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新年習俗 蒙古族都是怎麼過春節?

來源:人人運程網 2.26W

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説是非常重要的節日,也是中國人非常重視的節日。因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會有不同的習俗。那麼關於蒙古族的新年習俗是什麼,蒙古族都是怎麼過春節的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蒙古族新年習俗 蒙古族都是怎麼過春節?

蒙古族也是非常注重春節的,當地人非常重視送舊和迎新,送舊會在臘月二十三的時候給家裏面進行清理打掃。蒙古族很多信仰薩滿教的,會有祭火的風俗。這種祭祀活動也被稱之為迎新,是蒙古族特色。

祭火忌用紅筷子而用白色或黑色的,因為蒙古族都認為“火”代表着一個家族的傳宗接代、興旺。燒完祭品後,全家進餐。有的把祭品的剩餘送給附近親戚吃。“祭火”的時辰為傍晚黃昏時,上祭品時,男人在前,女人在後叩拜。在古代,有錢人還專請喇嘛祭火。

春節蒙古語叫“查幹薩日因巴雅爾”,直譯為“白月之節”。查幹薩日到來之前,把蒙古包裏裏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有人還把蒙古包遷到新址。富裕人家給蒙古包換上新的蒙氈、圍氈和內壁簾。這些一般都在“朱臘薩日”(點燃佛燈之月)即23(或24)日祭火節前完成。

祭火節是春節的前奏。在這個節日前,蒙古人還要掛出嶄新的風馬旗,象徵在新一年裏全家人將意氣風發、萬事如意。除此以外還要儘量送還借來的錢物,忌諱把債務帶入新年。祭過火後,在整個春節期間不事借貸。祭火神的主要祭獻物是煮熟的山羊胸骨、五彩布條、阿穆蘇(奶油粥)、酒、點心、草香、茶葉、乾紅棗等。先清除掉火撐子裏的灰燼,為火撐子換上新的火台,點燃新火,周圍點燃四盞佛燈,然後主祭人(一般是户主)誦讀祭火詞,同時把祭獻物慢慢放進燃燒的火灶裏。

春節的前一天蒙古人稱之為“閉特温”,意思為“閉合之日”。那一天,牧民們把一年中未乾完的工作全部結束,並把牲畜趕回入圈或放在家附近。把書籍和各類工具擦拭乾淨後。女人們則把縫紉用具和材料收拾起來放在箱子裏。

除夕傍晚,要舉行祭祀祖先的儀式。當天黑之時,在離家稍遠處找一塊乾淨的地方燃起一堆篝火,把事先準備好的食物德吉——酒、肉、包子、點心等放在火裏燒。户主和主婦領着男性家庭成員向火的方向叩頭,祈禱祖先在天之靈在新的一年裏保佑全家人。來家的客人、外甥不能參加這個儀式。

除夕是閉合之日,也是團圓之日,外出的人都會趕在這一天前回到家裏團聚。因此,除夕的午夜飯以吃完整的羊頭(未卸開頜骨的)、包子、餃子等具有完整外形的食物為吉利。全家人歡聚一堂,享用團圓飯,彈琴奏樂,盡情歡樂。除了自己吃好喝好以外,人們還要把家畜、狗、貓等餵飽,因為這是來年豐收的象徵。

七年級早晨全家人拜年。八年級在蒙古人看來是一年當中最為吉祥的“巴拉吉尼瑪”日子,意即“萬事成功的日子”。八年級晚上,人們觀賞月亮和星星,認為這樣能使人在新一年裏朝氣蓬勃,心想事成。

到了大年九年級的是偶,老年人們會聚會,然後初七是天空閃爍的天空的時候。當天的時候,人們會在自己家門口擺放一個祭壇,然後焚香以及點燃佛燈,之後對於七星進行祈福,然後人們會吃掉這些食物。

小結:蒙古族當地人在春節的時候禁忌使用紅色的筷子,當地比較的是白色或者是黑色的筷子。春節的前一天,蒙古族還有閉合之日含義,主要就是讓牧民把沒有幹完的火,全部都結束了,然後來迎接這個節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