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曹操為何沒有統一中國

來源:人人運程網 2.43W

曹操,字孟德,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魏國的主要奠基人,一生有勇有謀,征戰四方,為之後的魏國打下了大片疆土。那麼,為什麼曹操在他狀態最好的時候沒能一統中國呢?本期的歷史懸案,小編將帶大家去看看這謎題的箇中緣由。

揭祕曹操為何沒有統一中國


  東漢末及三國史中,曹操可謂一位真正的風雲人物,他論第二,恐怕沒人敢排第一,曹操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在同一時期,無人能比。

曹操是真正的豪傑,他上馬能領軍,下馬能治民。提筆能寫詩,拔劍能殺人。是一個文武全才的人物。三國志記載,曹操出身豪門但無紈絝之風,頗有遊俠的味道。他雖然家境富裕,門第也算很高,但他從未受此約束。他任俠好友,急公好義,自小就是一條好漢,年輕的時候,也頗幹過一些癲狂事,甚至挾刃入室想行刺權貴(一説張讓,一説董卓)。但曹操胸襟廣大,愛憎分明,高瞻遠矚,多謀善斷,因此他既是權臣,也是明主,有很多名人悍將為他效力甚至效命。

曹操的生平事蹟傳奇之處甚多,咱們在這不便一一列舉。在這單論曹操何以未能統一中國。

曹操年少便胸有大志,雖然未必想做九五之尊,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子必定是他的目標,同樣,曹操出身豪門,但同樣有濟世平天下的胸懷,他的很多詩句中表達了他對時局混亂,人民苦難的感慨。他從羣雄割據,諸侯混戰一開始,就有蕩平天下,統一中國的志向的,而不像劉璋,劉表等只想貪圖富貴,割據一方那種昏庸之輩。曹操立志統一天下,是有思想準備的。

曹操起事,有他的班底,其中包括他的家族班底,既有曹氏,又有夏侯氏,其中誕生了如夏侯淳,夏侯淵,曹洪,曹仁,曹真等名將,也有如其子曹丕,曹植,曹彰等出色的接班人,另外,曹操很注意收買人心,早期,甚至留禰衡不殺,因此獲得瞭如荀攸,荀彧,郭嘉,賈詡,司馬懿等才華超眾的謀士以及張遼,于禁,徐晃,張頜,樂進等名將追隨。也有典韋和許褚這樣的勇士效命。同樣,他也收羅了各行各業的人才,如王傑,陳琳,孔融等文人才子,韓浩,棗詆等屯田管理人才,也有程昱,滿寵,鍾繇等地方管理人才。

曹操軍事方面可謂是天才,羣雄並立初期,曹操的人馬是最少的,但是曹操的軍隊又是最團結的,從關東反董卓聯盟開始,他的部隊一次次被打散,但又一次次聚集,最後在戰勝袁紹和遠征烏桓後,他練就了一支縱橫平原高地,所向披靡的部隊。至此曹操可以説在北方已經無人能敵。

首先:曹操戰勝烏桓後,志得意滿。視天下英雄如無物。因此他並沒有仔細規劃統一戰略。同樣,他麾下的謀士,唯一有陽謀遠見的郭嘉去世,其他如賈詡,荀彧,荀攸都不能給曹操一個完美的戰略框架。

戰勝烏丸,平定遼東後,曹操的實力和聲望達到了一個高峯。這個時候,他是繼續謙恭養望,積蓄實力,還是橫行無忌,惟我獨尊呢?很明顯,曹操選擇了後者。本來曹操是以東漢中興之臣的面目出現的,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尊天子以伐不臣”,曹操本來是站在正義的一面,弔民伐罪,討伐不臣,和之前的權臣何進,董卓,袁紹都不一樣,曹操因此取得了民心,尤其是士大夫的歸心。但是曹操在依靠武力征服了半個中國,尤其是取得中國當時最富饒,最核心的地區後。按理説應該是佔得天時,但實際不然,曹操佔領鄴城後,野心膨脹,大修土木,如銅雀台,供自己享樂,而後又自任丞相,橫行朝野,三國演義有記載,説曹操目中無天子,經常欺君罔上,有一次甚至“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萬歲“”,惹得關二爺要一刀把他幹掉,雖然是演義,但也反映了當時的一些事實,那就是曹操的不臣之心已經昭然若揭。在天下還未統一,人心還未穩定的情況下,擁有半壁江山的曹操如此作為,不可能不引起一向以忠君愛國自詡的儒家士大夫們的憤怒,同樣,閹人之後的曹操,其家族雖然豪富,雖然自詡為漢開國元勛曹參的後人,但實際遠不如“四世三公”的袁家,甚至不如四世太尉的楊家那麼具有威望。在門第家世思想非常濃厚的東漢末年,這是很難得到士大夫和世家們的支持的。因此曹操雖然擁有強大武力,但政治基礎並不雄厚。這是他的致命傷之一。如果他如王莽那樣蓄養人望,不急着享受。“多積糧,緩稱王”,繼續勢力,收取民心。穩定自己的陣營。而後以繼續“尊天子而伐不從”,以王師征伐劉表,劉備,孫權,劉璋,結果可能會大不一樣。

其二,曹操是一個性格乖張的人,曹操大多數時候都愛才如命,禮賢下士,但是他本身性格比較狷介,從小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點和優點同樣明顯的人,他好色,喜怒無常,多疑,視人命如草芥。這一切都讓他很難成為一個統一天下的雄主,如果拿他跟秦始皇比,被認為是刻薄寡恩,鷹視豺聲的贏政,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從未有過殺戮無辜的情況,也沒有隨意殺害臣下和侍僕。但曹操不同,曹操經常偏離正軌,經常根據自己的好惡行事,如夢中殺人,酒後殺人,隨意殺自己的小妾。殺孔融,殺楊修,包括一怒屠城,殺害數十萬無辜百姓,這都不是一個雄主應該的做的,而更像一個遊俠兒。因此,他的性格,不可避免的影響了他的決策。這對他的統一大業是有致命影響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蜀張鬆因為其被曹操輕視(曹操個人喜好所致,張鬆其貌不揚,曹操不喜,因而輕慢之)而懷恨在心,力勸劉璋與曹操為敵,且成了劉備內應。成為曹操的統一大業的絆腳石……

其三,曹操作戰方向的錯誤,曹操在平定烏桓後,我認為他應該西向消滅關西馬超,韓遂等西涼勢力。馬超韓遂雖然勇猛,西涼軍雖然彪悍,但絕非曹操的對手,因此曹操應該首先統一北方。在北方,他的軍隊是具有絕對優勢的,他的將領們也善於陸戰。收拾西涼後,再南下漢中,西蜀,如果善用韜略,必定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就平定了大半個中國。以西,南,東三個方向對劉表,孫權形成夾擊之勢。劉表新喪,內部不穩,劉備雖然想鳩佔鵲巢,但強龍難壓地頭蛇。劉琮及蔡氏審時度勢,必定投降曹操。這時候劉備如喪家之犬,不但諸葛亮不會輔佐他,徐庶都很難説。要麼繼續南逃東吳,要麼就只能投降曹操。此刻孫權孤掌難鳴,不可能再有一戰之決心。不用打,很快就會降了。就算打,曹操兵多將廣,糧草充裕,並且可以從三個方向進攻,東吳兵少,雖然善於水戰,但長期來看,必敗無疑,而且曹操王命之下,東吳士人很難抗拒。

後世有人經常把赤壁之戰當作曹操的滑鐵盧,但事實並非如此,曹操不能統一天下,不是一兩個赤壁就能決定的。曹操一生,身經百戰,勝仗固然多,敗的也不少,經常是丟盔卸甲,根據地丟了,甚至連命都差點沒了,這個時候曹操都挺過來了。但是由於曹操的性格決定了他的策略,連續的勝利造成了他的自大心理,妄自稱相,橫行朝野,造成人心不服,而後又在吞併荊州以後貿然以傾國之兵力南下,妄圖以石擊卵,一戰平定長江以南,統一天下。但是曹操軍隊不習水戰,結果在孫劉的夾擊之下,一敗塗地,損失慘重。讓劉備緩過氣來,先圖荊州,後並西蜀,三國並立之勢形成,劉備勢力同時發展壯大,東吳也沒有了懼怕之心。曹操在兩者的夾擊下,已經無力迴天,很難再有統一天下的大好局勢。

你可能也喜歡
  飄蕩於陰地的“鬼火”
  手把手教你學會還壽生債
  十八層地獄的真相大解讀
  揭祕國內真實的六大恐怖案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