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哪些風俗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來源:人人運程網 2.5W

再過七天,就是我們期待的傳統佳節,即端午節,在端午節這天裏我們大家都是要回到家裏跟家人吃粽子的,但是端午節這天除了要吃粽子之外的,還有其他風俗也是可以做的,但是這些風俗比較少人提,也比較少人清楚的,那麼我們就來了解下除了吃粽子還有什麼習俗?

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哪些風俗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比較有特色的端午節習俗
  雄黃酒

我國民間在端午節素有喝雄黃酒的習俗。然而雄黃是一味含砷的有毒中藥,其主要成分為二硫化二砷,該物質遇熱後,可分解為三氧化二砷,即砒霜。砒霜對人體有強烈毒性,作用於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消化系統後,可致急性中毒而死亡。因此這一習俗已基本被摒棄,取其“黃”字,一般用糯米釀成的黃酒替代。毒月開始進入黃梅季節,濕氣加重,飲用少量黃酒,能温經活血,除濕通絡。

掛艾草
  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温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牀户,皆以卻鬼”。

畫額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七年級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除在額頭、鼻耳塗抹外,亦可塗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雲:“端午,飲雄黃酒,用塗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説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説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雲:“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羣花之類。縐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蠍,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鍾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

佩戴香囊
  在中國端午節時有佩戴香囊的習俗,老人父母們都會做幾個小香包給小孩掛在身上,她們管這種習俗叫做“壓午”。小孩佩香囊後,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