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姓的來源及歷史名人

來源:人人運程網 1.55W

在中國很多姓氏中都是以官名作為姓氏,比如:司馬、司徒等,而你知道在百家姓中有個姓氏餃子黛姓嗎?黛字源於唐朝,出自唐朝時期黛字作為姓氏有什麼來源呢?不妨隨小編一起到百家姓去看看吧。

黛姓的來源及歷史名人


  第一個淵源:源於唐朝,出自唐朝時期制墨名家奚超,屬於以職業為氏。

“黛”,在古代是指青黑色的顏料,主要用來染布。

黛墨,即青黑墨,是在四份以燈草或松木為原料的燒製的原料墨粉中,加三份以石榴皮燒製的墨粉,之後加入三份花青顏料,形成獨特的黛墨,增添麝香、冰片、金箔、公丁香、豬膽等貴重香料和黃明膠後,則用來專制繪畫所用的青墨,或用來給閨閣女子畫眉。
  用燈草為主料的黛墨,主要用來畫眉,而以松木為主料的黛墨,則主要用來繪畫。古人常以“黛卷”來指名畫或以“黛娟”來指女子。這是中國唐朝名墨之首的“奚墨”中的獨秀,為後世歷代文人雅士、書畫大家、深閨女子們所喜愛。
  在唐朝制墨名家奚超、奚超珪的後裔弟子中,有指黛墨為姓氏者,稱黛氏。

第二個淵源:源於官位,出自漢、唐時期宮廷內官待詔,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待詔,又稱待昭,源於戰國晚期七國內侍,本為伺應召對之內侍,並非官稱。到西漢朝時期,漢高祖劉邦經常徵召文學之士待召於金馬門,等待解對皇帝的文學、歷史、禮制、醫學、繪畫、書法、卦卜等的惑需,稱為“金門待詔”,此後成為漢朝定製。到南北朝的北齊時期,朝廷引文學之士充任常待,稱為“待詔”。

到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設置了“翰林待詔”,待詔開始成為固定的官職。翰林待詔專職掌管文詞之事,以伺應皇帝諮詢,後改稱“翰林供奉”。在明朝、清朝時期,翰林院的屬官之中就有“待詔”六人,官秩為九品~八品不等,掌管校對章疏文史。

在盛唐時期,有一批待命供奉內廷之人,亦稱待詔,除了文詞經學之士以外,對具有一技之長的人亦分別設院給以糧米俸祿,使其待詔而為,諸如畫待詔、詩待詔、醫待詔等等。這種情形被以後的各個朝代一直沿用,特別是在宋、元時期,朝廷對有特殊技藝之人非常尊重,皆以“待詔”稱之俸之。

唐朝在則天大聖皇帝執政時期,武則天錄用了一大批有才華的女子入宮為官,別出心裁地稱為“黛詔”,以與男“待詔”區別開來。如著名的上官婉兒,熟讀詩書,不僅能吟詩着文,而且明達吏事,聰敏異常。唐儀鳳二年(公元677年),上官婉兒曾被武則天召見宮中,當場命題,讓其依題著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且文意通暢,辭藻華麗,語言優美,真好像是夙構而成。武則天看後大悦,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讓其掌管宮中詔命,賜稱“黛詔”之職。不久,上官婉兒又因違忤旨意,罪犯死刑,但武則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是處以黥面而已。以後,上官婉兒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則天歡心。從唐聖曆元年(公元698年)開始,武則天又讓黛詔上官婉兒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政務,權勢日盛。

唐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唐中宗復位以後,宮中諸多“黛詔”紛紛被清除出宮,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母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黛詔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黛氏,世代相傳至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