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採茶戲 不一樣的音樂表演

來源:人人運程網 9.11K

贛南採茶戲源自於江西安遠縣九龍山這個地方,到現在已經有三百多年的存在了。贛南採茶戲是以採茶燈為基礎發展而來的,融合了贛南當地的民俗文化,主要流行於贛南、粵北和閩西這幾個地方,也傳到了其他省份。本文分析了贛南採茶戲的音樂表演特徵,進行深一步探討,下面來了解下中國戲曲文化吧!

贛南採茶戲 不一樣的音樂表演

  贛南採茶戲俗稱"燈子戲"、"茶藍戲",是江西採茶戲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被田漢譽為"中國戲曲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它由民間歌舞發展而來,內容貼近生活,語言詼諧幽默,傳統曲牌有二百八十餘首,根據其來源、風格、弦路、調式及使用情況等,可分為"茶腔"、"燈腔"、"路腔"、"雜調"四類。表演時,演員在伴奏音樂中靈巧地運用獨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單長水袖及模仿動物形象的一些表演動作,載歌載舞,顯示出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客家特色。

贛南採茶戲的傳統劇目多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戲為主,有《南山耕田》、《打豬草》、《九龍山摘茶》、《妹子》、《同年》、《釣》、《上廣東》、《賣花線》、《大勸夫》、《四姐反情》、《補皮鞋》、《補缸》等代表性劇目。新中國成立以後,又湧現出一批優秀劇目,其中《茶童戲主》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成戲曲片在全國放映,新編現代採茶戲《怎麼談不攏》、《風雨姐妹花》也先後被搬上銀幕。

贛南一帶是客家人的聚居區,客家先民落户當地後以採茶為生,採茶戲作為當地家喻户曉、人人喜愛的地方戲,已成為凝聚客家民心、團結客家鄉親的藝術紐帶,是研究客家語言、藝術及民俗文化的重要材料。目前,贛南大部分採茶劇團編、創、演及研究人員匱乏,一些贛南採茶戲全靠老藝人傳唱,會唱採茶戲的藝人越來越少,需要採取措施予以保護。

贛南採茶戲來之不易,除了有歷史緣分之外跟光放的民眾基礎分不開,聚集了很多藝術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我們要去提高重視,保護物質文明建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