒媳之權,只有舅父無子時才能嫁與別人。家中有長女出嫁,要由舅父舅母為之主持婚禮,次女出嫁便由大姐和姐夫主持婚禮,並由大姐為之梳頭。家無男嗣者,普遍實行招贅上門。寡婦一般受到社會同情,且可以改嫁,如系缺顧者,財產由原夫兄弟平分,寡婦可以帶走屬於本人的私房物。維持瑤族家庭婚姻生活的準繩是習慣法。未婚男女苟且,如被發現,須請“瑤目”殺雞為之“洗臉”認錯,如女方懷孕生子,一般即結為大妻。有婦之夫與未婚女於通姦懷孕,男方可納為妾,反之,男子則要受罰。有婦之夫與有夫之婦通姦,被本夫發現,便由“瑤目”罰通姦之夫五元半開(解放前雲南通行的一種貨預),歸之本夫;繼續與人通姦,則受重罰。

離婚被瑤族視為嚴重的事情,雙方實在不能和解時,須由“瑤目”斷處,否則會受到寨民的譴責。雙方自願離婚者,離婚時,當事雙方各攜砍柴刀一把,竹簡一節(或蒲木片一節),遠成材寨,到山上把竹筒破作兩半,各執一半,立即向相反的方向走開,表示各走各的路,永不回頭;或以絲線一節,用刀裁斷,各執一截,表示一刀兩斷。若一方主動提出離婚,另一方不同意,主動提出離婚一方須退賠另一方結婚時的部分禮金。

服飾
  瑤族過去因其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曾有“過山瑤”、“紅頭瑤”、“大板瑤”、“平頭瑤”、“藍靛瑤”、“沙瑤”、“白頭瑤”等自稱和他稱。在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傳統特點,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為明顯。瑤族婦女善於刺繡,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繡有精美的圖案花紋。髮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繡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髮盤髻,並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褲腳長褲。瑤族男女長到十五、六歲要換掉花帽改包頭帕,標誌着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

飲食
  瑤族一日三餐,一般為兩飯一粥或兩粥一飯,農忙季節可三餐乾飯。過去,瑤族常在米粥或米飯里加玉米、小米、紅薯、木薯、芋頭、豆角等。有時也用“煨”或“烤”的方法來加工食品,如煨紅薯等各種薯類,煨苦竹筍、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區的瑤族,有冷食習慣,食品的製作,都考慮便於攜帶和儲存,故主食、副食兼備的粽粑、竹筒飯都是他們喜愛製作的食品。勞動時瑤族均就地野餐,大家湊在一塊,拿出帶來的菜餚共同食用,而主食卻各自食用自己所攜帶的食品。常吃的蔬菜有各種瓜類、豆類、青菜、蘿蔔、辣椒,還有竹筍、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黃花等。瑤族地區還盛產各種水果。蔬菜常要製成乾菜或醃菜。雲南的一些瑤族喜歡將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鹽的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過之後,蘸用鹽和辣椒配製的蘸水,以保持各種不同蔬菜的原味;肉類也常要加工成臘肉。

廣西的瑤族烹調肉類一般用幹炒、水煮,放鹽調味,用佐料的較少;而肉類則要做成味道十分濃郁的菜餚,鮮肉或臘肉,先炸烤焦黃,然後再煮。瑤族人喜歡吃蟲蛹,常吃的有松樹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瑤族人還喜歡利用山區特色自己加工製作蔗糖、紅薯糖、蜂糖等。瑤族人大都喜歡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紅薯等自釀,每天常喝2、3次。雲南瑤族喜用醪糟泡製水酒飲用,外出時,常用竹筒盛放飲時對水。廣西地區的瑤族還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認為這種茶有提神、清除疲勞的作用。很多地區的瑤族喜歡打油茶,不僅自己天天飲食,而且用油茶招待賓客。

  典型食品
  瑤族人口較多,分佈較廣,各地均有獨具一格的風味食品,其中的典型食品有:油茶;粽粑;荷包紮。

建築
  瑤族民居善於因地制宜,有“半邊樓”、“全樓”和“四合院”之分。“半邊樓”一般為五柱三間,兩頭附建偏廈,或一頭偏廈,或一頭偏廈前伸建廂房。大門多在屋頭上層屋場偏廈間。此種建築多為紅瑤所建。“全樓”相對“半邊樓”而稱;一般建於沿河一帶或半山較平坦的一層地基上。規模及附屬建築與“半邊樓”同。花瑤、盤瑤多居“全樓”。“四合院”在較平坦的地面上連接修建四幢“全樓”合成的房屋,中間有一小塊方形空地庭院,故稱“四合院”。這種建築僅為沿河一帶紅瑤富裕人家所居。

禁忌
  到瑤家做客,還要懂得當地的禁忌,否則會引起主人的反感。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腳踏火爐撐架;忌在火爐裏燒有字的紙張;進入瑤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為象徵喪事;忌坐門檻;穿草鞋不能上樓;不能坐主婦燒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傘”,言及“雨傘”時,要説“雨遮”,因“傘”與“散”諧音;遇人伐木時,忌説“吃肉”、“死”之類不祥之語等等。

  崇拜盤王的瑤族過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瑤族過去則禁食母豬肉和老鷹肉。湘西南辰溪縣農曆七月五日前禁食黃瓜。絕大部分瑤族禁食貓肉和蛇肉。有的地方產婦生產後頭幾天禁食豬油。瑤族祭神,一般用豬、雞、鴨、蛋、魚等食品,忌用狗、蛇、貓、蛙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