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羅羅腔

來源:人人運程網 1.27W

羅羅腔是一種流行於山西省大同地區以及河北地區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最初是由弋陽腔演變而成,興盛於清代乾隆年間,清末至民國時期漸呈衰頹之勢。羅羅腔相比其他戲曲文化來説,有一個比較特別就是:它是一個人在前台唱,眾人在後台幫腔。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中國戲曲文化中的羅羅腔吧。


簡介
  羅羅腔是一種流行於山西省大同地區及河北部分地區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它由弋陽腔演變而來,興盛於清代乾隆年間,清末至民國時期漸呈衰頹之勢。羅羅腔由一人在前台演唱,眾人在後台幫腔,和之以"羅羅喲喲"之聲,"羅羅腔"之名即由此而來。羅羅腔表演形式活潑,唱腔優美動聽,生活氣息濃厚,是大同地區、河北部分地區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據清朝康熙年間戲劇家劉廷璣着《在園雜記》中記載:“近今且變弋陽腔為四平腔、京腔、衞腔,甚至等而下之為梆子腔、亂彈腔、巫娘腔、嗩吶腔、羅羅腔矣,愈趨愈卑,新奇迭出,終以崑腔為正音。”由此可見,羅羅腔是由弋陽腔演變而來的,其形成年代起碼是在康熙年間以前,甚至在明代末年就有了雛形的羅羅腔,它主要活動在冀中地區。

中國戲曲大全之羅羅腔

劇種起源
  羅羅腔的起源雖然説法不一,但到清代中葉,特別是清乾隆至嘉慶年間,羅羅腔已發展成為一個非常成熟的劇種。在當時的官方演出中佔有一席之地,曾經同花部的京戲、梆子戲等劇種一起,與雅部的崑劇爭雄。

清末,羅羅腔漸呈衰勢。到19世紀60年代,羅羅腔的流佈範圍只剩下山西省的靈丘縣、渾源縣、應縣、繁峙縣和河北省的唐縣、阜平縣等一小片天地了。

民國年間,所剩無幾的羅羅腔流佈地區是梆子戲的天下,羅羅腔的演出活動更是舉步維艱,羅羅腔除在廟戲、願戲中有習慣性演出外,其他演出就比較少了牞而羅羅腔藝人們為了餬口,常與“絲絃”、“老調”、“弦子腔”等北方絃索系統的劇種合台演出,逐漸融到了其他劇種中去。這一時期,羅羅腔與“梆子”、“皮黃”等大劇種在藝術競爭中處於劣勢,但是它有賴於漢族民間傳統的演出習俗,仍能保留部分較為固定的演出台口,就山西省晉北一帶而言,大同市西南方有些村莊,每年都有羅羅腔固定演出的台口,繁峙縣沙河以東部分村莊,不論一年內唱幾台其他劇種的戲,都不算正戲,只有唱羅羅腔才算正戲,應縣不少村莊,男婚女嫁時,婆家和孃家一般都要請樂手把羅羅腔的【彩腔娃子】吹奏一番,以圖吉慶。

劇種歷史
  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京劇、河北梆子興起之後,劇目豐富,名伶輩出,各個班社實力很強,相比之下的羅羅腔只能算個民間小劇種,各個方面都很遜色。因此,當時藝人們為了餬口,不得不到偏遠的山區另謀生路,於是就轉移到河北省的行唐、阜平與山西省的靈丘、廣靈、繁峙、渾源、應縣等地,並在雁北站住了腳根,成立起職業班社。據傳説,當時靈丘有個唱旦的演員,名叫雷有子,專攻青衣、小旦,唱腔優美動聽,表演藝術高超,踩起小旦“蹺子”飄然如飛,多少觀眾為之傾倒,享有“看了雷有旦,三天不吃飯”的盛譽。

解放以後,靈丘縣成立羅羅腔劇團。在長期的演出活動中,羅羅腔在唱腔吐字、唸白裏柔合了雁北地方色彩,使之從演出劇目到音樂唱腔及藝術表演等各個方面都有所發展,並以其獨特的劇種風格贏得了觀眾的讚賞。

羅羅腔傳統音樂唱腔主要有:“甩板”、“數詞”、“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娃子”、“哭腔”、“起膛”等十多種,其中“數詞”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唱腔,它説唱性強,很有曲藝説唱的味道。

文武場樂器與梆子劇種大同小異,有些曲牌和鑼鼓經也是從梆子劇種借鑑而來的。

傳統代表劇目有:“小二姐做夢”、“錦緞記”、“讀絨花”、“龍寶寺”、“黑驢告狀”、“兩狼山”、“楊家將”、“羅通掃北”、“飛天閘”、“描金櫃”等四十多個劇目。

藝術特色
  羅羅腔歷史悠久,形態古老,唱腔中保留有早期的傳統曲牌,如【娃子】、【彩腔】、【山坡羊】等。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其唱腔結構又在不斷變化。羅羅腔傳統的音樂唱腔主要有甩板、數詞、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娃子、哭腔、起膛等十多種,其中説唱性較強的數詞是代表性的唱腔。在其唱腔中存在曲牌唱腔與板式唱腔有機結合的特殊結構,如以甩板、數詞與流水組合為一套曲子,等等。羅羅腔演唱中在每句的句尾常用假嗓"耍腔",其伴奏方式較為特別,"唱時不伴",樂器過門在每句的尾音處進入。羅羅腔有南北之分,靈丘羅羅腔屬北曲絃索系統,在藝術上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劇目生活氣息濃厚,台詞生動活潑、通俗易懂,説唱性強,有曲藝説唱的味道。樂隊不拖腔伴奏,只在每個樂句尾音部分加入伴奏,過門之後即停。給演員的唱演留下很大發揮餘地,能説能唱,節奏可快可慢,音量可大可小,吐字格外清晰。很有特色的是男角在尾句部分用高八度的假嗓耍腔,俗稱:"背宮音",反映出其中古老唱腔的痕跡。"走花梆子"、"踩畦子"等台步、身段動作載歌載舞,生活氣息濃郁,是羅羅腔旦角特有的表演程式。伴奏樂器通常有:小板胡、笛子、笙、嗩吶、三絃等。打擊樂有:板鼓、戰鼓、堂鼓、手板、小鑔、小鑼、中虎鑼等,又加進了琵琶、揚琴、二胡、小提琴等樂器,音樂表現力增強了。靈丘羅羅腔的傳統音樂唱腔傳説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哈哈",現存唱腔主要有:〔數詞〕、〔娃子〕、〔甩板〕、〔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哭腔〕、〔山坡羊〕、〔圪腦兒〕等十多種,其中〔數詞〕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唱腔,它説唱性強,很有曲藝説唱的味道。傳統代表劇目有:《小二姐做夢》、《錦緞記》、《讀絨花》、《龍寶寺》、《描金櫃》等四十多個劇目。[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