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草原的民族風情欣賞

來源:人人運程網 1.19W

在草原上,居住着許許多多的部落,他們有着自己的節日,而且非常有特色,每逢那一天,他們就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慶祝草原文化。朋友們,你們見過蒙古草原的民族風情嗎?沒有的快跟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賽馬
  蒙古族素有馬背上的民族之稱,長期遊牧生活鍛鍊了他們的騎馬技藝。其兒童從五、六歲起就學習騎馬,到十一、二歲就要隨大人騎馬放牧,十五、十六時就可進行馬上戰鬥。在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大興武功時,每家男子都要做到“上馬則備戰鬥,下馬則屯聚牧養”。

蒙古草原的民族風情欣賞

賽馬分為賽走馬和賽快馬兩類。成年人賽走馬,男女兒童賽快馬。賽程最短16公里,最長60公里,一般都是三、四十公里。賽走馬,既賽快、更賽美,包括賽馬的外貌、走路奔跑的姿態美不美,馬的鞍子、賽手的穿戴和姿勢美不美。賽快馬,是不備鞍轡的驏騎直賽,以賽速度為主。挑馬、馴馬是賽馬取勝的基礎,所以賽馬前賽手都要挑選和調教比賽的馬匹,一般要調教15天左右,蒙古族稱為“吊馬”。在“那達慕”大會上,取得名次的馬匹都要集中到台前,依名次排好隊,聽牧民朗誦贊馬詩。贊馬詩的內容十分豐富,馬的形象、產地、放牧者、調教者、騎手、比賽的特點等,都囊括其中。此外,還要特別表彰冠軍,在獲得第一名的馬的頭上、身上撒奶酒或鮮奶。

射箭
  弓箭最初用於狩獵和作戰,在兵器不發達的古代,弓箭的作戰威力可想而知。成吉思汗和他的軍隊正是憑藉着在當時無與匹敵的疾風驟雨般的騎射武功而統一中國,而開疆拓土的。

射箭比賽分騎射和靜射兩類。騎射,射手身穿窄袖緊身短袍,身背弓箭,乘馬到起跑線,令發後起跑,抽弓搭箭,瞄靶射出。一般規定每個射手射9支箭,分三輪射完,每一輪設三個靶位,間距25米,以中靶箭數環數多少而確定前三名,給予獎勵。靜射,射程比國際射箭短,一般為15米或20米,使用的靶是五種顏色的“氈牌靶”,靶的中心是活動的,中箭後就掉下來。三箭射完,以中靶箭數評出優勝者。

摔跤
摔跤是蒙古族的長項,按照蒙古族的傳統習慣,賽前要推舉一位德高望重的主持編排、根據報名參賽選手的情況,少則編為32人或64人,多則編為512人或1024人,不能出現奇數。比賽採用單淘汰式一種,一跤分勝負,膝蓋以上任何部位先着地者為敗。比賽不限時間,不分體重。摔跤手有專門的服裝,蒙語叫“卓德格”。上身為牛皮或帆布製成的緊身半袖背心,釘有銀釘或鋼釘;腰繫紅、藍、黃三色綢子做成的圍裙(蒙語稱“希力布格”)。下身穿用5米或10米的白布特製的肥大的摔跤褲,外面還要套上印有花色圖案的套褥,這樣出汗不沾衣服,且可防止傷害事故。腳穿蒙古靴或馬靴。此外,脖頸上還要套上五色綢條做成的項圈似的“章嘎”,“章嘎”標誌取得的名次,得勝次數越多,彩條越多。

賽手出場前要唱摔跤歌、跳鷹步舞。摔跤歌也叫出徵歌,雄渾高亢,以壯行色。歌詞大意是“來吧,無畏的健將們,為了健康入場來摔吧。考驗我們的意志,較量我們的力量的時候到了!”鷹步舞跳躍又高又快,既是賽前的準備動作,也是壯聲威之舉。待裁判員發令後,雙方先握手致意,然後便開始交鋒。在“那達慕”大會上,數百上千的選手龍爭虎鬥,扭法盤旋,蔚為壯觀。凡參加“那達慕”的摔跤手都有獎。摔跤比賽第一名常獎馬一匹,第二名獎牛一頭。

敖包
  敖包,也叫“腦包”、“鄂博”,是“堆子”的意思。象大海一樣的茫茫草原,沒有道路,也難以辨別方向,行政區劃、遊牧交界更無以標界,人們便壘石成堆,作為路標和界標,這就是敖包的由來。後來,有鑑於中原民族以山為天之象徵,祭山祈年,沒有山或離山較遠的草原上的人們,便“壘石為山,視之為神”,藉以祭祀,這樣敖包又成為天和神的象徵了。敖包有單個的,也有7個或13個的敖包羣。人們出門遠行,凡路經敖包都要下馬參拜,祈禱平安,還要往敖包上添幾塊石頭或幾捧土,以求吉祥。

祭敖包是蒙古族最為隆重熱烈而又普遍的祭祀活動,常在水草豐茂、牛羊肥壯、氣候宜人的夏季進行。祭祀的時候,敖包上要插樹枝,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或寫有經文的“天馬圖”,祭祀的形式一般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種。牧民羣眾圍跪三邊,而向活佛。當活佛發出祭祀開始的經令時,法號奏出深沉粗獷的音樂,眾喇嘛和牧民雙手合十,口誦經文為祭。然後,參加祭祀的人們一起圍着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兩旺。禮儀完畢,舉行傳統的娛樂活動,按照民俗有賽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和宴會等。祭敖包一般要搞上幾天,人們可以開懷暢飲,青年男女可以藉機約會。《敖包相會》這首民歌唱出了青年男女約會時的心情,並傳唱至今。

歌舞
  蒙古民族素喜歌唱,藍天綠地,遼遠開闊,揚鞭縱馬,歌從衷來。生活的每個領域:祭祀祖先、出征打仗、懷鄉思親、戀愛結婚、迎送親朋以及吃飯喝酒、生老病死,皆入歌吟唱。其民歌形式分長調和短調兩類。長調多流行在牧區,節奏自由,高亢奔放,詞少腔長,起伏迂迴,綿綿不絕。如《遼闊的草原》、《嘎達梅林》、《讚歌》、《森吉德瑪》等。短調多流行於半農半牧區,也叫爬山調,與陝北“信天游”同屬一類,其特點在於節奏規則,兩句一節,節節押韻,鏗鏘悦耳,錯落有致。

蒙古民族還是善於舞蹈的民族。《安代舞》、《筷子舞》、《盅碗舞》,以及《擠奶員舞》、《蒙古人》、《鄂爾多斯舞》等,或熱烈奔放,或舒緩柔媚,或莊重黃雅,或輕鬆浪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