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的傳統節日具體都有哪些?

來源:人人運程網 2.34W

布朗族主要生活在雲南的西雙版納地區,是屬於當地的原住民,在當地的時間是非常悠久的。那麼關於布朗族的傳統節日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布朗族都有哪些傳統的節日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布朗族的傳統節日具體都有哪些?

布朗族主要分佈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的布朗山、巴達、西定和打洛等地,其餘的分佈在臨滄地區的雲縣、鎮康、永德、雙江和思茅地區的瀾滄、墨江、景東等縣。布朗族的先民在古代就生活在這一地區,漢代以前的古籍上都有記載。古書上稱他們為“濮”、“撲子蠻”、“蒲蠻”、“蒲人”、“撲子”等。布朗族的自稱和他稱也很多,住在勐海一帶的自稱“布朗”,在瀾滄一帶的自稱“翁拱”,住在雙江、雲縣、墨江一帶的自稱“阿娃”等;漢族和其他民族通稱他們為“濮滿”或“濮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布朗族大多數人的意願,統一稱為“布朗族”。

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棉語族,部分人講傣語、佤語或漢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部分人會漢文、傣文。
  布朗族人的服裝多是自制的土布做成的,以藍、黑二色為主。男子上身穿對襟無領短衣,下身穿黑色肥大長褲,頭裹黑色或白色布料包頭。老年人喜歡將髮辮盤於頭頂,男子有佩帶手鐲的習慣。婦女上身穿緊身無領短衣,下穿黑色或帶有花紋的筒裙,系一腰帶,小腿上帶有護腿,頭挽髮髻,纏大包頭。她們大多愛戴銀質的耳環,大耳環墜於兩肩,耳環上飾以紅、黃色花。青年女子的耳環上墜有鮮豔奪目的穗子,別具一格。

布朗族以旱谷為主要糧食,輔以玉米、蕎麥、黃豆、豌豆等。在缺糧時還採野菜。蔬菜有小白菜、青菜、冬瓜、南瓜、茄子、辣椒、韭菜、番茄等等。肉類以牛、羊、豬、雞肉最為常見。菜餚的烹製技法以清煮、涼拌居多。

布朗族喜歡飲用一種獨具民族特色與地區特色的飲料——酸茶。酸茶的製法是:先將新鮮茶葉煮熟放在陰涼處,待茶葉變酸後置於竹筒中,用塞子塞緊,再用竹筍葉將竹筒包好埋進土中,三四個月後取出,即成酸茶。布朗族有嚼茶的習慣,此外他們還有嚼煙的嗜好。嚼煙的方法是將檳@pnt包上少許的草煙絲,再加入沙基、蘆子、檳榔果(檳榔果屬涼性,有防蟲護齒之功效)、紅石灰等一塊放進口中慢嚼,每次可,爵---十多分鐘,吐的煙渣呈紫紅色,布朗人嚼煙日久,連牙齒都被染成黑色。布朗人抽煙、嚼煙不分男女老少,男人喜歡強烈、辛辣的刺激煙味,婦女則常叼一根長杆煙鍋,抽吸味軟清淡的煙絲。

布朗族人居住的幹欄竹樓為竹木結構,與傣族大致相同。房屋樣式多是上下兩層,人住樓上,牲畜關在樓下。樓下地面用龍竹剖開壓成寬竹板鋪墊而成;卧室與待客之處鋪以篾席,進屋必須脱鞋。樓上客廳有一方形大火塘,一家人生活在火塘旁邊。屋內所有傢俱幾乎全是竹材做成的,一般竹樓可住二十年,每隔兩年就要用茅草翻蓋屋頂。

布朗族實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從戀愛到結婚都比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現象。
  布朗人的婚禮也不尋常,一對情侶的婚典要重複舉行兩至三次。第一次在定親之後,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線禮儀式。此後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儘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勞動生活。直到舉行了第二次婚禮,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當兒媳婦。第三次的婚典往往辦在嬰兒出生之後,這次一定要殺豬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親朋好友。

土神祭
  雲南省布朗族民間宗教節IEI,每年農曆正月擇日舉行。
  節日裏,各家各户請巫師前來主持祭祀,而且行祭的時候其他人要回避,只允許家長和巫師留下。祭品有一隻紅公雞,一升穀物,一碗米,一杯茶,半斤酒。祭祀時,要將大門關好,嚴禁外人進入。

宋坎節
  宋坎是來自佛教的一個詞語。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布朗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曆四月十四日至十六日舉行。
  當地相傳天地萬物是一巨神及其十二個孩子一齊創造的,後來太陽姐妹和月亮兄弟一齊出來,使人間大旱,巨神又造了弓箭,射死了八個太陽和九個月亮,剩下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嚇得躲了起來,人間失去了光明和温暖。巨神又招來百鳥百獸,共同去請太陽和月亮。最後,終於説服了太陽和月亮,並答應白天太陽出來,月亮晚上出來。從此,每年宋坎節,當地的布朗族都要早起迎接太陽,事先在村東搭一綵棚,在當日太陽還未升起時,人們即穿着一新,帶上擺着糯米、酒、肉和芭蕉的小篾桌,來到綵棚處,隨着太陽的冉冉升起,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迎接儀式,人們迎着太陽載歌載舞,然後就地早餐,吃完早飯,列隊到佛寺中堆沙、插花、浴佛,用樹枝蘸水向老人滴灑,青年男女則互相潑水,玩丟包、打竹球遊戲。

端午節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五月五日舉行。
  但云南省施甸縣布朗族過節的形式與漢族的有一些不同。節日裏,布朗族還有洗牛腳的習俗。他們在過節時,由村中的老人頭戴斗笠,身披蓑衣,手執楊柳桃枝或黃泡樹枝掃一下門庭,以示祝福主人平安、潔淨,並牽一頭小羊在村中游一週,把一支支的紅紙做成的小幡插在各家門前。主人則把清水灑在村老年人和頭人身上,意為洗去牛腳痕跡。

堆沙節
  雲南省布朗族宗教節日,每年農曆五、六月間舉行,具體日期不定,節期一天。
  關於這個節日有個傳説:相傳舊時,布朗族敬佛時所獻的是糯米飯和豬肉,但無法滿足佛的食慾,而漢族人卻在供飯中摻進大量的沙子,佛卻説吃飽了,此後,布朗族在新年裏堆沙,讓佛飽食。於是形成了這種節日習俗。另一種説法:舉行堆沙節是為了紀念溺死於洪水的烏鴉媽媽。
  節日裏,男女老少都要沐浴更衣,然後到寺廟中賧佛,並在寺廟中用沙堆三、五座高約三四尺的寶塔,塔尖插幾根纏着彩色紙條的竹枝。大家圍塔而坐,聽佛爺唸經或講歷史傳説。

景比邁節
  布朗語即過新年,雲南省布朗族傳統節日,每年傣歷六月舉行,具體日期不定,節期三天。
  節日裏,家家都要準備過節的物品,還要殺雞、豬或牛。婦女們用糯米粉拌糖包上芭蕉葉蒸熟後互相饋贈。富裕人家還要請佛爺和和尚來家中唸經。年輕人則聚集在一起跳舞,唱歌和其他的一些娛樂活動。節日的最後一天早飯後,每家要提一包肉飯到佛寺去取水,他們認為佛寺的水可以消除病災。節日期間全寨要停止生產,如果附近村寨的傣族、哈尼族、拉枯族等前來慶賀,全寨人要熱情地招待,而且把他們帶來的禮物先祭祀給寨門口的村社神“代襪那曼”和建寨鼻祖“相飛”,最後才能分享。

宋初節
  布朗語,意為新米節。雲南省布朗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七月間舉行,節期一天。
  一般選擇蛇日舉行,因為人們認為蛇吃的東西不多,這樣,糧食就會很經吃。節日裏,各家各户要下地掐穗新穀子,到田裏後要面向東方,把穀子帶回家的路上,要邊走邊叫“谷魂”,一直叫進村,所掐的穀子要送到寺廟裏供祭。祭過之後,就以為神佛已經吃過新米,然後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共食新米。罷  憲尼雲南省勐海縣布朗族宗教節日,每年傣歷八月十五日舉行。
  相傳是日為佛祖帕召果達瑪(即釋迦牟尼)的逝世紀念日,每逢此Et,布朗族的佛寺裏的和尚要念《維先達臘》(即《佛經》),人們相繼到寺裏捐獻錢物,以示紀念,並祈求佛祖保佑。

豪瓦薩
  布朗語,意思是關門節。雲南省布朗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傣歷九月十五日至十一月底舉行。
  節日的第一天,各家要送一對蠟條、一朵花到氏族長家祭祀祖先靈位,祭祀完畢,再跪下給氏族長象徵性地洗腳,以此來祈福祉。氏族長也要説一些吉祥的話。節日這天,青年人對長輩、婦女對男人、小孩對父母兄長,都要行磕頭之禮,而全家老幼要向房門、樓梯、傢俱雜物的靈魂叩頭。布朗族人認為這樣就不會被虎豹毒蟲傷害,出門及勞動時也不會受傷。節日期間,嚴禁青年人串姑娘、結婚。

賧什拉節
  又稱“賧籮籮”,“什拉”,布朗語即“籮籮”之意。雲南省西雙版納一帶布朗族民間節日,每年傣歷十月間舉行,節期兩天。
  賧什拉活動主要是祭祀超度各家亡人,節期停止生產。第一天各户請佛爺、和尚在芭蕉葉上用傣文書寫已亡父母、兄弟、子女的名字,將蒸熟的豬肉分成四個小包,送往墳地、寨頭、寨心和佛寺。次日,各户將已準備好的衣服、筒裙、褲子、包頭和一些錢米送往佛寺。這種儀式布朗語稱“守什拉”,即給亡人吃。當天晚上送供品的人住在佛寺裏,期望能在夢中與他們死去的親人相見。

奧瓦薩
  布朗語,意為開門節。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布朗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舉行。
  在過節前一天晚上,寨裏的老人就要到佛寺裏聽佛爺唸經。佛爺還要給來聽經的老人頭上滴水,祝福他們吉祥如意。這些老人一直到第三天早晨才各自回家。節日當天,男女要跳象腳鼓舞,唱調子,燃放火炮。開門節過後,青年人便可以串姑娘、結婚。

小結:布朗族節日還是比較多的,有土神祭祀節,當天會有巫師進行一些民俗上的祭祀。還有端午節、景比邁節、奧瓦薩這些都是布朗族非常重視,也是布朗族人們非常傳統的節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