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海洋文化的起起伏伏

來源:人人運程網 1.1W

海洋是包括海和洋,這是兩個概念。很多生命的起源的源自於海洋,無論是對於自然界還是對於人類海洋都是生命的搖籃,它是神祕莫測的。而海洋文化在古代的時候人來就開始探索了,那麼,在中國古代關於海洋文化的探索有哪些呢?不煩隨小編一起去看看中國古代海洋文化的起起伏伏吧!

中國古代海洋文化的起起伏伏


  有人説中華民族是一個不懂海洋的大陸民族,這是一個誤解。中國的海洋文化至少可以上溯到7000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從其食用海洋生物的文化遺存,可以看出:討海已是他們主要生活方式之一。當然,這只是海洋文化的萌芽。海洋文化的成熟表現是遠航能力,中國人是從什麼時候進行遠海航行的呢?在中國文化界有“殷人遠航美洲之説”,但缺少證據使之尚處於假説時代而不能成為信史。有可靠文獻記載的最早遠航是句踐從長江口越海航行至山東半島,在琅琊一帶建立與中原諸國交往的據點。從戰國的史料中我們知道,越族人對琅琊的控制至少從春秋延續到戰國中期,在這一時代,他們不斷地從長江口航行到山東半島,雖説這一航程大都是沿岸航行,但其漫長的海道已使這一航行成為古代人類最偉大的航海成就之一,中國人的航海術應形成於這一時期。由此可知:中國人的航海文化最早萌芽於古越族人中。

由於文獻記載的缺乏,我們瞭解的古越人的航海事業,僅為冰山的一角。在唐以前,中國的文化重心一直在北方區域,這一帶恰是中國海洋文化的盲點。冰凍、沙岸、缺乏建材,都是北方海岸難以發展海洋文化的因素。所以,夷人的航海在後代沒有明顯的成就。當時南方的航海事業如何呢?沒有較詳細的記載。但從吳國探航夷州、澶州的史蹟等等故事,可知當時中國人的航海術是很高的。東晉時期以疍家人為主的孫恩、盧循的海上qi義,在東南沿海堅持多年,在進入內河後,又造出巨大的戰艦,這充分展示了南方人的航海能力與船舶建造能力。

迨至唐宋時代,中國的文化、經濟重心向南方轉移,南方是中國的木材產地,而中國的木製品技術,一直是領先於世界的。於是,中國將製造大型宮殿的技術轉移到造船業之上,加上中世紀世界最發達的中國鋼鐵鑄造術,使唐宋以後中國的造船業達到了一個無人企及的高度。如唐宋中國南方土着的船隻,尚有以藤條連接船板者,但在漢族發達的制木技術影響下,榫接技術與鐵釘使用技術,都應用到船舶製造上,於是,船舶的牢靠程度大大提高了;再如,南方諸地很流行用草作船板之間填縫的習慣,這類船隻很容易漏水,在引進漢族的制木技術後,便發明了用石灰、油漆、麻絲混合填料填縫的技術,其牢固程度甚至可比木材原質,從而徹底解決了木船的漏水問題,使木船可以放心地進入遠海。以上種種技術累積起來,便使中國船隻的製造遠勝他國。許多記載表明:唐宋以來航行於東亞與西亞之間的船隻,以中國的大型木船最好,不論哪一國的商人,都以乘坐中國帆船為最佳選擇。由於當時中國的富強,這類大船很快在民間普及,長數十米,寬十餘米,載重數百噸的龐然鉅艦,成為沿海人家常備的商船。由這支舉世無匹的船隊支持的中國海洋文化走向世界顛峯,一直統治西太平洋與印度洋數百年。

中國航海術的另一重要貢獻是:發明了指南針,使人們在渺茫無際的大海上可以知道航行的方向,從而使脱離海岸的航行成為可能。比如,從日本、琉球航行到中國,只要向西航行就一定可以達到目的地,而從中國航行到日本,便要以指南針為導向。由於這一緣故,最早的中日航線是走韓國與日本之間的北道,因為這裏的海峽狹窄,可以海島為航向定位的標誌,而日後中日間的航行便是走南線,橫穿遼闊的東海,沒有指南針是無法找到這條更為經濟的航線的。

中國航海文化的侷限是:其造船業主要是工匠文明的結晶,雖説技巧達到木製器物的頂峯,但缺乏理性科技作為推動力,所以,雖然不斷有個別進步,但最終不可能有質的飛躍。中國的工匠可以製作出大型而又實用的木帆船,甚至直到今天,這類木船仍有使用價值,但他們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發明用蒸氣機推動的近代化船隻。這是技術與科學之間不可逾越的界限。中國的航海術也反映了同樣的侷限,雖説中國人最早發明航海業上的指南針使用,但缺乏自然科學的指導,所以,對指南針的運用一直處於極為簡陋的水平上,它只能使中國的航海家知道自己大致的航行方向,而不可能讓他們知道自己在大洋裏的準確位置。因此,如果去闖陌生的水域,光有指南針是不夠的。其實,由於中國指南針技術的落後,一直未能發明有效航海的精密羅盤,導致宋、元、明、清的中國船,大多是以山、島與海水顏色的辨認為導航的主要手段,指南針在航海中一直處於次要地位。因此,中國的航海主要是沿海航行,一般不脱離島嶼岸線,個別的越洋航行,也多是以熟悉的地區為主。由於沒有六分儀等定位儀器,古代中國水手一般不隨意進入陌生的海域,這樣,由中國人來發現世界也就不可能了。

總的來説,中國有記載的航海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而且,在那一時代,已是世界一流的。這一優勢一直保持到明初鄭和時代的結束。其中,在唐宋元時期,由於中國鋼鐵煉製技術與木器製造術在造船業上的應用,中國的造船業與航海技術都遠遠超越同時代的歐洲人與印度人,在這七八百年的時期內,中國的海洋文化無疑是領先於世界的。

明中葉以後,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來到東方,並控制了世界大多數水域。中國船的航行範圍,被壓縮到東亞與東南亞的海域,原來中國人非常熟悉的印度洋,有幾個世紀不見中國船隻。很顯然,這一時期的中國海洋文化是在倒退。儘管如此,中國發達的航海業仍是東方海域不可忽視的力量,這是由於:當時西方人雖然有發達的航海業,但就經濟實用這一點來説,其木船製造並未完全超越中國,凡是對中國木帆船有所瞭解的西方船長,無不對中國船隻的實用性大加讚美,事實上,由他們駕駛的中國帆船,曾被用於中國至歐洲、中國至美國的跨洋航線上,這説明中國帆船是適於遠洋航行的。在1840年以前,之所以沒有中國人用傳統技術嘗試環球航行,是由於導航技術落後的緣故。不過,在東亞中國熟悉的海域,實用的中國帆船仍是可靠的航行工具,在明清600年間,中國憑着這一支船隊,在東亞與東南亞海域與各國競爭,並未落下風。其船隊運載量、航行能力,在東方國家裏首屈一指,與西方殖民國家相比,亦未遑多讓。迨至西方人發明蒸汽機推動的輪船,中國的遠洋帆船隊才逐漸走上沒落之路。但是,隨着西方近代航海技術的東傳與中國現代航海業的興起,中國的海洋文化也進入一個新時代。可以説,中國是世界上不多的有7000年航海史的國家。

中國的航海技術也影響了日本與東南亞國家。日本雖然是一個島嶼國家,但長期以來,對中國航行是其遠航的唯一內容。約在日本的戰國時期(相當於明代中後期),日本人才開始進入東南亞海域,但許多事例表明:當時的日本船隻,多僱傭閩南人為舵手,所以,他們的航海實為中國海洋文化的延伸。東南亞諸國的海洋文化受中國影響也許更深,他們的大帆船製造與航海,歷來是由中國商人控制的。所以,嚴格地説:中國的古代海洋文化並不侷限於中國本土,而是包括東亞與東南亞諸國。

由此可見,中國海洋文化的地位在於:
  (1)有長達7000年不間斷的航海史;
  (2)對古代東南亞國家與東亞國家產生巨大的影響;
  (3)中國的航海在唐、宋、元迄至明中葉的七八百年內領先於世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