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名言有哪些,你造嗎?

來源:人人運程網 2.93W

中國文化是多元化的,春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種文化如同雨後春筍,爭相開放,法家文化是中國政治的核心思想,你對法家文化了解多少?你知道法家有哪些名言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法家名言有哪些,你造嗎?

法家名言(一)
  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法一定要讓人明瞭,而術一定不能被人覺察)

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知動者正。(置身事外,才會看清真相;保持冷靜,才能制定出行動原則)

虛靜無事,以暗見疵。(保持虛靜無為的狀態,往往會從隱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為漏洞)

故去喜去惡,虛心以為道舍。(所以應該將親近好厭惡等情緒一併拋棄,才能成功地使用權謀之術)

君無見其所欲。(君主不應該表露自己的喜好)

法家名言(二)
  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君主隱藏自己的好惡,才會得見臣下的本來面目;拋去舊有的成見,不顯露自己的智慧,才會讓臣下各守其職)

人主好賢,則羣臣飾行以邀君欲,則是羣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歡任用賢能之士,那麼臣下就會自我粉飾迎合來君主)(説明∶還是讓大家各司其職,別把希望寄託在個別的賢能之士身上,防止權利的偏移)

羣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羣臣本來的面目顯現出來,那麼君主就不會收到矇蔽了)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顯賢能可以成就大業,不逞勇武依然強大)

見而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看見就好像沒看見,聽到好像沒聽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法家名言(三)
  君見惡,則羣臣匿端;君見好,則羣臣誣能。(如果是君主所厭惡的,那麼羣臣就會將其隱匿起來;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麼羣臣就會弄虛作假來迎合)

倒言反事以嘗所疑。(故意正話反説或正事反做,來試探臣下)

制在己曰重,不離位曰靜。重則能使輕,靜則能使躁。(權柄在手就是所説的重,不離本位就是所説的靜。持重者能夠控御輕浮者,寧靜者能夠剋制急躁莽撞)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具體事務交由各級負責人去執行,而君主應保證中央權力的鞏固。只要君主能在準確把握全局,那麼四方的臣民就會效勞)

眾人助之以力,近者結之以成,遠者譽之以名,尊者載之以勢。(眾人會全力幫助 他,身邊的人樂於結交他,遠方的人真心讚譽他,權高位重的人也會推崇他)

法家名言(四)
  君人者釋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則君反制於臣矣。(君主聽憑臣下私自施予刑罰與恩德,這樣一來就會反為臣下所控制)

使殺生之機,奪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殺予奪之權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來君主就有失勢的危機

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過於寵溺臣下,法令就難以確立。缺乏威嚴就會被臣下欺凌)

愛臣太親,必威其身;人臣太貴,必易主位。(過於寵信臣下,必然會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權勢過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維修喪失轉而要仰仗臣下了)

小結:中國先秦時期法家思想的組成部分。它從自然人性論(見人性)出發,肯定利慾,提倡利己主義,把法與道德對立起來,主張“法治”,否定道德的社會作用,具有非道德主義的傾向。其主要代表是商鞅和韓非。反映在《管子》書中的倫理思想只是法家倫理思想的一個分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