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音樂文化 突顯的音樂風格

來源:人人運程網 1.92W

我國的少數民族音樂非常的豐富多彩,每個地方都有他們的的特殊音樂,表演方式的不同,音色的多樣,給各自記得民資帶來了不一樣的民俗文化。我國的土族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們的音樂富有地域性,由於歷史的發展,土族人民的生活習慣的改變,逐漸創造除了不同的音樂。那麼你知道土族音樂的兩大類是什麼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土族音樂文化 突顯的音樂風格

  野曲
  “野曲”即“花兒”,也稱為“山歌”、“少年”等,也有人稱之為“外面唱的歌”。土族“花兒”的調令很多,如“尕連手令”,“好花口令”等,流行在互助土族地區的就有十幾種,流行在民和土族地區的有“阿姐令”、“馬營令”等。土族“花兒”大都以某種曲調中特定的襯詞、襯句而得名。不管在這種曲調中填上什麼樣的歌詞而其特定的襯詞或襯句則必不可少。土族“花兒”一個顯示的特點是結尾音拖長而下滑,給人以深沉綿延之感。

土族“花兒”主要以情歌為主。“花兒”屬於情歌,主要內容是談情説愛,描寫青年男女互相愛慕之情。故而屬“外面唱的歌”。按土族的習慣,“花兒”只能在山上、野外唱,要避開親屬。若父母和同胞兄妹在場就不能唱,違者被視為無禮,要受到譴責。

土族“花兒”既不與漢族“花兒”相同,又與藏族“拉依”有別。不論在田野或在山崗、廟會、男女老少幾乎人人愛唱。尤其到了夏天除草季節,到處是清澈悦耳的“花兒”聲,此起彼落,連綿不斷。

在各地按期舉行的傳統“花兒”會上,土族的民歌手常常對唱不絕,演唱者大都能觸景生情,即興編詞,出口成章,對答如流。因此,土族之鄉素稱“花兒之鄉”。

家曲
  與“野曲”相對的是“家曲”。家曲也稱“宴席曲”,包括讚歌、問答歌、婚禮歌等。讚歌是土族人款待貴賓時,賓主之間相互讚頌的歌。如主人讚美客人“德高如藍天,恩深似大海”,而客人稱讚主人時,把普通的餐具説成是金盃玉碗,把普通食物説成是山珍海味,主要是讚頌主人的殷勤款待。

讚歌的格式一般以三段為一首,每段長短不等。一般前兩段為比喻,後一段才是實際含義。讚歌的演唱一般是兩人,一人主唱,一人伴唱。讚歌曲調多種多樣,旋律柔和優美,詞藻華麗,比喻生動形象。

問答歌,也叫對歌。它是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來互相盤問、交流生活知識和經驗等。內容廣泛,天文、地理、歷史、政治、宗教信仰、生產生活、風土人情無所不包。其格式一般是三問三答,主旋律與讚歌基本相似,以比較簡短的詞句回答對方提出的問題。如“合尼”就是一首盤問和傳授畜牧業生產和生活知識的問答歌。如羊的產生、羊的生活習性、羊的生理結構,及如何宰殺羊、如何用羊肉敬客,等等。

婚禮歌的歌詞和曲調一般是特定的,由什麼人唱,什麼場合唱,是有嚴格規定的。大體上有送親和娶親兩部分。婚禮歌主要有《納什金妥若》、《尖加麻什則》、《抗隆羅》、《依姐》等。

土族人民的不斷髮展,音樂文化開始跟外來的進行交融,他們還是保留了很多的痕跡,自己的民族特色特別的突顯,讓人很容易辨別,土族音樂所呈現的多元性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不可多得的寶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