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旅遊景點大全之摩崖石刻

來源:人人運程網 1.93W

本期福建福州旅遊景點大全,小編要為大家推薦的景點是,福州摩崖石刻。福州有着千百年的歷史,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文人墨客更是不少,在海島摩崖裏上留下大量石文,成為福州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還想了解更多關於福州摩崖石刻的相關資料,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福州旅遊景點大全之摩崖石刻


  福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歷代文人墨客,雅好詩書,流連山水,留下大量寫景抒情的崖書石文,成為福州人文一大景觀。宋代樑克家《三山志》,始記載福州摩崖石刻,到民國時期出現石刻專着的陳衍的《福建金石記》,近來黃榮春經過考察研究,確認福州(包括五區)歷代共有摩崖石刻1355段,其中現存1016段,佚失339段,摩崖造像9處,崖畫1處,這其中包括解放後30段,涉及了近2000多位歷史人物。福州摩崖石刻散見於三山、城郊丘陵地或江畔,以鼓山為最多,以烏山“般若台”為最古,以于山碑廊為最全。

鼓山崖削壁立,摩崖題刻,比比皆是,其中不少是歷代名人的題刻,有着很高的文物價值。

主要集中在靈源洞、登山道旁、十八景、白雲洞等處。鼓山摩崖石刻共計562段。在現存的摩石刻中有宋刻89段、元刻11段、明刻31段、清刻172段、民國刻102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石刻4段、疑刻153段。分為題刻、詩刻、榜書三種形式。以靈源洞最為密集,約佔全山的一半。正、行、草、隸、篆體俱全,猶如一座石刻書法寶庫,譽為“東南碑林”。

其中宋刻中有丞相趙汝愚、李綱,吏部尚書張鎮,理學家朱熹,書法字蔡襄,禮部尚書黃冕仲,參加政事真德秀、常挺等。元刻題名的有中書平章事朵兒只班,都元帥參議焦德裕,閩海肅政廉訪副使鄭至等。明刻題名的有吏部尚書王翱,巡按關中,福建李元陽,冊封琉球國使郭汝霖、陳侃,狀元龔用卿,福建布政使周頤、屠僑、徐乾健,鎮守福建太監陳道等。

清刻中題名的有閩浙總督李率泰,福建巡撫餘國鼐、黃國材,太子太傅陳寶琛,福州將軍成基、長慶,船政大臣沈葆楨,四川總督蘇延玉等人。民國題名的有軍閥孫傳芳,海軍台澎要塞司令李世甲等人。1949年以後題名的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郭沫若等。此外,有宋丞相鄭昭先、明工部尚書林庭昂、清副都統王應虎、民國總統介石等佚失的摩崖石刻59段。

現存題刻最早的是靈源洞東壁宋慶曆六年(1046年)蔡襄等人的題名,其文曰:“邵去華、蘇才翁、郭世濟、蔡君謨慶曆丙孟秋八日遊靈源洞”共二十四字,楷字,字徑40釐米。邵去華,當時任福建水陸計度轉運使,蘇才翁任福建路提點刑獄公事,郭世濟任福建路同提刑,蔡君謨即蔡襄,時任福州知州。蔡襄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餘三人為蘇軾、黃庭堅、米芾。在靈源洞一處壁上刻有“忘歸石”三個大字,筆力遒勁,字徑約70釐米,也是蔡襄所書。蔡襄的這些題刻,被認為是書法藝術的珍品。

忘歸石為宋慶曆六年(1046年)蔡襄出任福州知府時喜遊鼓山,經常流連忘返。有一次經隨從一再催促,始知暮色已降,遂書“忘歸石”三字。宋趙晉有詩曰:“登山心悦信精神,欲往山間未有因,剛道忘歸又歸去,白雲何不且留人”。

“喝水巖”刻於靈源洞彌勒閣旁峭壁上,楷書,字徑67釐米,系宋嘉佑六年(1061年)施元長所題。在靈源洞璧,有清代朱彝題的一首《南鄉子》詞:“披露曉同遊,竹杖藍輿各自由。翠蹬紅亭三十里,淹留,行到鬆門路轉幽。僧飯雨初收,風未鐘聲樹杪樓。多事山僧曾喝水,橋頭,只少飛泉一道流。”詞味雋永清新。

“國師巖”刻於“忘歸石”東側巖壁,筆法端重,仿顏魯公體,字徑70釐米,乃宋代襄所書。國師巖為神晏法師喝斷澗水後的參禪處,因閩王王審知尊神晏為國師,故名“國師巖”。

“壽”刻在靈源蹴鰲橋下深澗巖壁上,正楷,字高4.15米,寬3.05米,剛勁敦厚,旁款題“晦翁”,晦翁,即朱熹,但近10年來文史界對“壽”是否是朱熹所書頗有爭議,無以定論。“壽”字也是福建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之。據傳福州地區刻有福、壽、康、寧四個大字,“福”字在烏石山,“壽”字在鼓山,“康”字在長樂,“寧”字在福清,其中以“壽”字最大,也最出名。

朱熹與趙汝愚的石刻在觀音閣東石門附近的巖壁上。兩方宋代名人題刻相湊緊挨。一方為朱熹於淳熙十四年(1187年)所書,當時朱熹從江西來福州拜訪趙汝愚,不料趙已調任四川為制置使去了,朱熹到水雲亭後,留下了一方瀟灑飄逸的行書刻,表達強烈的思友之情。三年後趙汝愚再度任福州郡守,也留下題刻在石門西向:

幾年奔走厭塵埃,此日登臨亦快哉。
  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直送海濤來。
  故人契闊情何厚,禪客飄零事已灰。
  堪歎世人祗如此,危欄獨倚更徘徊。

詩中的“故人”指朱熹,“禪客”指鼓山方丈無嗣,當時已圓寂。朱熹和趙汝愚在福州一直無緣相會,靠題刻來交流友情,這也是書法藝術史上一樁韻事。後人取詩中“天風海濤”刻在絕頂峯上。

近代畫家李霞的巨幅繪畫頑石點頭的陰刻摩崖造象,刻於靈源洞蹴鰲橋下西南側巖壁上,佛像高3米,手捧經卷,跌坐蒲團,栩栩如王。佛像上面刻有“頑石點頭”四個大字。

頑石點頭典故,出自《蓬杜高賢傳》,是説鳩門四大門徒之一的竺道生擅長講解佛經,能使身邊的頑石為之點頭折服。

在靈源洞附近,還有真草隸篆各種字體的摩巖題刻,“振衣”、“遐想”、“入勝”、“漸入佳境”、“山水知音”,以及郭沫若遊鼓山詩刻等。鼓山登山古道也有不少名刻,如第五亭“茶亭”有福州知府李拔的“欲罷不能”;第六亭“勝收”。在更衣亭一帶有,清代林可桐書文天祥“忠孝廉節”、林秉淳的“眼底浮雲”、卧雲的“靜神養氣”;還有獨特的戴定邦的一筆“龍”、一筆“虎”等。以及“高山仰止”、一筆“壽”、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烏石山上有摩崖石刻200餘處,篆、隸、楷、行、草各臻其妙。上起唐宋,下迄明清。這些摩崖題刻與寺、觀、亭、台、巖、林相映成趣,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融合。烏石山先後有唐代將作監李陽冰;宋代丞相李綱、趙汝愚、樑克家,參知政事鄭性之、孟庚,端明殿學士許應龍,理學家陳襄、朱熹、黃斡,福州知府柯述、李上交、程師孟、程邁、葉棣;元代平章政事朵兒只班;明代首輔葉向高,刑部尚書林聰,户部尚書馬森,都御史林廷玉,雲南巡撫薛夢雷,冊封琉球國使節郭汝霖;清代前侍御史蕭慶震,郡守李拔等人的摩崖石刻200多段。

烏石山的摩崖石刻,首推唐大曆七年(772年)着名書法家李陽冰篆書“般若台銘”。原刻在華嚴巖西側,昔有沙門持誦般若經於此,因名。李貢造台,李陽冰篆鐫巖上,後台廢。般若台銘高5米,寬2米,字徑0.5米,全文24個篆字:“般若台,大唐大曆七年,着作郎兼監察御史李貢造,李陽冰書”。在“般若台”三字之下,又刻有“住持僧惠攝”五個楷書小字。李陽冰,字少温,唐趙郡人,是李白族叔。善詞章,尤工篆書。他所寫的小篆與秦代李斯齊名,書法家稱為“大小李”。

“般若台”與處州“新驛記”、縉雲縣“城隍記”、浙江麗水“忘歸台銘”並稱“天下四絕”。曹學佺《華嚴院觀李陽冰篆刻》詩:

當塗稱四絕,巖頂跡蕭疏。
  雖勒唐人筆,實為秦代書。
  完全無斧鑿,密爾有禪居。
  珍重山靈意,寧愁蘚剝餘。

康有為推崇説:“篆書大者唯有少温‘般若台’,體近咫尺,骨氣遒王,精采衝融,允為楷則”。現存的般若台是用原拓本複製的,1982年用原拓本在石林區複製。

烏石山有多處程師孟題刻,程師盂歷知福州、廣州,為政簡嚴,頗有政績。着名的“霹靂巖”三字,相傳是程師孟所書。在華嚴東側,記述他與陳襄、沈公儀等人在熙寧元年冬遊烏山石刻;在天香台西向,記述與陳愷等友同遊神清光寺,會於道山亭的石刻,在烏山東峯巖前“沖天台”為程師孟所書,篆書。“沖天台”為舊放鶴址,宋熙寧二年,郡守程師孟改今名。道山亭旁的“道山亭”篆書,也傳為程師孟書。

在烏山霹靂巖石刻中,記錄了紹興二年,李綱因抗金被罷相的事。參政知事孟庚、李綱等11人,聚會烏山瑞雲庵一事。清冷台在霹靂巖石右,元代一至正二十四年,福建最高長官平章政事燕赤不華,為了留下痕跡,在霹靂巖下築清冷台,“清冷”就是“靜肅”意思。在清冷台西有篆書“飲嵐”石刻,系清代畫家廣陵禹題寫。

在烏山也有兩次朱熹題刻,一處在於山,摩崖題刻,有宋至近代摩崖石刻一百多段,大部分分佈在鰲峯頂、獅子巖、廊然台、戚公祠等處。其中有宋參知政事元絳,少府監丞呂文仲,吏部尚書吳正仲,禮部侍郎陳晉之,福建轉運使張宇、張徽,福州知府李上交、程邁、程師孟、張勱、薛直老,理學家陳襄;明兵部尚書林翰,工部尚書林廷選、禮部尚書席書,都御史林廷玉,鎮守福建太監尚春、羅龠、陳道;清閩浙總督李率泰、三寶、張師誠,郡守李拔;民國十九路軍將領丘國珍、翁照垣等人的題名或筆跡。

鰲峯頂上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呂文仲題名刻石,是福州最早的宋代崖刻。山南的《南較場演武廳銘》,全段高330公分,寬455公分,共219字,字跡極為蒼勁,是福州市內最大的摩崖題刻。此外,還有宋代音樂家陳暘命名,僧鴻份手書的“廓然台”、灑脱挺勁。明正德督舶太監尚春題刻是福州對外貿易的資料。清代張師誠的紀功勒石,是官府鎮壓農民起義的紀事刻石等。宋知州元繹的篆書“金粟台”,遒勁沉着。

于山平遠台是重要勝蹟之一,題刻平遠台有三段,一段是鰲頂峯,明代張煒行書“平遠台”,字跡雄渾敦厚;二是,在戚公祠邊,黃軺的“平遠台”;三是,與鄭滋等人的題名同鐫在一摩崖上的“平遠台”。在於山大土殿西大榕樹下有郡守李拔“月朗風清”題刻。李拔在《福州府志》雲∶“夜登九仙山,見萬家燈火,風月交映,刻其石曰‘月朗風清’”。殿東為獅子巖,頂上生長着一株古樹,巖壁上名人題刻眾多。

于山碑廊在九仙觀內,兩側陳列着十九面古碑,形成碑廊。其中有:宋蔡襄撰寫的《劉蒙伯墓碣銘》;元代《三皇朝五龍堂歐冶池官地》碑;明代經書寫的《福州府四學新立學田記》碑;清嘉初狀元龔用卿題額、林則徐撰寫的《劉家鎮墓誌銘》,嚴復書寫的《修嚴氏宗祠碑記》;以及研究我國傳教歷史有關資料的《真神堂碑》,記敍中法馬江海戰的《御賜福州將軍穆圖善碑》,記載中外關係史料林的《庫王碑記》,另康熙九年《河口萬壽橋記》、光緒二十七年《重修江南橋記》等。

以福州摩崖石刻除了三山外,還有一部分散見冶山,北郊升山,東郊鱔溪、磨溪、北峯等處。重點介紹幾處∶陳衍,清光緒舉人,他“觀海亭”,楷書,在冶山南向。林森等題名治山西向。

升山,又名湖頂山,在福州北郊,程師孟等題名在升山南向。楷書。文:“光祿卿直昭文館知軍州程師孟、職方員外郎相度坑冶利害陳倩、都官員外郎通判軍州事馬益、屯田員外郎籤書節度判官何闢非、前節度推官楊肇、前守閩縣立主薄黃嘿,熙寧三年五月十九日同遊。”
 
  林則徐在升山也有一題刻,“道光庚戌夏,邑人林則徐、郭柏蒼同蜀李惺遊升山寺”。

值得注意是在郊外有幾款朱熹石刻,風丘山,在福州東郊嶽峯鎮鶴林村邊,山上怪石嵯峨,朱熹題刻在風丘北側20多米處的另一塊大巖石上,楷書,“鶴林”。“鶴林”,釋迎牟尼逝世之處。相傳釋迦牟尼於婆羅樹間入滅,樹一時開花,林色變白,如鶴之羣居,故名。長安摩崖石刻,在馬尾區亭江鎮長安(古稱塘灣)西巖寺後院懸崖上。摩崖南向,正文楷書,“仙苑”。也是朱熹所書。朱熹避偽學禁時住於距長安數公里的龍柄村[今稱長柄村),其間曾遊塘灣而留此題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