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採茶戲 傳統採茶戲是如何形成的

來源:人人運程網 1.97W

我國的人民在辛勤勞動中,通過地域文化的交融跟活動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採茶戲。通過採茶戲傳統文化的傳播,進行中國戲曲文化的交流,能夠增強我們的身心素質,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為我國傳統優秀文化提供了寶貴的知識。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南昌採茶戲是如何形成的吧!

南昌採茶戲 傳統採茶戲是如何形成的

  根據我國戲曲相關著作的記載,茶燈從明代開始就在南昌地區開始流行,發展到明末清初就已經形成了由兩旦一醜組成的二小戲,這就是採茶戲的最初雛形。

採茶戲發展到清朝後期就已經風行整個江西,並且在不同的地區由於當地環境以及方言都有着不同的特點,因此採茶戲也表現出不同的地域特色以及唱腔特徵,就像贛南採茶戲一樣,南昌採茶戲由於其主要盛行於南昌地區而得名,並且已經發展成為江西採茶戲戲種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支脈。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南昌採茶戲逐漸走上更高的舞台,除了活躍在鄉間茶燈、採茶歌舞等活動中,還受到文化融合的影響,從鄉村向城市發展。

1、萌芽:“茶歌”、“茶舞”、“茶燈”採茶歌誕生之際僅僅只是隻有四句唱詞的小調,一個月一首小調,從一月一直唱到十二月,後來才從小調演變成聯唱形式,採茶歌也被稱為十二月採茶歌。隨着採茶歌的不斷髮展,開始和當地的特色舞蹈結合起來,並且逐漸發展成採茶燈成為元宵節彩燈行列的一員。可以説,茶歌、茶舞是採茶戲的萌芽階段。

2、雛形:“二小”角色的“三腳班”時期採茶燈發展到清朝光緒年間開展起班,直到光緒中葉南昌地區已經出現北下四班,南上四班,戲班表演的都是由小丑和小旦扮演的茶戲,一場戲下來涉及到的演員僅有三人,因此茶戲班又被稱為三腳班。

3、初步成型:“三小”行當的“三腳班”時期隨着三腳班的不斷髮展,茶戲角色出現變化,在原有的二小基礎上添加了一個小三,變成了三小,演員角色也從三個人變成四個人,但是由於行當依然還是隻有三個,因此茶戲班依然還被稱為三腳班,但是與原來的三腳班相比,不僅有了三個行當,還多了三個羅鼓手,整個班子形成了四唱三打的格局,與最初的茶歌、茶舞表演完成不一樣,這在一定程度上標誌着南昌採茶戲已經初步成型。

4、趨於成熟:“半班”階段三腳班進城是在清朝咸豐年間,進入城市後三腳班開始接觸其他戲曲類型,在接觸中不斷學習,通過學習,採茶戲在原來的三小行當基礎上又增加了老生、老旦、花臉等新行當,其中旦角又分為青衣和花旦,原來的四唱三打變成了七唱三打,已經具有了半班的規模,但是戲班中的成員大多隻是業餘人士,用到的服裝道具都很簡陋,主要採用的聲腔是湖北黃梅戲中的本調,演唱中的伴奏也只有鑼鼓。

5、南昌採茶戲的成熟南昌採茶戲成熟是在民國初期。由於其自身形式靈活、對場地要求不高等特點,南昌採茶戲在清朝滅亡後的民國初期獲得了穩定的聽眾市場,迎來大發展。為了在亂世中求生存,南昌採茶戲前輩們不斷創新,推出《南瓜記》、《辜家記》、《花轎記》、《鳴冤記》,後世稱之為南昌四大記。

南昌採茶戲經過了歷史大發展,各種形式的表演深受人們的喜愛。演出的多樣性,觀眾人數越來越多,作為非文化物質遺產,我們要去保護好,讓採茶戲更好的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