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元宵節一等獎手抄報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簡短

來源:人人運程網 6.51K

元宵節是春節的最後一天,喜慶的活動到了今天並沒有減弱的態勢,相反,在這一天達到了一個小高潮。元宵節總是有紅紅火火的燈籠相伴,大家吃着元宵,看着晚會,對新年的信心更足了。做虎年元宵節的手抄報可得先了解一下元宵節的內涵才行。

虎年元宵節一等獎手抄報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簡短

元宵節的內涵
  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元夕、燈夕、正月十五,既是一個獨立的節日,也是中國年的組成部分。如果説過年是一場精彩不斷、高潮迭起的大型歌舞演唱會,那麼元宵節就是它的壓軸節目,有着觀燈綵、猜燈謎、放煙花、鬧社火、吃元宵、走百病、拜紫姑、碾蝗蟲、祭蠶神、聽香、送燈、偷菜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

虎年元宵節一等獎手抄報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簡短 第2張

元宵節的主要習俗
  一、賞花燈
  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聞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燃燈敬佛”的做法,於是便命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事物紀原》載:漢代兩都有執金吾負責宵禁,“曉瞑傳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日夜皇帝特許弛禁,前後各一日,允許士民踏月觀燈。這便是許多詩歌中“金吾不禁夜”的來源。

另一説元宵燃燈的習俗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主管“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無論是禮佛節儀,還是以饗天官,“燃燈”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放燈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晚,皇帝從深宮中走出,與民同樂。中唐以後,元宵節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青年男女以此作為尋覓伴侶的良機。宋代,元宵燈會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上都超越了唐代,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

虎年元宵節一等獎手抄報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簡短 第3張

二、舞龍燈
  中華民族崇尚龍。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傳説黃帝時期,名為《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在古人的心目中,龍具有呼風喚雨、消災除疫的功能。農人希冀得到龍的庇佑,因此形成了在祭祀時舞龍和在元宵節舞龍燈的習俗。“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之意。

各族人民的舞龍表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常見的有火龍、草龍、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燈的節數一般為7節、9節或13節。有地方鬧元宵,各路龍燈彙集竟達百餘條,隊伍長達二三華里。每條龍燈還伴有十番鑼鼓,聲聞十里,甚為壯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