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吃月餅最初的興起是由於什麼?

來源:人人運程網 2.49W

編者按: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為中秋節,俗呼為八月節。中秋節吃月餅最初的興起是由於什麼呢?每逢街市繁盛,果攤泥兔攤所在皆是。十五月圓時設月光馬於庭,供以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蘿蔔、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諺雲:“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畢,家人團坐,飲酒賞月,謂之“團圓節”。又將祭月之月餅按人數切塊分食,謂之“團圓餅”。 本文將告訴您中秋節吃月餅最初的興起是由於什麼!

中秋節吃月餅最初的興起是由於什麼?

中秋節吃月餅最初的興起是由於什麼?

月餅,原本是祭月時供品的一種,以後成為民間互相饋贈的禮品。《西湖遊覽志》稱:“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東坡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來讚譽月餅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 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相傳,元朝末年,人們忍受不了蒙古人的統治奴役,紛紛想要起義抗元,卻苦於無法傳遞消息。此時宰相劉伯温心生一計,要大家買月餅來吃以避瘟疫;大家買了月餅切開一看,裏面卻藏了紙條,號召八月十五夜起義,民眾紛紛響應,便一舉推翻了元朝,月餅也因此成為中秋節的應景食物。

又有相傳説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於唐朝泛起,憑據《洛中見聞》,唐僖宗曾在中秋節當日敕令御膳房用紅綾將餅犒賞給新科進士。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風行,但也撒佈到平易近間,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曾經説起:“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傍邊的“小餅”也等於月餅。而“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樑錄》中,那時的月餅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物,後來才演釀成圓形,寄意團聚美妙。

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説起:“八月十五謂之中秋,平易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聚之意。”,可見月餅於其時風行於平易近間。清代已有具體記述月餅建造方式的書本。清楊光輔即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還有別的一個傳説,在清代你假如要反清的話,不宜太招搖。是以有人在反清時,用一張紙包在雷同今日的月餅裏,告訴對方預備反清復明。是以也有一説,中秋節的發源自明朝時。

關於月餅,還有美麗的傳説:相傳…七仙女在人世間給董永留下一個兒子。有一年舊歷八月十五日,這個兒子被其他孩童們嘲弄説:「你是個沒有媽媽。沒有教養的孩子。」這個小兒子便大哭的喊:「媽媽,你在哪裡,快來接兒!」這哭聲驚動了天神吳剛,吳剛扮成村夫來到村頭,給七仙女的兒子穿上登雲鞋,讓他飛上天宮。

七仙女見了兒子,既悲又喜,又親又抱,眾姐妹也迎上來歡迎小外甥,並用核桃仁、花生做成餡兒,按圓月的樣子做成餅給兒子吃。

誰知這件事傳到玉皇大帝的耳朵裡,他氣七竅生煙,馬上下令把吳剛罰到月宮裡去砍桂花樹,永世不得離開。又沒收七仙女兒子的登雲鞋,用麒麟把他送回人間。回到人間,他如同做了一場夢般,只對母親做的那口仙餅還記得清清楚楚。後來他做了官,就叫各州縣的百姓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都來仿做這種餅,擺在月亮下面,表示對親人的懷念。因為餅像十五的明月,因而人們將它叫做月餅,是一種思念親人的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