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服飾賞析,土族衣服的主要特點

來源:人人運程網 1.54W

土族,主要以農業為主,它的人口只有20萬人左右,相對來説還是比較少的。土族最出名的便是服飾了,在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朋友們,你們隊土族衣服的主要特點感興趣嗎?喜歡的朋友快隨着小編來了解下吧。

土族服飾賞析,土族衣服的主要特點

  服飾簡介
  婦女一般穿繡花小領斜襟長衫。兩袖由紅、黃、橙、藍、白、綠、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鮮豔奪目,美觀大方。分為婦女服飾、姑娘服飾、青壯年男子服飾以及老年男子服飾。2008年6月7日,土族服飾經國家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男性服飾
  1、青壯男子服飾
  青壯年男子一般戴紅纓帽和“鷹嘴啄食”氈帽。紅纓帽,係一種織錦鑲邊的圓筒形氈帽,為土族語“加拉·莫立嘎”的意譯。相傳由清代朝帽演變而來。因紅頂連一綹長約五寸的紅纓,故名。“鷹嘴啄食”氈帽,其樣式為帽子的後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開。衣服是穿小領斜襟的長衫,袖口鑲有黑邊,胸前鑲有一塊

  四寸方塊的彩色圖案。還有穿繡花領高約三寸的白色短褂,天冷時在領子上襯以羊羔皮。外套黑色或紫紅色坎肩,鈕釦多用銅製。腰繫花頭腰帶,為一塊十二尺長的窄幅藍布或黑布,其兩端縫上五寸長繡有花卉盤線圖案的接頭。穿藍色或黑色大襠褲,系兩頭繡花的白色長褲帶和花圍肚,小腿扎“黑虎下山”的綁腿帶,扎腿時把黑色的一邊放在上邊,故稱“黑虎下山”。此又是青年男女表示愛情之信物,象徵忠貞不二,足穿白襪或黑襪,鞋子為雙楞子鞋和福蓋地鞋。

  2、老年男子服飾
  老年男子多戴禮帽。冬天戴皮帽,即用毛藍布縫成喇叭口,喇叭口內縫以羊羔皮,可翻上或放下。帽頂上加有一顆核桃大的紅綠線頂子。穿小領斜襟長袍,外套黑色坎肩,系黑色腰帶,腳穿白襪黑鞋。

  冬天下雪時,男子一般穿大領白板皮襖,領口、大襟、下襬袖口都鑲着四寸寬的邊子。勞動時穿褐褂,式樣為小圓領,大襟,配以藍布、黑布沿邊。所用褐子,由白色或雜色羊毛捻線自織而成。富裕人家的男子多穿綢袍及帶有大襟的綢緞背心、馬褂。民和縣三川一帶土族男子的衣着同漢族一樣。同仁縣五屯的土族男子服飾與藏族相同。

  二、女性服飾
  1、婦女服飾
  俗稱七彩袖,土族語稱作秀蘇,意為“花袖衫”。為土族婦女服飾的象徵。

  從最底層數,第一道為黑色,象徵土地;第二道綠色,象徵青苗青草;第三道黃色,象徵麥垛;第四道白色,象徵甘露;第五道藍色,象徵藍天;第六道橙色,象徵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紅色,象徵太陽。

  花袖長衫上面套有黑色,紫紅色或鑲邊的藍色坎肩,腰繫白褐或藍綠布帶,帶的兩頭有花、鳥、蟲、蝶、彩雲刺繡或盤線的花紋圖案。腰帶上有羅藏和錢褡褳。羅藏,是用銅、銀薄片製成,有獸頭形、圓形、桃形等樣式,其上有孔,一般用於系花手巾、小鈴鐺、針扎等什物,垂吊於腰帶左側。

  錢褡褳,一般為長一尺五寸,寬四寸的小袋,兩端有繡花或盤線圖案飾物。女式的錢褡褳由三塊白底繡花條塊縫合而成,下端連三綹綵線穗。用作錢袋和裝飾品。下穿褶裙或褲子。有鑲白邊的緋紅百褶裙,裙分左右兩扇,形似蝴蝶兩扇紅翅膀;褲子膝下部分套着一節藍色或黑色的褲筒,土族語稱“帖彎”。

  2、姑娘服飾
  未婚姑娘習以兩鬢梳小辮,中間梳一條辮,三條辮子合辮在背後,用緋紅頭繩紮緊,系一海螺圓片。少女額前戴的額帶叫“箍兒”,白布繡花做成,寬二寸,長及兩耳,上沿連幾束綵線短穗和幾個小鈴鐺。有的姑娘頭戴一條繡花頭巾。其褲腿套一尺長的紅色“帖彎”,在膝下方用白色布條將“帖彎”與褲腿相連,使其經緯分明。髮式、“帖彎”顏色和額帶的不同,常是區別已婚或未婚婦女的標誌。

  3、裝飾
  土族婦女喜戴耳墜,喜慶節日或探親訪友時,還要在耳墜下吊一對“面古蘇格”,即銀耳墜,如銅錢大小,桃形,正面有刺紋圖案。戴時用數串珍珠把兩隻“面古蘇格”連起來,掛在額帶上。土族婦女頸上所戴項圈稱作“索爾”,用芨芨草紮成圓環,蒙上紅布面,鑲以銅錢大小的圓海螺片約二十枚即成。

  土族婦女講究頭飾,在土語裏,頭飾叫“扭達”,式樣複雜,各地不一樣。有的叫“三叉”、“乾糧”、“羊腔”、“馬鞍橇”等。繁多的頭飾已經沒有什麼人用了,變得簡單方便。姑娘一般梳三根髮辮,已婚者梳兩根,末梢相連,以珊瑚、松石等綴飾,再戴上織錦氈帽,十分漂亮美觀。

  土族婦女的金、銀、銅製耳環多刻有花紋或鑲有紅珊瑚、綠寶石,下面還垂有五色珠,並在珠上綴掛穗子。其中最講究的要數“上七下九”或“上五下七”的銀耳墜。用數串五色瓷珠把耳環連在一起,珠串長長地垂在胸前,好似數條項鍊。

  4、項圈
  互助土族自治縣西山和西溝地區,是青海省土族最為集中的聚居地,在這一地區的土族女裝中,土族項圈是必備的裝飾之一。

  有關土族項圈的來歷,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説。相傳在遠古時代,龍王山下的索卜灘上生活着一對兄弟,哥哥叫莫日,弟弟叫尼達,他們同時愛上了美麗的姑娘臘月花。後來,生性貪婪的莫日喝下了東海孽龍吐出的毒涎水,變成了一條巨蟒,而尼達則變成了一個石人。為了懲治巨蟒,救出尼達,臘月花不僅和姐妹們發明了安昭舞,而且還將一條鐵鏈掛在了巨蟒的脖子上,這條鐵鏈就是土族項圈的雛形。

  據多年來一直研究土族文化的學者保廣元先生介紹,土族項圈一般是由硬質的布片和金屬片製成,最原始的項圈上還鑲嵌着貝殼和骨片等物。因為吐谷渾的先民是來自遼東地區的鮮卑族,他們有使用貝殼的習慣和條件,在項圈上鑲嵌貝殼作為裝飾,或可看做是吐谷渾的遺風。

  5、彩虹袖
  彩虹袖是崇拜自然的標誌,是互助土族傳統服飾中最典型的標誌之一,互助縣也由此贏得了“彩虹之鄉”。的美譽。在互助流傳着這樣一首民諺,土族阿姑穿上彩虹袖“走起路來擺三擺,蜜蜂彩蝶趕不走;拂袖跳起安召舞,恰似彩虹下凡來。”這無疑是對彩虹袖最詩意的詠歎和讚美。彩虹袖俗稱花袖,土族語中稱為“秀蘇”,是一種用紅、黃、藍、白、黑、紫、綠7種顏色的布料縫製的套袖。

  四、傳承現狀
  今天的土族服飾,隨着時代的前進而有很大的變化,有的服飾已消失,有的服飾經過推陳出新,重放光彩。如舊時的繡花高領,如今變成直翻兩用領;蓋在“扭達”(頭飾)上的長頭巾“扭達爾秀巾”,變成今日少女使用的短頭巾。廣大土族青年,不僅喜穿本民族服飾,而且還愛着時裝,他們或使土族服飾時裝化,或使時裝土族服飾化,從而豐富了土族的服飾文化。

  小編小結:從上文可知,男性服飾和女性服飾有着一定的差異,通過服飾的描述,想要進一步瞭解土族服飾的主要特點就不難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