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三教九流,三教九流及傳説

來源:人人運程網 3.22W

探究三教九流的形成和來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許多歷史傳説都與之相關。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些有關三教九流的故事,希望你們能夠喜歡,也希望通過這些故事更好地瞭解三教九流的本意,為更好地繼承發揚這些傳統文化積累更多的知識和經驗。

何謂三教九流,三教九流及傳説

一、什麼是三教九流?
  三教九流,舊指宗教或學術上的各種流派。也泛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三教九流(亦作九流三教)泛指古代中國的宗教與各種學術流派,是古代中國對人的地位和職業名稱劃分的等級。在古代白話小説中,往往含有貶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三教九流的傳説
  1、佛教和佛祖的傳説
  在公元前6世紀,在喜馬拉雅山山麓和恆河之間有一個小國,國王叫做淨飯王。有一天,正在宮中的淨飯王接到皇后家中送來的喜報,皇后為他生了一個王子。這位王子就是佛教的創始人佛祖喬達摩·悉達多。
  釋迦牟尼的母親在生他之後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他姨母撫養長大的。從小釋迦牟尼就特別的聰明,無論什麼事情一學就會,而且對任何事情都願意問一個為什麼,非要得出答案不可。
  淨飯王非常喜歡小王子,希望有一天小王子能成為一個統一天下的大王。但是老國王總為這個小王子擔心,因為他總願意思考一些在老國王看來十分荒唐的事情。比如他問,同樣是人,為什麼有的人是婆羅門,有的人卻是首陀羅?而且,婆羅門的子子孫孫都是婆羅門,首陀羅的子子孫孫永遠是首陀羅,這又是為什麼?老國王回答不出來,只好説這是上天安排的,但悉達多説,他不相信,又説他要找到一個讓人人平等的辦法。
  悉達多19歲的時候,同表妹結了婚,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滿。
  有一天,悉達多出城遊玩,看見一位老人拄着木棍,艱難地移動着腳步,走出不遠又看見一個病人倒卧在污泥中,正遇着一羣鳥啄食一具。他問一個過路人,這是怎麼回事,過路人説:“真是少見多怪,這種事經常發生,又不是第一次”。回宮後,他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十分的煩悶和苦惱。他在想:難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嗎?又有一天,悉達多看見一個人穿着破爛的衣服,捧着一個瓦缽,現出一副悠然自得,富足快樂的樣子。王子問隨從這是什麼人。隨從説:“這是出家修道的人。”悉達多趕忙向修道者行禮,並問他為什麼會這樣的快樂。修道者對他説:“世事無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脱。”
  回宮後,王子又在想那個修道者的話,很激動,併產生了出家的念頭。第二天早晨,他的妻子為他生下一個兒子。消息傳出後,全城都在慶祝淨飯王得了孫子,悉達多有了兒子。但悉達多在思考了一夜之後,決定出家修道。他悄悄走過妻子的房間,看見她懷抱着兒子,想走進去看上一眼。但是,他終於停住了腳步,歎息説:“要修道是多難啊!”終於,他下定決心,拋開妻兒,毅然離開了家。
  第二天,悉達多走出了國境,在一條河邊拔劍剃掉自己的頭髮,做了一個修道者。
  老國王不見了兒子,急得要命,派了幾個人出去尋找,終於在森林裏找到了悉達多,但他堅決不肯回家。此後,悉達多四處周遊尋訪有名的學者學習哲學,又跟隨苦行僧學道。當時印度流行所謂“苦行”,就是要用各種自找苦吃的辦法來求道,比如不吃不睡。悉達多也曾經用過這種修行法,結果弄得精神和體力幾乎衰竭,仍然一無所得。後來他意識到,只有身體強壯,才能找到真理。於是,他開始注意鍛鍊身體和意志。
  一天,他來到一條小河邊,想洗個澡,把出家後6年來積在身上的污垢統統洗淨。河邊放牛的小姑娘看到悉達多身心交瘁的樣子,很是擔心,便給他喝了許多牛奶。悉達多終於恢復了元氣。他走到一棵菩提樹下,盤膝而坐,在那裏閉目沉思,靜修了6年。
  在他35歲那年,他終於想通了解脱人間痛苦的道理,創立了佛教。後來,悉達多就到各地去傳教,招收信徒,希望大家相信他説的一切,並且照着去做。佛教就這樣產生了。作為佛教的創始人,悉達多被他的弟子稱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釋加牟尼的學説和精神感動好許多人,其中也有許多婆羅門和剎帝利種姓的人。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釋加牟尼的的教誨。
  釋加牟尼把佛教解釋為“四諦”,“諦”的意思是真理,四諦也就是四個“真理”: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説人的一生到處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樂其實都是苦。“集諦”指人受苦的原因。因為人有各種各樣的慾望,將願望付諸行動,就會出現相應的結果,那麼在來世就要為今世的行為付出代價,即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滅諦”是説如何消滅致苦的原因。要擺脱苦就要消滅慾望。“道諦”是説如何消滅苦因,消滅苦因就得修道。
  釋加牟尼還為教徒制定了“戒律”。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須遵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出家的教徒男的叫僧(和尚),女的叫尼(尼姑)。他們必須剃光頭,穿僧袍,完全脱離家庭生活。另外他們還要遵守一些出家人的戒律。
  佛教主張人人生而平等,同情不幸的受苦人,宣揚只要今世做了善事,來世就有好報;今世做了壞事,來世就有惡報。釋迦牟尼的這些主張,逃避嚴酷的現實,有消極的一面。他還主張用自我解脱的辦法來消除煩惱,否定鬥爭,所以歷代統治階級往往都利用它。
  公元前485年2月15日,釋迦牟尼給幾個弟子講道來到一條河邊,然後就到河裏洗了個澡。洗完澡後,弟子們在幾棵婆羅樹之間架起了一張繩慶,釋迦牟尼側身而卧,枕着右手,對弟子們説,我老了,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後你們不要因為失去導師而自暴自棄,而要大力弘揚佛法,拯救世人。説完,他就逝世了。以後,人們為了懷念他對弟子的苦心教導,就在寺廟裏塑造了釋迦牟尼的卧像,並把釋迦牟尼誕生的那天(農曆4月8日)稱做“浴佛節”,把他修道的那天(農曆12月8日)稱為“臘八節”。
  釋迦牟尼的遺體火化以後,骨灰結成許多五光十色的顆粒,佛教把這種顆粒叫做“舍利”。後來,有8個國王分取捨利,把它珍藏在特地建造起來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對釋迦牟尼的景仰。這種塔用金、銀、瑪瑙、珍珠等7種寶物裝飾,人稱“寶塔”。在北京西山靈光寺的“佛牙塔”裏,據説就藏着釋迦牟尼的一顆牙齒。
  公元1世紀時,佛教傳播到中國漢族地區,以後再從中國傳播到朝鮮和日本。今天,全世界有兩億多人還在信奉着佛教。

2、儒家和孔子的傳説
  山東出了一個孔夫子,是一個大思想家大教育家,這個人沒有不知道的,他的思想足足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而且我相信這個影響還會有幾千年幾萬年。傳説他有72個徒弟,個個出類拔萃非同常人。
  其中有一個弟子叫冉耕,很出色的一個。一次他過河的時候看到一個少女掉到河裏就冒着生命危險將女孩給救了起來。後來女孩的父親為了表示對冉耕的感謝就給他送了一頭牛(就當時而言,這頭牛不亞於現在的奔馳寶馬金貴),冉耕正好也需要一頭牛,就毫不客氣地收下了。後來人們都紛紛指責冉耕説他怎麼這麼沒有風度呢,救了人還收人家東西。冉耕很為難很委屈就去問孔子怎麼辦,孔子對他説,你收得好,你要不收的話以後就沒有人冒着危險幫助別人也沒有見義勇為的人了。
  孔子還有一個弟子叫顏回,很有名的一個。當時孔子和他的弟子們是魯國人,就是現在的山東人。戰亂紛飛的當時,一個國家俘虜了別國的士兵就將他們臉上刺字變成奴隸使用,魯國有很多戰俘在別國當奴隸。魯國政府為了解救這些奴隸就出台一個優惠政策,如果人們將魯國籍的奴隸贖回的話,不但可以到政府報銷贖金還可以領賞。但是顏回在齊國贖回了很多奴隸既不去報銷也不去領賞,贏得了人們的稱讚,但是孔子卻很生氣地告訴他,你這個舉動將魯國的俘虜們害苦了,以後麼有人敢贖他們了。顏回很吃驚,孔子説,你是富有階層能有大批的錢贖奴隸不要報酬,但是大部分的魯國人沒有這些錢,如果他們以後贖回奴隸後去報銷領賞的時候人們肯定會拿你作比較會瞧不起他,但是如果不去報銷領賞的話經濟上又負擔不起。顏回醒悟後馬上去報銷領賞了。
  人生來就是利己的,就是任何行動任何言語都是朝着自己有利的方向,這種利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質上的。但是利己和自私不一樣,自私是損害他人的利益獲得自己的利益。對自己沒有利的事情是很難讓人做到的(少數極高尚人士除外),就像冉耕是一個很實在很直白的人,他需要牛就收下了牛。顏回不需要錢,但是他需要名譽,於是他收下名譽。我們不能過於強求放棄自己的(應得的必需的)利益為別的利益服務,這有點違反人的本性,有可能效果適得其反。
  孔丘六歲時的一天,正和隔壁的阿牛一起玩“禮容”的遊戲,這是媽媽徵在教給他的。孔丘扮演相國,阿牛扮演國君。在街上擺出各種陶製的豆、盤等東西——這還是媽媽託臨巷的陶匠伍浮子專門給做的,為此媽媽還給他織了半匹布表示感謝。
  陽光照在孔丘的臉上,胖乎乎的有點像蘋果,但卻很嚴肅的樣子,一本正經地對着阿牛鞠躬。忽然阿牛從國君的位置上跳了起來,指着孔丘的背後笑了起來,他正想説話,孔丘抬起頭來,嚴厲地瞪了他一眼,説:“國君怎麼可以在祭祀的時候不守禮節,隨便離座呢?並且還嘻嘻哈哈的,成何體統!”阿牛卻也不管他,仍在笑着,説:“好怪的一個人吶。”孔丘正待再説什麼,卻感到一雙手放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不禁回過頭去。
  就在他回過頭的瞬間,孔丘看到了一個今生今世再也沒有忘記的臉孔,這臉孔是這樣的:頭髮一綹一綹地沒有綰在一起,額頭上滿是皺紋但下半邊臉很平滑,只是左頰有一道五釐米左右的刀疤,沒有鬍子,眉毛卻很長,一張大圓臉象臉盆一樣,嘴巴楞大。這是臉,再看看他的身上:衣服非常破爛,左袖子乾脆就沒有了。肩上斜揹着一個乾癟的袋子。頭上、臉上、衣服上沾滿了土,象剛剛從土堆裏打過滾又爬了出來一樣。孔丘當即小臉一呆但馬上又鎮定下來,撫着那人的頭説:“叔叔,你一定走了很遠的路吧?不然你的頭髮怎麼這麼亂呢?你一定是從蠻夷地區過來的,不然你怎麼會這麼窮困呢?”那人微微一笑,兩顆七零八落的門牙悽慘地露了出來,説道:“小朋友,你叫什麼名字?”孔丘不答話,卻反問道:“叔叔,你還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呢,這是不合禮節的。”那人當即一楞,轉而一笑回答説:“叔叔確實走了很遠的路,但並不是從蠻夷地區來的,叔叔這麼貧困只是因為叔叔不會理財罷了。好了,叔叔已經回答了你的問題,你説你的名字吧。”
  孔丘説:“我叫孔丘。今年六歲。”那人又轉向阿牛,説:“你呢?”阿牛往後退了一步,説:“我叫阿牛。”那人説:“你們剛才在玩什麼呢?”“禮容,”孔丘露出了笑容,“還是我媽媽教的呢。可好玩了。”阿牛在一旁嘟囔了一句:“才不好玩呢,要不是他比我高,打不贏他,我才不玩這個呢;還不如捉迷藏好玩。”那人聽了説:“好,你回家吧,今天不玩了。”阿牛歡呼了一聲,跑了。孔丘大聲説:“不行,祭祀還沒完呢,怎麼能走呢。”卻被那人一下子抓住了肩膀,動彈不得。
  等阿牛走遠了,那人放鬆了手。孔丘一下子掙開了,大聲説道:“你為什麼不讓我追他?還沒祭祀完呢。”那人也不答他,問道:“孔丘,你喜歡這個遊戲嗎?跟叔叔説説原因好嗎?現在基本上沒有小朋友願意玩這種遊戲呀,你看,阿牛就不喜歡。”孔丘板起臉來,説道:“這是媽媽教我的,媽媽説‘禮’是文王、周公兩個大聖人制訂的,應該好好學習,她還編了‘禮容’的遊戲讓我玩,這明明很好玩嘛,可他們就是不喜歡。”説完孔丘噘起了小嘴。
  那人冷笑一聲,大聲説道:“什麼文王周公,什麼周禮,全是騙人的鬼話;小孩子鳥事不懂,在這裏裝模作樣,實在可惡!”説完,一張臉變得猙獰可怖,瞪了孔丘一眼,雖然是在大白天,孔丘還是嚇得“媽呀”一聲,轉頭就跑。剛跑到街角,被一個人抱個正着。抬頭一看,正是母親徵在。孔丘這才定下神來。只聽母親説道:“這位先生貴姓?為何當街作此等模樣,嚇唬小孩子麼?”這時再看那人,已經恢復了常態,聽到徵在發問,好象也覺得不太好意思,低了頭,對徵在行了個禮,説:“對不起夫人,剛才一時發狂,喪失本性,實在也有自己的苦衷,請這位夫人原諒;這位應該是令郎吧?我看他雖是兒童,在玩耍時卻有一種雍容的氣度,所以多説了幾句。請問夫人,令郎玩的遊戲是您教他的麼?”
  徵在微微一笑,説:“正是我教的。”那人面色一整,又對徵在行了個禮,説:“夫人真是大智大賢之人;不過我有一句話不得不説。夫人這樣賢明,應該知道現在世界各國都在努力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所需要的都是實用型的人才,周禮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諸侯之間爾虞我詐,只有辯士、謀士等人才會吃香,讓孩子學周禮是沒有什麼前途的。”徵在臉色一沉,説:“先生錯了。我雖然是個女人,卻也知道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無愧於心。實用和真理並不是等同的概念;周禮雖然暫時勢微,卻代表着當今世界的良心之所在,和眼下流行的趨利之學分別執掌着社會生活的的兩端,本來周禮就有被淹沒的危險,我怎麼能夠看着這個社會被烏煙瘴氣所吞沒呢?聽先生談吐不凡,肯定也是一個知識分子,難道沒有聽到過‘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這句話嗎?”説完,徵在拉着孔丘就往家走。
  走了十來步,只聽後面喊道:“夫人留步!”徵在回過頭來,那人説道:“小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剛才出言冒犯,請夫人原諒。小子雖然不才,對周禮卻略知一二,願意為令郎做指引;夫人雖是大賢,恐怕對周禮還不如小子知道的多。”
  説老實話,徵在對周禮僅僅知道一點點,讓孔丘學習它僅僅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一直髮愁給孩子找不到好老師,聽到這句話,着實歡喜,連忙回了個禮,極力壓抑着卻也禁不住露出了笑容。説:“那就有勞李先生了。”
  一個周後,孔丘因為有老師指點,學的很快,整天樂呵呵的很興奮的樣子,徵在看了很高興,李耳也對他讚不絕口,原本醜陋陰沉的臉也漸漸有了光彩;顏徵在又給他縫了一件衣服,為他買了牙刷肥皂,打扮好的李耳漸漸顯露出他温文儒雅的一面,言談舉止之間,自然透露出一股貴族氣息。讓顏徵在很驚詫。
  這天下午,顏徵在織完了布,走到孔丘學習的房間,見兩人正在休息,就説道:“這些日子李先生辛苦了。李先生的學識這麼淵博,應該是家學吧?”
  李耳正在笑着的臉一下子陰沉了下來,露出一種很痛苦的表情,低下頭去,放開了原本按着孔丘肩膀的手,沒有説話。徵在連忙説:“對不起,李先生。”説完就要退出去,只聽見李耳説:“孔夫人請等一等,”徵在停住腳步,“孔夫人,我已經在您家裏住了一個多周,卻還沒有告訴您我的出身來歷,實在很失禮。今天我就給夫人講一下吧。”
  李耳出生在一個魯國大族,小的時候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父母一心想讓他成為自己家族的繼承者,就給他僱傭了最好的周禮老師,讓他學六藝,讓他學習各種各樣一個貴族必須具備的品質;李耳也沒有讓父母失望,十六七歲的時候就成為貴族圈子裏最出名的學識淵博者,被人們稱為“周禮之星”、“復興者”、“周公第二”。李耳自己也非常得意,一心想着要在各國貴族中推廣已經沒人理會的周禮,恢復周禮昔日的榮光。可是正當他躊躇滿志的時候,一場變故發生了。
  李家的政敵,大夫仲米是一個堅決的反周禮主義者,他原來是個大商人,因為替魯國國君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而被封為大夫,他一直鼓動魯君把商人的地位抬高,但遭到了以李耳父親為首的老貴族的堅決反對。仲米非常想把李氏一家消滅,但卻一直沒有機會。
  魯國儲君行冠禮成年的時候,魯君舉辦了一次盛大的狩獵活動,在這次活動中,仲米指使他手下的一名箭手往魯君的旁邊射了一箭。事後,魯君追查此事,仲米便指使手下誣告是李耳的父親所為。就這樣,李家遭到了致命的打擊。李耳的父親被殺頭,母親不久就因為悲傷過度而去世,李耳逃出了魯國。
  開始的時候,李耳並沒有絕望,除了悲傷之外,他一心想的就是到別的國家去推行自己的理想,實現自己的偉大報復。但他遊歷了很多國家,很少有國君願意推行他的政策,即便有那麼一兩個小國,也是不多長時間就失敗。
  在一個叫堍的小國,他和掌權的一派政敵發生了衝突,結果一敗塗地,險些喪了性命,臉上還留下了一個刀疤。這使得李耳心灰意懶,再也不想過問政治,於是就想回到魯國,死在家鄉。在曲阜城外遭到一夥強盜的打劫,情急之下把衣服的左袖子給撕掉了。進城之後,就碰到了孔丘和阿牛在一起玩遊戲。
  孔丘對周禮的執着和徵在對周禮的信心讓他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時代,也把他心底的一絲希望重新點燃,這才主動要教授孔丘的周禮課程。
  李耳在孔丘家已經呆了有六個月了,外面的流言蜚語漸漸地多了起來。説顏徵在終於耐不住寂寞,開始勾引男人了。顏徵在也不在乎。倒是孔丘有一次在外面被一羣小孩子圍攻了一番,説他是風流寡婦的兒子。孔丘仗着自己個子比較高,衝了出來。回家以後,抽抽搭搭地跟母親説了,正好李耳也在旁邊,感覺很鬱悶。
  第二天下午,徵在到李耳房裏找他吃飯的時候,發現房間裏空空如也,收拾地乾乾淨淨,一張紙條躺在桌子上,寫着:
  “孔夫人:令郎孔丘,師從本人李耳,時逾半載,其藝已成;近日李耳有事在身,不敢請辭,請夫人見諒。”
  徵在看了很久。沒有説話。

3、道教和老子的傳説
  老子的本人,就極其賦有傳奇的色彩,傳説他生活於前600年左右—— 前470 年左右,時值春秋時期。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今河南省鹿邑縣東太清宮鎮)人。
  《史記卷六十三·老莊申韓列傳》內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河南鹿邑東)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耳外輪平而卷不日聃);固守藏之史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西升化胡經·序説第一》:“以為聖人生有老容,故號為老子”。意思是,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容貌極似老年人,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
  無論傳説中的老子是怎樣的,他確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春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教奉為教主或教祖,尊為“道德天尊”道教所尊崇的三清之一。
  老子曾擔任“周藏室友之史”,深懂周朝的圖書典籍,學問淵博,見周王室衰微,棄官西去。晚年在陳國居住,後出關赴秦講學,至函谷關遇見關令尹喜。尹喜請求他着書,“於是老子乃着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即《老子》(又名《老子道德經》、《道德五千文》、《道德經》等),而去”,最終成了隱士,“莫知所終”。
  老子着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説後被莊周發展。(也有一説是:老子歸納了莊周的學説,總結得以成書《老子》。但據可考史料,老子的學説淵源於三大古神書夏《連山》、殷《歸藏》、周《周易》中的《歸藏》,扼腕於現世只存下《周易》一書,前兩大古神失傳,嗚嗚,長歌當哭!由此可推,確係莊周發展老子的學説。)
  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
  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説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