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倉節是什麼節,填倉節的背景來歷是什麼?

來源:人人運程網 2.67W

填倉節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顧名思義,填倉節要做的事情就是“填倉”,從“填倉”這個行為也可以得知填倉節的意義就是期盼風調雨順,豐收富裕。當然這些都是片面的理解,填倉節到底是什麼,背景來歷又是什麼呢?

填倉節是什麼節,填倉節的背景來歷是什麼?

  老北京俗傳正月二十三日為“小填倉”,二十五日為“大填倉”。清代,京師各大糧商米販均祭祀倉神,鞭炮很盛。一般人家雖不致祭,但都要買些米麪、煤炭來充實自家的生活儲備。正如《帝京歲時紀勝》載:“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日曰填倉。”

填倉節民俗講究喜進厭出,這一天,囤裏要添糧,缸裏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以便求得一年順當富足。農民也忌在此日賣糧食,但是糧店卻喜歡在這一天收購糧食,為的是討個喜兆。為了吸引賣糧食的主顧,糧店特意擺酒設宴,對前來賣糧者熱情款待。一些被生活所迫的農民,就選擇在此日賣糧了,先不管吉利不吉利,反正能賺頓好飯。至今,一些上年紀的城市居民,仍習慣在填倉日購米買面。

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載道:“正月二十五,人家市羊彘肉,客至苦留,畢竟而去,名曰填倉。”“填倉”意即填滿穀倉。相傳北方曾連續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可是,皇帝不顧人民死活,照樣強徵皇糧,以致連年饑荒,餓殍遍野,尤其在年關,窮人走投無路。這樣,給皇帝看糧的倉官毅然打開皇倉,救濟災民,並在正月二十五這天放火燒倉自焚。後人為了紀念這名倉官,每年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圓圓的囤形的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並在囤中撒以五穀,象徵五穀豐登,來表達人們填滿倉谷救倉官的深情厚意。這些習俗已經消失,但填倉佳話卻世世代代流傳下來,提醒人們從這天起清倉掃囤,晾曬種子,整修農具,準備春耕。

農曆正月二十五日為填倉。是日,糧商米販,致祭倉神。農民用柴灰灑圓圈於地,內放各種作物種籽,用瓦蓋上,祈求風調雨順,五穀滿倉。也有正月二十為小填倉的習俗。填倉節填倉節分為小填倉、大填倉兩個節日。小填倉為正月二十日,大填倉為正月二十五日。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日一併過填倉節。
 
 正月二十五這一天黎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裏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撤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糧囤形狀,並在裏面放一些五穀雜糧,象徵五穀豐登。按照民間傳説,正月二十五填倉,是為了紀念一位好心的無名氏倉官。正月二十五,俗稱填倉節,這是漢族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

小結:糧食是人活着的基本,過上糧倉充足、富裕小康的生活是人們永久不變的追求。現在大家已經不會再有吃不飽飯的時候了,但是填倉節的習俗還是被保留下來,並一直流傳下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