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清友

來源:人人運程網 2.99W

梅花--清友

元·王冕寫有一首詩,這樣寫道: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因此,梅花之友亦稱之為“清友”。

梅花,又名梅,別名:春梅、乾枝梅、酸梅、烏梅, 薔薇科、杏屬小喬木,稀灌木,樹皮淺灰色或帶綠色,平滑;小枝綠色,光滑無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梅原產我國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無論作觀賞或果樹均有許多品種。許多類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觀賞,還可以栽為盆花,製作梅,與蘭、竹、菊並稱為“四君子”。還與鬆、竹並稱為“歲寒三友”。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



文化寓意
梅,「獨天下而春」,作為傳春報喜、吉慶的象徵,從古至今一直被中國人視為吉祥之物。「梅具四德,初生為元,是開始之本;開花為亨,意味着通達順利;結子為利,象徵祥和有益;成熟為貞,代表堅定貞潔。」此為梅之「元亨利貞」四德。梅開五瓣,象徵五福,即快樂、幸福、長壽、順利與和平。
梅花被譽為花中“四君子”之首,也是“歲寒三友”之一,因其所處環境惡劣,卻仍在凌厲寒風中傲然綻放於枝頭,是中華民族最有骨氣的花,是民族魂代表。梅的傲骨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勇前進、百折不撓。我們更加熟悉那句“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它的品格與氣節就是民族精神的寫意。
梅花是中國的傳統之花,堅強、高潔、謙虛的品格為世人所敬重,歷代中引來無數愛梅、贊梅的文人志士,在文學藝術史上,關於梅的詩和梅的畫數量之多恐怕是其它花卉所不及的。“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首詩詮釋了梅花自強不息的傲雪的精神;“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這説明梅花不與羣芳爭豔的高潔之美。
商代時期便有梅花已有四千年曆史之久,從上面的顯達人士到下面的布衣平民,幾千年來無一不對梅花深愛有加。梅花是花中壽星,在中國很多地區存在千年古梅。民間有梅具“四德“、“五福”的説法,梅花的五個花瓣代表着吉祥,為福、祿、壽、禧、財,五個吉祥神;梅花還常被人們看作是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
國畫中畫梅的方式有很多種,有圈梅、墨梅、紅梅、粉梅、白梅、赭梅、黃梅、等,其中圈花最難,用筆講究似方非方,似方非方,大小相襯,前後左右攢聚;畫枝要求勁挺有力,腕力與臂力足夠,要表現出梅花傲雪凌霜之神韻。
畫中梅花也常以梅蘭竹菊組合形式出現,象徵君子品質,正直、純潔、堅貞、氣節。
梅花與竹子和兩隻喜鵲畫在一起,代表着“梅竹雙喜”。畫喜鵲站在梅梢上鳴叫,寓意喜上眉梢、喜事臨門。


賞梅
古人賞梅“二十六宜”
中國古代文人對梅花情有獨鍾,視賞梅為一件雅事。賞梅貴在“探”字,品賞梅花一般着眼於色、香、形、韻、時等方面。
1、色
梅花的花色有紫紅、粉紅、淡黃、淡墨、純白等多種顏色。“紅梅”,花形極美,花香濃郁;“綠萼”,花白色,萼片綠色,重瓣雪白,香味襲人;“紫梅”,重瓣紫色,淡香;“骨裏紅”,色深紅重瓣,凋謝時色亦不
2、淡
樹質似紅木;“玉蝶”,花白略帶輕紅,有單重瓣之分,輕柔素雅。成片栽植上萬株梅花,疏枝綴玉繽紛怒放,有的豔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綠如碧玉,形成梅海凝雲,雲蒸霞蔚的壯觀景象。
3、香
梅花香味別具神韻、清逸幽雅,被歷代文人墨客稱為暗香。“着意尋香不肯香,香在無尋處”讓人難以捕捉卻又時時沁人肺腑、催人慾醉。探梅時節,徜徉在花叢之中,微風陣陣掠過梅林,猶如浸身香海,通體藴香。
4、形
古人認為“梅以形勢為第一”,即形態和姿勢。形態有俯、仰、側、卧、依、盼等,姿勢分直立、曲屈、歪斜。梅花樹皮漆黑而多糙紋,其枝虯曲蒼勁嶙峋、風韻灑落,有一種飽經滄桑,威武不屈的陽剛之美。梅花枝條清癯、明晰、色彩和諧,或曲如游龍,或披靡而下,多變而有規律,呈現出一種很強的力度和線的韻律感。
5、韻
宋代詩人范成大在《梅譜》中説:“梅以韻勝,以格高,故以橫斜疏瘦與老枝怪石着為貴。”所以在詩人、畫家的筆下,梅花的形態總離不開橫、斜、疏、瘦四個字。人們觀賞梅韻的標準,則以貴稀不貴密,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謂之“梅韻四貴”。
6、時
探梅賞梅須及時。過早,含苞未放;遲了落英繽紛。古人認為“花是將開未開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時為佳,故名“探梅”。梅花以“驚蟄”為候,一般以驚蟄前後10天為春梅探賞的最佳時機。 觀賞梅花的情境也十分講究。《梅品》由宋朝張功甫撰寫於1194年,專門介紹如何欣賞梅花。據《梅品》曰有二十六宜:淡雲,曉日,薄寒,細雨,輕煙,佳月,夕陽,微雪,晚霞、珍禽,孤鶴,清溪,小橋,竹邊,松下,明窗,疏籬,蒼崖,綠苔,銅瓶、紙帳、林間吹笛,膝下橫琴,石枰下棋、掃雪煎茶、美人淡粧簪戴等情況下,對梅的欣賞就更富有詩情畫意。
7、賞梅“四貴四不貴”
貴疏不貴繁,貴合不貴開,貴瘦不貴肥,貴老不貴新。梅的枝幹以蒼勁嶙峋為美,形若游龍,遒勁倔強的枝幹,綴以數朵凌寒傲放的淡梅,兼覆一層薄雪,「古梅一樹雪精神」,儼然天成一幅水墨大寫意。


梅花典故
梅原產我國, 我國植梅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詩經》裏有:“漂有梅,其實七分”的記載。1975年在河南安陽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銅鼎裏,發現了一顆梅核,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年了。春秋戰國時期愛梅之風已很盛。人們已從採梅果為主要目的而過渡到賞花。“梅始以花聞天下”,人們把梅花和梅子作為饋贈和祭祀的禮品,到了漢晉南北朝,藝梅詠梅之風日盛。《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米梅、胭脂梅。”又:“漢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晉代陸凱,是東吳名將陸遜之侄,曾做過丞相,文辭優雅。陸凱有個文學摯友范曄(即《後漢書》作者)在長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開之際,自荊州摘下一枝梅花,託郵驛專贈范曄,並附短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自陸凱始,以梅花傳遞友情,傳為佳話。
到南北朝,有關梅花的詩文、軼事也多了。《金陵志》雲:“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於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號梅花粧,宮人皆效之。”這可能是用梅花圖案美容的開端。
據史料記載:隋人趙師雄在羅浮山遇見梅花仙子,故事美麗動人。説明當時人們也愛梅成風。
杭州孤山的梅花在唐時已聞名於世。詩人白居易在離開杭州時,寫了一首《憶杭州梅花,因敍舊寄蕭協律》,詩云:“三年悶悶在餘杭,曾與梅花醉幾場;伍祖廟邊繁似雪,孤山園裏麗如粧。唐代名臣宋環在東川官舍見梅花怒放於榛莽中,歸而有感,遂作《梅花賦》,詩中有“獨步早春,自全其天”,諒不移本性,方可儷於君子之節”等讚語。此外,如杜甫、李白等諸多名家均有詠梅詩篇。曾一度為唐明皇李隆基大見寵幸的江采蘋,性喜梅花。據《梅妃傳》記:“所居欄檻、悉植數枝……梅開賦賞,至夜分尚顧戀花下不能去。上(唐明皇)以其所好,戲名曰梅妃。”



北宋處士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不娶無子,而植梅放鶴,稱“梅妻鶴子”,被傳為千古佳話。他的《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是梅花的傳神寫照,膾炙人口,被譽為千古絕唱。
南宋范成大是位賞梅、詠梅、藝梅、記梅的名家。他在蘇州石湖闢範村,蒐集梅花品種12個,並在1186年寫成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專著:《梅譜》。
1191年冬,詞人、音樂家姜夔住在范成大石湖梅園中,正值梅花盛開。他自度新曲,填了兩首詠梅詞,名曰:《暗香》、《疏影》,音節諧婉,極受範的讚賞。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藝梅、畫梅成癖的王冕,隱居於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題所居為“梅花屋”。又工畫墨梅,花密枝繁,行筆剛健,有時用胭脂作沒骨梅,別具風格。其《墨梅》詩名揚天下: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用人誇好顏色, 只留清氣滿乾坤。 ”王冕還寫過一篇《梅華傳》,把《三國演義》中的“望梅止渴”故事改寫成了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話:大將軍曹操行軍迷路,軍士渴甚,願見梅氏。梅聚族謀曰:“老瞞(曹操小名)垂涎漢鼎,人不韙(不韙即不同意)之。吾家世清白。慎勿與語。竟匿不出。”王冕借讚揚梅花蔑視權貴的精神來暗喻自己的人格。
南宋愛國詩人陸放翁詠梅的詞《卜算子》裏寫道:“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詠梅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不論怎樣受挫折也永遠保持高風勁節的情操。
除了眾多的詩詞吟詠梅花之外,我國繪畫史上還流傳着這樣一段軼事:宋代著名畫家宋伯仁,生平喜愛梅花。他為了畫梅,種植了許多梅樹。每當梅花開放,他從早到晚地在梅樹下細緻觀察,並將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卷舒,從萌芽到花開,從盛放到枯萎的各種形態,一一描繪下來,整理成一百幅圖稿,定名《梅花譜》。後人為了讚譽他梅花畫得“喜神”,稱他的百梅圖為《梅花喜神譜》。近代金石書畫家吳昌碩,曾有詩説他“家傳一本宋朝梅”。
梅花不僅在我國是珍貴花卉,在國外也很受人喜愛,但國外仍以東方栽培較多。日本的梅是我國傳去的,朝鮮也有)。日本還有“梅之會”的組織,並出版發行專門刊物《梅》。



到19世紀傳人歐洲,本世紀初傳入美國,現在世界各國均有栽培,但不及東方國家之盛。
梅的故鄉在鄂西、川東。據《本草綱目》引陶弘景的《名醫別錄》記載:“梅實生漢中山谷”,而“襄漢川蜀江湖淮嶺皆有之”。《花鏡》上説:“古梅多著名於吳下、吳興、西湖、會稽、四明等處,每多百年老幹。”《花鏡》在梅的註解中説:四川大渡河上游的丹巴縣內,海拔1900~2000米的山谷地帶,雅礱江流域會理縣的海拔1900米的山間,都有野梅生長。廣西興安縣山區、江西與廣東交界的大庾嶺,古代都是盛產梅的地方。廣東增城縣的羅浮山,歷來以產梅花著稱於世,“羅浮”後來就成了梅花的別名。
梅樹的壽命都很長,一般可活三五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世事滄桑,至今猶能保存下來的古梅,除了杭州超山的那兩株“唐梅”和“宋梅”之餐,最早的古梅當推湖北黃梅縣的“江心古寺”遺址處的“晉梅”了。它飽經風霜,樹幹己成灰黑色,每年大寒開花,花開滿樹,整個開花期達冬春兩季。還有浙江天台山“國清古寺”的一株“隋梅”,距今也有13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是佛教天台宗的創始人智凱大師親手植的。這株隋梅雖數度枯萎,但如今經人們精心培育,已返老還童,枯木逢春。主幹蒼老挺拔,四周嫩枝叢生,幾年前樹上還結了數千個梅子。
清人樑紹王在其所著《兩般秋雨庵隨筆》中也記載了這麼一件事,其雲:“真州城東十餘里淮提庵,有古梅一株,大可蔽牛,五千並出,相傳為宋時物。康熙中,樹忽死,垂四十年復活,枝幹益繁,花時光照一院。”清嘉道年間名士阮元題其名曰:返魂梅。梅長壽不足奇,奇的是枯木能逢春。所以梅有個特點是,愈老愈顯得蒼勁挺秀、生意盎然。歷來有“老梅花、少牡丹”之説。
梅花的香韻一向為人們所傾倒,它濃而不豔、冷而不淡,那疏影橫斜的風韻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然而,更為可貴的,還是梅花的精神。梅的錚錚鐵骨、浩然正氣,做雪凌霜、獨步早春的精神,被人們譽為中華民族之魂。“朔風吹倒人,古木硬如鐵;一花天下春,江山萬里雪。”人們把鬆、竹、梅稱作“歲寒三友”,尊梅、蘭、竹、菊為“四君子”,讚賞梅花的高潔、典雅、冷峭、堅貞,視為知友、君子,梅都是當之無愧的。


描寫梅花的詩句大全

歷代梅花詩
贈范曄
陸凱 南朝 宋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山園小梅
林和靖 唐
眾芳搖落獨喧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擅板共金樽。




王安石
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足雪 ,為有暗香來。

與薛肇明弈棋賭梅花詩輸一首
王安石
華髮尋春喜見梅, 一株臨路雪倍堆。
鳳城南陌他年憶, 香杳難隨驛使來。

憶梅
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

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
李商隱
匝路亭亭豔,非時裊裊香。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梅花絕句(之—)
陸游
聞道梅花圻曉風, 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 一樹梅花一放翁。

梅花絕句(之二)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着花遲。 高標逸韻君知否, 正是層冰積雪時。

梅花絕句(之三)
雪虐風號愈凜然, 花中氣節最高堅。 過時自會飄零去, 恥向東君更乞憐。

早梅
南朝·謝燮
迎春故早發,獨自不疑寒。 畏落眾花後,無人別意看。

江梅
唐·杜甫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後多。 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 故園不可見,巫岫鬱嵯峨。

早梅
唐·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 前村深雪裏,昨夜一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豔來。 明年如應律,先發映春台。

唐·王維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雜詠
唐·王維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 心心視春草,畏向玉階生。

憶梅
唐·李商隱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華。 寒梅最堪恨,長作去年花。

江上梅
唐·王適
忽見寒梅樹,花開漢水濱。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庭梅詠寄人
唐·劉禹錫
早花常犯寒,繁實常苦酸。 何事上春日,坐令芳意闌?
夭桃定相笑,遊妓肯回看! 君問調金鼎,方知正味難。

梅花
唐·崔道融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技依病看。 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梅花
唐·庾信
當年臘月半,已覺梅花闌。 不信今春晚,俱來雪裏看。
樹動懸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覓不見,真悔著衣單。

雪裏覓梅花
唐·蕭綱
絕訝梅花晚,爭來雪裏窺。 下枝低可見,高處遠難知。
俱羞惜腕露,相讓道腰羸。 定須還剪採,學作兩三技。

梅花
唐·蔣維翰
白玉堂前一樹梅,今朝忽見數花開。 幾家門户重重閉,春色如何入得來?

梅花
宋·陳亮
疏技橫玉瘦,小萼點珠光。 一朵忽先發,百花皆後春。
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東君正主張。

冬日雜興
宋·張耒
空山身欲老,徂歲臘還來。 愁怯年年柳,傷心處處梅。
綠蔬挑甲短,紅蠟點花開。 冰雪如何有,東風日夜回。

再和楊公濟梅花
宋·蘇軾
莫向霜晨怨未開,白頭朝夕自相摧。 斬新一朵含風露,恰似西廂待月來。

贈嶺上梅
宋·蘇軾
梅花開盡白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 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墨梅
宋·朱熹
夢裏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凜冰霜。 如今白黑渾休問,且作人間時世粧。

題楊補之畫
宋·樓鑰
梅花屢見筆如神,松竹寧知更逼真。 百卉千花皆面友,歲寒只見此三人。

雪梅
宋·盧梅坡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梅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香。

雪梅
宋·盧梅坡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從張仲謀乞臘梅
宋·黃庭堅
聞君寺後野梅發,香蜜染成宮樣黃。 不擬折來遮老眼,欲知春色到池塘。

釣雪舟倦睡
宋·楊萬里
小閣明窗半掩門,看書作睡正昏昏。 無端卻被梅花惱,特地吹香破夢魂。

寒夜
宋·杜耒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古梅
宋·蕭德藻
湘妃危立凍蛟背,海月冷掛珊瑚枝。 醜怪驚人能嫵媚,斷魂只有曉寒知。

瓶梅
宋·張道洽
寒水一瓶春數枝,清香不減小溪時。 橫斜竹底無人見,莫與微雲淡月知。



紅梅
蘇東坡
年年芳信負紅梅, 江畔垂垂又欲開。 珍重多情關伊令, 直和根撥送春來。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發高樹,回映楚天碧。 朔風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新栽梅
白居易
池邊新栽七株梅, 欲到花時點檢來。 莫怕長洲桃李嫉, 今年好為使君開。

墨梅
趙秉文
畫師不作粉脂面, 卻恐傍人嫌我直。 相逢莫道不相識, 夏馥從來琢玉人。

白梅
元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散作乾坤萬里春。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梅花
元·王冕
三月東風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澆。 一聲羌管無人見,無數梅花落野橋。

立春日賞紅梅之作
元·元淮
昨夜東風轉斗杓,陌頭楊柳雪才消。 曉來一樹如繁杏,開向孤村隔小橋。
應是化工嫌粉瘦,故將顏色助花嬌。 青枝綠葉何須辨,萬卉叢中奪錦標。

憶梅
元·段克己
姑射仙人冰雪膚,昔年伴我向西湖。 別來幾度春風換,標格而今似舊無。

西湖梅
元·馮子振
蘇老堤邊玉一林,六橋風月是知音。 任他桃李爭歡賞,不為繁華易素心。

鴛鴦梅
元·馮子振
並蒂連技朵朵雙,偏宜照影傍寒塘。 只愁畫角驚吹散,片影分飛最可傷。

題畫墨梅
元·陶宗儀
明月孤山處士家,湖光寒浸玉橫斜。 似將篆籀縱橫筆,鐵線圈成個個花。

陽山道中
元·釋善住
雨餘春澗水爭分,野雉雙飛過古墳。 眼見人家住深塢,梅花繞屋不開門。

春晚雜興
元·方回
芳草茸茸沒屨深,清和天氣潤園林。 霏微小雨初晴處,暗數青梅立樹陰。

冬詞
元·郭鈺
疏林晴旭散啼鴉,高閣朱簾 地遮。 為問王孫歸也未?玉梅開到北枝花。

寄跡武塘賦之
明·夏完淳
逢花卻憶故園梅,雪掩寒山徑不開。 明月愁心兩相似,一枝素影待人來。

題畫梅
明·徐渭
從來不見梅花譜,信手拈來自有神。 不信試看千萬樹,東風吹着便成春。

王元章倒枝畫梅
明·徐渭
皓態孤芳壓俗姿,不堪複寫拂雲枝。 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明·唐寅
題畫
雪壓江村陣作寒,園林俱是玉英攢。 急須沽酒澆清凍,亦有疏梅喚客看。

早春
明·陳繼儒
春風無力柳條斜,新草微分一抹沙。 欲向主人借鋤插,掃開殘雪種梅花。

宋徽宗畫半開梅
明·趙友同
上皇朝罷酒初酣,寫出梅花蕊半含。 惆悵汴宮春去後,一枝流落到江南。

梅花--清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