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大全之眉戶

來源:人人運程網 1.27W

眉戶又稱:“迷胡”,“曲子戲”,他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陝西省和甘肅省的主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眉戶最初起源於農村地區,抗日時期,延安稱作為“眉戶”。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戲曲劇種很感興趣呢?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眉戶,即眉鄠(hù),或稱“迷糊”、“迷胡”、“曲子戲”、“弦子戲”,是陝西省和甘肅省的主要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眉戶盛行於關中和隴東、隴中一帶,而山西、河南、湖北、四川和寧夏等部分地區也有流行。眉戶以其曲調委婉動聽,具有令人聽之入迷的藝術魅力而得名。

中國戲曲大全之眉戶

劇種起源
  眉戶源於何地,尚無文獻可考,藝人相傳,說法不一。

一說源出眉縣、戶縣(鄠(hù)縣),故稱“眉戶”,眉縣和戶縣一帶位於秦嶺太白山麓,自古盛行民間歌曲,眉戶曲起源於這些民間歌謠,古稱“清曲調”。眉戶曲在華陰和華縣一帶逐步發展為眉戶戲曲。

一說源於秦穆公宮廷的一種宮詞曲,最早流行於雍邑(今陝西鳳翔縣)。因唱腔、音韻委婉抒情,詞句通俗易懂而備受民眾讚揚。如晉陸機說:“”名激情唱,榜人縱棹歌;唐李白道:“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一說源於晉南的蒲州、臨猗、臨晉一帶。但可以肯定的是晉南眉戶是由陝西眉戶演變而來的!它的唱腔中既有眉、戶二縣的太白山歌,也有華陰、華縣的民間小曲,更有晉南的民歌調。

一說源出華陰、華縣,因曲調悅耳動聽、迷人,陝西有將“胡”作“戲”解之說,故稱“迷胡”,即迷人的戲的意思。華陰和華縣是周朝鄭國地域,眉戶可能受到“鄭聲”的影響。由此眉戶在關中分為東西兩路,關於東路眉戶,流傳有“同州的梆子合陽的線(指吊線木偶),二華的眉戶天下傳”的說法。清朝乾隆年間,隨著秦腔等各地戲曲藝術的發展,眉戶逐漸被搬上了舞臺,形成了一定數目的劇目。

抗日戰爭時期,延安稱“眉戶”,所以今稱眉戶者居多。

劇種發展
  早期
  早期是農村、鄉鎮群眾“自樂會”坐唱的清曲、小曲,主要以三絃伴奏,內容多系民間生活故事。所唱曲子又分大調、小調兩類:大調曲子如〔大金錢〕、〔黃龍滾〕、〔滿江紅〕等,格律比較嚴謹,不易掌握。小調曲子如〔崗調〕、〔越調〕、〔五更〕、〔銀紐絲〕、〔戲鞦韆〕等,曲調靈活自由,易學易唱,便於流傳。

清代
  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在陝西,有人把唱曲與民間秧歌、社火相結合,以小調曲子為主,發展成為小戲,逐步由“地攤子”搬上舞臺。這一時期,在晉南也有“地攤子”藝人吳小寶、王喜榮、王勝才等開始把眉戶搬上戲臺演出。同治、光緒年間湧現出一批藝人和一些專業戲班,如月月紅、柴寅娃的少華班,活動於陝西渭河以南一帶;印福、楊老四等人由“花鼓”改唱眉戶,活動於渭河以北地區。初期劇目,多為由小丑、小旦、小生搬演的小戲,如《張璉賣布》、《刺目勸學》、《鬧書館》、《李彥貴賣水》一類。藝人在演出過程中,不斷從地方大戲中吸收唱腔、鑼鼓、伴奏曲牌、身段、扮相、服飾等,用以豐富自己的藝術手段和表現力。陝西的眉戶多借鑑秦腔,山西的眉戶則多借鑑蒲劇,遂逐步發展為能夠表現歷史故事題材的戲曲劇種,能演出《蝴蝶杯》、《串龍珠》、《八件衣》等一類戲。但長期以來,眉戶仍以小戲為主,並在民間一直保持著既無妝扮,又無表演,一唱到底,全無白口的清唱形式,與眉戶戲一併流行。

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文藝方針的指引下,晉南名藝人李卜到達延安傳授眉戶,當時陝甘寧邊區民眾劇團及廣大文藝工作者,利用眉戶形式反映邊區人民鬥爭生活,編演了《十二把鐮刀》、《夫妻識字》、《大家喜歡》等劇目,為新秧歌劇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重要藝術條件,也為眉戶演出現代戲打下了基礎。

建國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相繼成立了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眉、碗劇團,華陰縣眉戶劇團,山西臨汾地區眉戶劇團,臨猗縣眉戶劇團以及四川廣漢縣劇團等專業團體。創作和改編了不少現代戲和歷史故事戲,以現代戲《樑秋燕》最馳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