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傳統節日賣身節的起源和傳説

來源:人人運程網 1.28W

賣身節又稱遇仙節,翻身節,是廣東省東莞市東坑鎮的地方傳統節日和民間宗教節日。賣身節這個很容易讓人亂想,而且又是在東莞這個城市,真是讓人想不瞎想都難的很啊,下面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東莞的賣身節的起源傳説和風俗習慣。

東莞傳統節日賣身節的起源和傳説

賣身節起源於明末清初,每年農曆二月八年級就是賣身節,這個節日已經成為東莞市地方的一個特色文化節日。在東莞東坑鎮,每年的這一天都會舉行隆重的節日慶典,學校也會放假,很多人都會到街上去遊玩。

  賣身節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傳説神仙降臨要視察百姓、考察民情並順道救苦救難,大行善事,所以人們往往在農曆二月八年級聚集在廣場上,展現自己,讓神仙更真切地觀察到世間真善美從而“問診下藥”,久而久之成了一個節日,被命名為“賣身節”,又被人們稱為“遇仙節”,後又名為“翻身節”,再後來人們競相在街上潑水射水作樂,又和“潑水節”合二為一,從此在廣東東莞延續了幾百年的“賣身節”成了當地獨特的文化遺產,併成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民眾的喜愛。

  美麗的傳説和歷史足以説明,東坑之所以形成“二月八年級”這個奇特的節日,是因為東坑有着“農耕年代”的輝煌。
  在東坑,有“盧家地、謝家田”的着稱。連接寒溪江畔,一條青鶴小河得天獨厚地成為當時貫通省城的運輸大動脈。廣州、東莞、石龍、惠州等貨船常到東坑。東坑麻石街賣糖墩成為農副產品、生活用品的中轉碼頭。蠶桑種養、庶糖加工、穀米加工、榨油加工相繼興起。尤其夏收夏種之後,一河兩岸鬥蟋蟀的蟀寮,連綿一片。其賭館、煙館、妓館昌盛,省港粵劇紅伶瀕臨東坑鬧市,載歌載舞,燈紅酒綠,人稱為“小澳門”。特定的運輸環境,特定的農耕需求,譜寫成了一曲“二月八年級”的頌歌。

  傳説,“賣身節”是出自東坑塘脣村,有一姓盧的大户,趕着清明節之前開耕種田,農曆二月八年級這一天,在塘脣村前,貼出僱請農耕長工啟事。自此之後,形成習慣,沒有田地的青壯年都在“二月八年級”這天,坐在塘脣村前的圍籬上,頭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賣身”,出賣勞力,等待財主僱請。有田地的財主,就在這天,到塘脣村前,挑選“賣身”的青壯年、放牛仔,一僱就是一年,這就叫“賣身”。

  接着,這塊人才輩出的寶地於是傳出了很多“遇仙記”:傳説這天有天上仙人下凡,到東坑觀看“賣身”並行善事,普救眾生。比如:《曲磨臂》、《直魚鈎》、《金色的鋤頭》、《“東仔”故事》、《糖不甩》、《連天陰天,天必半晴》。神乎其神,所以,“賣身節”也有人叫“遇仙節”。越傳越神奇,於是乎,“二月八年級”這一天,小河岸邊、木橋兩側,人山人海,遠近商賈雲集東坑。遠者,省、佛、陳、龍從水路乘船以至,近者周邊鄉里,步行而來,説要遇仙,真是盛會空前。走時,人人都要買一件物品帶回去,以示遇到了仙人,帶回去好運。明清以來,一直至今。

  幾度滄桑,東坑“二月八年級”名為“賣身節”,又名“遇仙節”,後改為“翻身節”。改名為“歡樂節”,遊人愛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槍射水作樂,故又名“射水節”。“二月八年級”來過歡樂節的人們,都希望在這一天,讓東坑之水灑一身吉祥,帶回去一身好運。
  賣身節仙蹟傳奇之一(冀望篇)——“東仔”的故事

  “到東坑賣身去,在擁擠的人羣裏擠一擠,年底定會誕下麟兒,抱個‘東仔’。”近在茶山、附城,遠至增城、博羅等地,在已婚、尤其在不孕婦女裏廣為流傳着這樣的傳説。
  話説增城仙村,有一户姓丁的人家,主人叫丁傳宗,父親丁財壽,由祖上傳至他這代已經是九代單傳了。娶妻王氏,性情剛烈,卻也夫妻恩愛。結婚九年,還沒見妻子有懷胎跡象。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舊中國,不孕婦女遭夫家拋棄的情況屢見不鮮。

  那年的正月燈景,丁財壽飲罷別家的燈酒回家,見別人家添丁請酒,喜慶異常,想想自己已是九代單傳,觸景生情嘮嘮叨叨地抱怨起兒媳婦來,説兒子娶了只不會下蛋的母雞。王氏受不了公公的數落,次日收拾些替換的衣裳,也不和家裏打個招呼,徑直投奔東坑嶺貝塘村的親戚家。
  丁傳宗見妻子出走了十多天仍不回來,便四處打探妻子的下落,聽一個出門銼鐮刀的老鄉説,在東莞東坑曾見過嫂子云雲。正月底,傳宗踏上了尋妻的路途。
  農曆二月八年級這天正是東坑的賣身節。清晨,沿途只見肩挑車拉的商販,四面八方趕去趁墟的人流絡繹不絕。丁傳宗走得也有些煩了,坐在茶亭裏吃起乾糧,順便打聽往東坑的路程。一個推車的小販説:“客官,你定是遠方來的,怎不知道今天是東坑的大日子賣身節呢?大家都是赴節的呀。”

  丁傳宗抖擻精神,隨着趕墟的人流到了東坑,在親戚處尋着妻子,勸她回家。親戚説:“難得你們遠來,還沒見過本地盛會,過了二月二這天,明天回去也不遲。”
  小別勝新婚,丁傳宗牽着妻子的手,往東坑墟來。呀!好傢伙,黑壓壓的人羣一浪接着一浪,擠擁得緊,根本分辨不了東南西北。夫妻倆被熙攘的人羣衝散了,王氏怕丈夫人生地不熟迷失路途,擠進人羣去三進三出尋夫,像百萬軍中尋阿斗的趙子龍。擠得累了,就坐在墟邊的榕樹下歇息起來,丁傳宗也是在尋王氏,在樹下見着妻子,相見後,夫妻相擁而泣。

  次日,夫妻告別親戚回家,兒媳見過公公,丁財壽自責酒後失言,叫兒媳不要把往事記在心頭等。
  一個月後,王氏靦腆地對丈夫説:“相公,你快要做爹啦。”丁傳宗驚喜地問:“真的?”果然在那年的十一月底,產下男孩。因多年不孕,想是經東坑賣身節擠擁一番而得子,將孩子取名“東仔”。意即是由東坑那邊得到的。這件事便慢慢地傳播開去,故出現了開頭的一幕。

  賣身節仙蹟傳奇之二(懲惡篇)直魚鈎
  寮步兩頭塘村有個温老漢,為人忠厚善良。與東坑塘脣村的盧老二交情甚好,每年的賣身節,都到盧老二家住上幾天。道光二年(壬午)二月七年級,温老漢攜帶九歲的孫兒温小牛又到盧老二家作客,準備參赴明天的盛會。

  天剛拂曉,喧鬧的人聲驚醒了酣睡的温老漢,嗽洗罷,與孫兒一道前往墟中游玩,是時,熙來攘往的人流夾雜着各地不同的鄉音,聲聞數裏。擺攤檔的、唱大戲的、玩雜耍的,賣吃食的、賣竹篙棍棒等農具的,應有盡有,目不暇接,爺孫倆玩得開心極了。
  突然,小牛跑到一檔賣針線雜物的貨攤前,拿着一根針嚷着説:“爺爺,我要買魚鈎。”温老漢笑着説:“傻小子,這根叫針,不是魚鈎,魚鈎是彎的。”小牛説:“這明明是魚鈎,是彎的,爺爺,你買給我嘛。”爺孫倆看見的各所不同,爭吵聲引來了旁人的圍觀,大家看見的分明是針,哪來的魚鈎呢?都笑小牛是傻的。為了避開眾人的嘻笑,温老漢趕忙掏錢買下了這根特別的“針”。

  回家後,小牛約了幾個小夥伴用新買的魚鈎到河邊去釣魚。剛下鈎,馬上釣上了一條大魚,三次下鈎,都能釣上大魚,但再下鈎,總沒魚兒上鈎的。每天只能釣到三條大魚,天天如此。其他小夥伴只能釣到些小魚蝦之類的。大家都喚這根直直的魚鈎為神鈎了。
  這件事,傳到村中惡棍李大麻子耳裏,這個李大麻子在村中橫行霸道,壞事做盡,大家早對他恨之入骨。如往常一樣,小牛又到河邊去釣魚,還沒下鈎,李大麻子強行將小牛的神鈎搶去了。礙於惡棍的勢力,小牛隻能把眼淚吞向肚裏。

  李大麻子高興極了,馬上把神鈎放下河中,只見浮子拉得極沉,以為釣上大魚了,急忙收鈎,一看釣上來的是一條四五斤重的潛水過基硤毒蛇,這蛇咬斷繩子,向李大麻子猛撲過去,狠狠地咬了李大麻子一口,然後游下河裏去了。李大麻子被蛇咬後,不到一個時辰,便一命歸西去了。

  賣身節仙蹟傳奇之三(揚善篇)金色的鋤頭
  東坑水圍的主人盧龍廣,是個大名鼎鼎的大財主。他未發財以前,還是個十分倒黴的窮漢子。有一年的賣身節,他到墟中想買把鋤頭開耕,剛好在清鏡廟旁看見了一檔賣鋤頭的。他翻遍衣袋,僅得銅錢數文,還不夠買把鋤頭的一半款項。他蹲下身來,看見了一把有缺口的鋤頭(次品),抱着試試看的心情問賣鋤頭的,肯不肯用僅有的錢賣給他,賣鋤頭的答應了他的要求。旁邊有個老漢説:“這把爛鋤頭,剷草只能鏟一半,鋤地不得力,能有什麼用處呢?”盧龍廣回答説:“有錢做有錢事,少錢做少錢事,將就用吧。”

  第二天,他就扛着剛買的鋤頭下地幹活,一鋤下去,可達尺餘,象不用出力似的,鋤地比平時快了幾倍,凡是鋤頭翻過的地方,均成了肥沃的泥土,地裏的雜草一碰到他的鋤頭,自然枯萎。龍廣心花怒放,認定這鋤頭是神仙賜給他的寶貝,起早摸黑地幹得更歡了。他把鋤鬆的田地,統統種上了姜,不管風吹雨打,酷暑驕陽,精心地管理着。生薑長勢一片茂盛,他憧憬的收穫,憧憬着希望。

  那一年,雨量極其充沛,到處鬧着水災,盧龍廣耕種的是高地。遠近種下的姜,家家種下的姜都壞死了,叫“發姜瘟”。唯獨是盧龍廣種的姜,沒有“姜瘟”之禍。由於發大水的緣故,作物多數失收,災荒的年頭,人羣很容易罹患起水腫病。在缺醫少藥的年代,姜是唯一醫治水腫病的特效藥。經走南闖北的姜販證實:查到老隆(龍川)無兩姜,足見當時姜的珍貴。盧龍廣把姜收穫,用船載往鬧水腫病的地方販賣,一船船姜去,換成了一船船銀子回來,成了遠近聞名的大財主。

  賣身節仙蹟傳奇之四(戒貪篇)——曲磨臂
  屢有仙物仙蹟在歷屆賣身節湧現,凡到二月八年級這天,遠近趁墟之人,都想碰碰運氣,一定買些什麼的回家,希望買到的都是仙家寶貝。又是一年的賣身節,羅浮山黃龍觀黃野人靜處思動,他把山中的千年古木,如磨臂樣的樹枝砍下十數支,往東坑墟點化起凡人來了。

  黃野人的磨臂是未經加工的天然樹枝,看上去十分粗糙和不好使用,但他要價極高,凡是討價還價的一概不售予。他開價有個壞規矩,一定是照前一位顧客的還價而出價。半天下來,磨臂的要價僅剩一文半文錢了。夜幕低垂,眼看快散市了,他的磨臂還沒有賣出一根,正當他收拾東西準備回去的時候,有個刻薄成性的財主婆,家中剛好斷了磨臂,見貨便宜,沒還價買了一根。心裏説,推礱推磨的活反正是下人乾的,管它好使不好使呢。

  黃野人收拾東西,回山經過沙塘的時候,自言自語地説:“山中有曲木,世上無直人。”把剩餘的磨臂輕輕一拉,全都成了直木,拋下沙塘,飄然騰雲而去。當時,圍觀的羣眾都耳聞目睹,傳説至今津津樂道。日清早,財主婆把新買的磨臂安裝好,吩咐婢女碧谷,自己上茶樓去了。這谷礱自加了一把谷後,便源源不斷地流出許多白米來,再也不須添谷。

  財主婆飲茶回來,看見此情此景,高興的手舞足蹈,不顧婢女的死活,貪婪地叫嚷着:“趕快推,用力推。”她想道,這一定是在賣身節買着仙人的寶貝了,想將這谷礱推出一座座米山來。婢女平時被打怕了,趕忙用力,突然“啪”的一聲,磨臂斷了,谷礱再也不會自動流出白米來了。

  賣身節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傳説神仙降臨要視察百姓、考察民情並順道救苦救難,大行善事,所以人們往往在農曆二月八年級聚集在廣場上,展現自己,讓神仙更真切地觀察到世間真善美從而“問診下藥”,久而久之成了一個節日,被命名為“賣身節”,又被人們稱為“遇仙節”,後又名為“翻身節”,再後來人們競相在街上潑水射水作樂,又和“潑水節”合二為一,從此在廣東東莞延續了幾百年的“賣身節”成了當地獨特的文化遺產,併成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民眾的喜愛。

  亦有一説,當地有一姓盧的大户,趕着清明節之前開耕種田,農曆二月八年級這一天,在塘脣村前,貼出僱請農耕長工啟事。自此之後,形成習慣,沒有田地的青壯年都在“二月八年級”這天,坐在塘脣村前的圍籬上,頭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賣身”,出賣勞力,等待財主僱請。有田地的財主,就在這天,到塘脣村前,挑選“賣身”的青壯年、放牛仔,一僱就是一年,這就叫“賣身”。

總結:對於東仔的傳説小編表示很質疑,難道不是因為喜當爹麼,或許不孕的原因不在於女方而在於男方,原諒小編又邪惡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