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梟雄曹操的風水智慧圖

來源:人人運程網 2.08W

有些人覺得大門越大越能彰顯住家的氣派,但以陽宅風水而言,過大的大門是不適當的。風水上認為大門必須能與房屋的大小相對襯,才是正確的格局,才是吉宅。

一代梟雄曹操的風水智慧圖

相傳在三國時代,曹操曾命人建造一座花園,當時北方最有名的工匠都投入這項工程。由於結合了北方建築精英,這座花園建得富麗堂煌,無論是格局設計、用料與做工都是當年最好的,園中滿栽各種奇花異樹、小橋流水、雕龍劃鳳的涼亭 …仿如名畫,仿如仙境。

監造官員及總工程師選了一個良辰吉日請曹操來鑑核這座花園,他們深信曹大人一定會滿意,眾人等着封官晉爵。那知,曹操從進門那刻起,眉頭深鎖、不發一語的看完整座花園,眾人皆驚慌失措,不知主子到底那裏不滿意。就在曹丞相踏出大門那刻,突然又返身要紙筆,左右呈上紙筆,他大筆一揮在大門上寫下一個字後,掉頭就走人。

眾人臉色慘綠的跪在地上也不知主子寫了什麼,等曹操走遠之後,抬頭一看,原來在是在精雕細琢的大門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活」字。大家一想還好是個活字,要不然死命難逃也。

這事傳入宮中,大家紛紛揣測曹操的意思,是為花園命名?是他想要有些活的東西在花園裏?...眾説紛紜。當時的主簿楊修聞言一笑,「門」里加「活」,「闊」也,丞相覺得這門太大了,他不喜歡。監造的官員及總工程師覺得不可思議,丞相統帥百萬大軍,門要大才夠氣派呀!不過仔細想想,這花園的大門比丞相府的大門還大,確實不妥。於是,日夜趕工的換上一個大小適當的新大門後,再度恭請曹操來鑑核。

遠遠的,曹操還沒下車,滿意的笑着連稱「好!好!」。他問監造官「誰知吾意?」答曰「楊修也」。曹操有點驚訝「楊愛卿來看過大門否?」答曰「楊修只聽説丞相在門上寫了個”活”字」。這時,曹操臉色一沉,心想「此人過智也」。原來曹操除了佩服楊修之聰明才智外,但此人不能久留,後來的「一合酥」「夢中殺人」等事件都一一被楊修破解,更確立殺意,終於在「雞肋」事件中,以楊修混淆軍心的罪名,將其斬首。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縱使一代梟雄曹操這樣充滿霸氣與不講理的人,也知道風水上「符合格局」的重要性,除了在花園大門這種小事外,在國家大事上,縱使再有野心,也是擔任了好多年丞相後才進稱「魏王」。再看看楊修,聰明反被聰明誤,為自己惹來殺身之禍,他是不知自己的「格局」定位,那就是「你永遠要比你的主子笨一點」。

歷代帝王將相爭奪天下、遷都定國,都會考慮到風水格局。風水寶地是逐鹿天下必爭之地,名師也是帝王將相徵詢意見必備的要項,最有名的例子,三國的諸葛孔明與明朝開國大國師劉伯温,都是能輔佐明君開疆拓土取得天下的一代名師。

 

 

曹操一生中的最後心機

 

曹操,字孟德,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縱橫三國不可一世;他敗走赤壁杜康解憂,含恨而逝,名留青史。無論在史學家秉筆直書的記錄中,還是文學家天馬行空的筆觸下,曹操始終都是頗富爭議的一代奸雄。人們對他生前的功過成敗褒貶不一,就連對他死後魂歸何處也是爭議不斷。一代奸雄曹操到底是深埋於西門豹祠之旁,還是長眠與漳河之底呢?七十二疑冢的祕葬傳説,又是否真的是這位生性多疑的權謀家留在世間的最後心機呢?遊走在歷史的虛實之間,就讓我們一起去探方曹操最後的歸宿。
  

一、遺詔中的高陵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安徽亳州人。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 政治家和文學家。史書中記載曹操文武雙全,《魏略》中説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三國志》更稱其 “才武絕人”。他一生官至丞相,封魏王,諡武王。 這位一代梟雄,一生金戈鐵馬,志存四方,可縱然曹操縱橫風光一世,亦難逃星落殞滅之時。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病逝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曹操的靈柩運抵鄴城後,在夏侯尚、司馬懿的陪奉下,於同年二月丁卯(公元220年4月11日),埋葬在他親自選定的鄴城西南的山岡上,當時稱作“高陵”,後世因其地處鄴城西面,大多稱它為“西陵”。然而時至今日,我們卻再也無緣一睹曹操高陵的本來面目,它已經被深藏於歷史的塵埃之下,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但曹操生前位至丞相,更是雄踞一方的霸主,我們又不禁對他的陵墓浮想聯翩:曹操的墓中會不會隨葬了大量的奇珍異寶?他會不會猶如秦始皇一樣,為自己修建了一座空間絕後的地下宮殿呢?雖然我們現在已經不能用實物加以佐證,但是卻能從曹操的遺詔、遺令中略窺一二。


一代奸雄曹操生前欺人,死後亦欺人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曹操下詔令對身後事作出安排:“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 兩年後,曹操病逝於洛陽,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從這曹操親筆的遺詔、遺令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關於他的墓葬的信息。首先,按照其中的説法,曹操死後是被埋在了西門豹祠廟的西原之上。而在晉朝陸機的《吊魏武帝文·遺令》中,亦有“葬於鄴之西崗上,與西門豹祠相近”一語。可見,按照曹操的遺願,把他安葬於“西門豹祠廟的西原之上”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其次,“因高為基,不封不樹”,且“無藏金玉珍寶”,曹操的墓葬不止因陋就簡,也未曾建造紀念性的建築物,所有後事都是嚴格遵從曹操生前遺願來操辦的,可以説與其生前尚儉作風一脈相承。據説,曹操一生提倡節儉,他對家人和官吏要求也極嚴。他的兒子曹植的妻子還曾因為身穿綾羅,被他按家規下詔“自裁”。宮廷中的各種用過的布料,更是破了再補,補了再用,從不輕易更新。有個時期,天下鬧災荒,財物短缺,曹操不穿皮革制服,到了冬天,朝廷的官員們都不敢戴皮帽子。

關於曹操薄葬的原因,也有其他的説法。有人説由於他早年曾幹過盜墓的勾當,親眼目睹了許多墳墓被盜後屍骨縱橫、什物狼藉的場面,後來又幹了大逆不道爭權奪勢的陰謀勾當,為防止自己死後出現這種慘狀,他才一再要求“薄葬”。再加上曹操生性多疑,善於權謀,就更由此衍生出了關於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傳説……

 二、傳説和歷史中的七十二疑冢

 關於曹操七十二疑冢的民間傳説最早始於宋代,據説曹操為了防止後人盜掘他的墳墓,在生前就做了周密的安排:曹操死後出殯時,鄴城內所有的城門同時打開,72具棺木分別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抬出,葬入事先準備好的墓室內。此後,人們便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墳,哪一些又是迷惑世人的疑冢。

 羅貫中更在《三國演義》中,將傳説加以渲染,成了曹操“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就這樣,傳説成了“遺命”。而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也收入了一篇《曹操冢》。並將曹操陵墓的地點從鄴城擴大到許昌城外,位置從地下延伸至水底,點出曹操墓更有可能在其設的七十二疑冢之外。此外,范成大在他的《石湖詩集》中也提到,他在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國期間,曾經在講武城外親眼見到過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而且臨冢感懷,即興寫了《七十二冢》詩一首:“一棺何用冢如林,誰復如公負此心。聞説北人為封土,世間隨事有知音。” 而後,程卓在《使金錄》中也振振有辭地宣稱,他在出使金國的途中,曾親歷過曹操的七十二疑冢。此後,直至元明清三代,“七十二疑冢”一説廣泛流傳,不斷的出現在一些文人的筆記、小説之中,不勝枚舉。隨着這些文學作品的流傳,曹操墓之謎就更加引人注目,愈發的撲朔迷離了。

 位於河北磁縣的曹操疑冢會不會真的埋藏着曹操的遺骨

而如今,在河北省臨彰縣講武城以西至磁縣一帶,的確有一座座形同山丘的土堆,而且當地民間也相傳這就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遺蹟。甚至有人認為這其中必有一座是曹操的墳墓。宋代的愈應符曾在《曹操疑冢》中諷刺到: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餘計到丘隴。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盡發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冢藏君屍。然而從晚清至民國,這些疑冢大多被人盜掘,從墓誌看,墓主大多為北魏,北齊的王公要人。可據專家考證,這些雖然都是北魏,北齊皇族的陵寢無疑,但卻與曹操的陵墓沒有太多關聯。更有傳説,軍閥混戰年代,東印度公司的一個古董商人為了尋找曹操的真墓,僱民工挖了十幾座疑冢。除了土陶、瓦罐一類的東西外,一無所獲。可見,對72疑冢悉數挖絕的方法,不是沒有人試過,但始終莫得其所。

那麼關於七十二疑冢的傳聞是不是可靠呢?其實,就像前面提到的,無論從歷史文獻和考古實證上説,都並沒有證明七十二疑冢確實存在的證據。在今人看來,對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傳説更多是時人針對於曹操生前善於權謀詭計、多疑陰險的批評。蘇軾就曾評論“曹操陰賊險艱”,陸游也説“天心大討曹”。由此看來,飽讀史書的文人都如此否定曹操,在民間廣為流傳的三國故事中,曹操更成了反面人物的代表。這種情況下,有關曹操的史實受道德評判左右,產生了“七十二疑冢”的傳説,也就很好理解,不足為奇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