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與傳統藝術,書法藝術之間的聯繫

來源:人人運程網 2.64W

南北朝時期,儒釋道三家開始相沖相融,準不開始影響到傳統文化的不同層面。書法藝術作為思想文化的一個反擊面,在這個時期脣線了高峯,很多書法作家改變了原有的畫風,這與道家思想有着直接的關係,道家思想中老子和莊子是我們的代表人物,接下來和小編一起去看看關於道家思想與傳統藝術這兩者之間的聯繫。

道家思想與傳統藝術,書法藝術之間的聯繫

  道家思想與傳統藝術
一、以“道”的理念來統領書法藝術的本質
如王羲之的《記白雲先生書訣》中,記述了天台紫真所説的書法理論:“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齊貴,萬古能名。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太則風神生。把筆抵鋒,肇乎本性。力圓則潤,勢疾則澀;緊則勁,險則峻;內貴盈,外貴虛;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遠;望之惟逸,發之惟靜。敬茲法也,書妙盡矣。”根據歷史記載,王羲之處會稽之時和道教人士過從甚密,修道有為的道士用《道德經》的思想來觀照書法美學理論也是很自然的。其中關於陰陽的論述,貴盈、貴虛、惟逸、惟靜,以及筆力中各種力量的平衡,均凸顯出道家的核心思想。

同時,用一個“妙”字來概括書法的至高境界,也契合了《道德經》中“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理路。而所謂“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即是用“道”的思想來統領書法藝術的本質研究以及書法藝術的實踐創作。

二、“道”的具體顯現是通過事物的構成和運動之“象”,這一理論反映在書法美學領域,就是“意象”思維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理論中,“意象”思維隨處可見,併成為後來書法理論的主導性思維方式。首先是衞夫人關於點畫的美學意象,奠定了“永字八法”的理論基礎;其次是“力為骨體”的概念,就是用“骨”的意象來表徵線條的力度美感。衞夫人提出了線條力度美感中的“骨”、“肉”、“筋”意象,經梁武帝《觀鍾繇書法十二意》的闡釋,到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的完善,“力為骨體”的思想最終在書法線條質感中得到確定。直至蘇軾提出“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線條質感的複合意象則更趨完整。

三、注重書法線條力度美感中的柔性之美
力度感不僅僅專屬陽剛之美,陰柔之美也必須建立在力度美感之上。道家崇尚“靜”、“慈”、“柔”、“虛”、“無為”等,表現在書法美學中,就是傾向於通過書法藝術表現線條的陰柔之美。後漢蔡邕《九勢》中説:“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所謂“肌膚之麗”就是陰柔之美。

此外,很多道家人物本身就是書法家,如齊樑之際的陶弘景,在南朝梁庾肩吾《書品》列為中之下品,並評雲:“翰彩拔于山谷。”其實,在魏晉南北時期的書法品評中,道家思想也常常藴含其間,這足以説明當時道家思想在書法藝術中的浸潤程度。

道家思想對很多東西都有着很深遠的影響,就像是我們現在的文化歷史也是這樣,我們應該遵循老子、莊子的教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