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街花朝節是什麼節日?

來源:人人運程網 2.41W

花朝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於寒衣節,女兒節一樣,隨着時代的進步逐漸被人遺忘了。如今,隨着漢文化復興運動的蓬勃開展,越來越多的被遺忘的節日被人們重新提出來舉行,也算是一種對於歷史的交代吧!

舊街花朝節是什麼節日?

  舊街花朝節,源於民間花朝廟會。民間有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是百花生日之説,俗稱“花朝節”.據明、清兩朝府、縣誌載,新洲舊街花朝廟會起源於南宋淳熙年間,迄今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

宋代吳自牧《夢樑錄·二月望》載:“仲春十五日為花朝……,以為春序正中,百花爭放之時,最堪遊賞。”.

南宋景定年間,棉花種植傳入新洲,人們企盼棉花收成好,在每年二月十五“花朝節” 時用湯圓祭棉花神,民間舊有“湯圓大,棉花球子大”的説法(新洲至今“花朝節”早餐有吃湯圓的習俗)。在每年花朝節,清晨吃過湯圓的善男信女結伴到大廟禮拜神靈,企求保佑,時香火旺盛,遠近聞名。後隨着南宋滅亡,大廟亦毀於戰火。至明代萬曆年間,舊街大廟逐漸得到修復,一年一度的廟會也就隨之又盛行起來。由於舊街地處大別山山腳的古驛道旁,是山區與平原的交匯處,舊志載有“河頭山尾,堡埠共生”之稱。東可進大別山腹地、西直下武漢、北可達豫皖、南至江西,素來是商賈雲集,為鄂東一大集市。農曆二月十五正值春耕生產前夕,由於每年廟會人多,就出現了小買賣生意。後來,參加廟會的人們發現此舉有利可圖,就順便帶來了農業生產用具和山裏自產的竹木器到廟會時出售,廟會的生意因此越做越大,後來過往的客商和鄰近州、縣商家每年也趕來參加廟會,這就是民間俗稱的“趕會”.

清末至民國時期,舊街廟會的影響越來越大,江蘇的綢緞、湖南的湘繡、豫皖等省的名特產品都來舊街趕會,使“花朝會”逐步演變成為地方物資交流會。會期也隨着物資交流的需要,由二月十五一天改為十四至十六三天。無論是太平盛世,還是戰亂之年,從未間斷過。抗戰期間,日寇盤踞新洲,嚴禁羣眾集會,但舊街人民不畏強暴,他們設崗哨於刀樓寨山上,監視日寇行動,照常舉辦花朝物資交流會。1946年,國民黨軍隊33師駐舊街某營營長牛心志不準鄉民集會,花朝期間人們則暗遷會址於舊街楓樹崗舉辦。

解放後,舊街“花朝節” 在當地人民政府的精心組織指導下,逐步摒棄了封建迷信色彩,使之成為廣大人民羣眾節日娛樂和物資交流的盛會。每年會期,人流如織,商賈如雲,土特山貨琳琅滿目,會址也由大廟周邊擴展到三廟河空曠的河灘上。交流會上,老人小孩、年輕媳婦、青年小夥,穿紅着綠;叫買叫賣、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茶攤、小吃、皮影、説書、馬戲、雜耍……應有俱有。三廟河南岸有楚劇“翁媳同台演‘斷橋’”;北岸的漢劇是“叔嬸齊唱‘雙下山’”,民風民俗,熱鬧非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