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義木偶戲的資料 木偶戲簡介

來源:人人運程網 1.8W

木偶戲源自於周代,是中國戲曲文化中之一,歷史悠久,在民間很是受歡迎,在很多地方形成了本地特色的木偶戲,都有各自的特點,今天小編帶大家去了解下木偶戲之孝義木偶戲的簡介,這些你們都瞭解多少呢?一起往下看看吧。

孝義木偶戲的資料 木偶戲簡介

木偶源起
  製作木偶,供人玩樂,源於周代,《列子·湯問》中有記載。木偶戲形成於何時,曾有兩種傳說。

  一種是木偶戲始於春秋戰國之說。傳說月皇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的一個老臣。有一次,月皇受命於楚莊王,領著戲班到民間演出,因也想登臺演戲,但又礙於自己是朝廷重臣怕人恥笑,就用木頭製作城偶像,穿上衣服,挑出來讓人觀看。因發明了木偶戲,月皇成了這一行的祖師爺。

  另一種是木偶戲源於西漢之說。宋代《事物紀源》《都城紀勝》《武林舊事》等史料中均認為世傳木偶起源幹漢高祖平城之圍。傳說,大將陳平造木偶巧計解圍,所以也有世人奉陳平為木偶戲祖師爺。

  到了唐代,木偶戲開始興盛起來,《古都百戲考圖》中記敘唐玄宗李隆基提倡影戲,當時木偶戲也用燈光映影,所以木偶戲當時也屬影戲。唐玄宗李隆基在《偶儡吟》一詩中曾寫到:“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須叟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

  展現靈動——孝義木偶戲
  木偶戲分為提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布袋木偶戲、鐵線木偶戲四大類。

  孝義的木偶戲屬於杖頭木偶戲,製作精巧,形象生動,表演細膩,內容豐富。據考,孝義的木偶戲於宋代時期傳入。早先,木偶、皮影各成班社,孝義木偶戲用孝義秧歌幹板腔調,以後用皮腔調,中路梆子興起後採用中梆子腔調,即晉劇聲腔。上演的劇目也以移植晉劇劇目為主,如《三度梅》《忠報國》《明公斷》《三擊掌》《走山》《九件衣》《斬黃袍》等。

  因上演木偶戲夜間照明裝置差,無法演出,而皮影班社只能在夜間演出,白天只能坐等,於是木偶、皮影兩班社逐漸聯合演出,白天上演木偶戲,夜間上演皮影戲兩班社慢慢合二為一,成為一個班社,即燈影班。燈影班獨具特色,少則7人,多則9人,就能開臺演出,俗稱“七緊八慢九消停”。由於燈影班便於在山村鄉里演出,每逢良辰佳節、趕廟會、過生日、做滿月,大家都樂於請燈影班演戲助興,世代相傳,逐漸形成了一種民間習俗。

  明清兩代,孝義的木偶藝術有了發展。民間藝人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木偶人臉譜,眼睛能轉動,嘴巴能開合,表演傳神,形象逼真。木偶戲班有如春筍破土,競相興起,藝人輩出。

  抗日戰爭時期,晉綏文聯曾招收孝義的一些老藝人組成皮影木偶宣傳隊,活躍在邊區,為抗日軍民服務。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孝義的木偶藝術獲得了新生,大放光彩。1956年,孝義組建了“孝義木偶藝術團”,白天演出木偶戲,晚上演出皮影戲。1958年,在政府的領導和支援下,老藝人那鵬飛等大膽進行改革,用碗碗腔演唱木偶戲,很受群眾歡迎。

  進入20世紀80年代,孝義的木偶戲更加豐富多彩。《三打白骨精》《三調芭蕉扇》《通天河》等大型木偶戲,曾一度久演不衰。這一時期,孝義的木偶製作,造型更加優美,彩繪更加精緻,神態更加生動,具有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和濃厚的民族風格。

  1989年,由孝義木偶藝術團組成山西木偶皮影藝術團,應邀赴英國演出木偶戲《走山》、《天蓬戲嫦娥》、《歡慶鑼鼓》等,連續演出14場,場場滿座,喝彩之聲不絕。1997年,由西安電影製片廠攝製,孝義市木偶藝術團演出的30集大型木偶系列兒童電視劇《英雄出少年》一亮相,就引起國內外各電視臺的極大關注。孝義市文化館的大型廣場木偶舞蹈《勝溪春潮》,於2004年9月應邀參加了第六屆中國民間藝術節的演出,榮獲金獎。

  如今,孝義除有孝義市木偶藝術團之外,還有孝義木偶藝術展演團,必獨村的武海棠演出團等。孝義市建立皮影木偶影視拍攝基地,這一舉措給孝義皮影木偶藝術的發展創造了更廣闊的空間,它將會在木偶、皮影藝術發展史上譜寫出新的篇章。

  小結:木偶戲之所以有現在的成就,都是那些努力宣傳和表演的藝術家,才有了今天的發展,還有很多的木偶戲藝術團的表演,也是讓更多人瞭解木偶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