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塗鴉文化?

來源:人人運程網 1.95W

在語文教科書上,杜甫的一張插圖被學生給玩壞了,有騎着毛驢的杜甫,有端着狙擊槍的,還有抱着衣裳不整的女子,簡直是慘不忍睹。塗鴉是一種文化,但是他不是一種糟糠文化,它是有着一定存在意義的。現在,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如何看待塗鴉文化。


  最近,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東九牆”成了熱門話題:兩堵充滿各式塗鴉作品的水泥牆,在學生與保衞處的塗了又抹、抹了又塗之間不斷“變身”。校方辯稱,牆非學校所建,所以將所有的塗鴉刷白。華科大如此,中國多數的大學也莫若盡然。究竟是為何讓塗鴉如此的不受待見?塗鴉是什麼?在許多人眼裏,塗鴉就是在公眾場合的建築物上隨心所欲地胡塗胡畫。其實不然,大街上和校園中常見的塗鴉,最早是來源於美國費城和賓夕法尼亞的一種視覺字體設計藝術,可以是圖畫,也可以是文字。它是一種藝術,而不是破壞。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塗鴉文化?

1989年的那次實況轉播讓許多人第一次欣賞了柏林牆上的塗鴉傑作。塗鴉出現於上世紀60年代的紐約,最初還被視為“精神污染”根據記載,唐代詩人盧仝有詩曰:“忽來案頭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這大概是漢語裏關於“塗鴉”最早的説法。但是,現在人們所普遍接受的“塗鴉”與之並沒有太大關係,而是來自於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紐約。

塗鴉藝術和嘻哈音樂一樣起源於紐約的布朗克斯區,這裏的居民以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後裔為主,是紐約五個區中最貧窮的,犯罪率也是數一數二。整個60年代,布朗克斯到處可見塗寫得歪歪扭扭的幫派符號,混雜着“廁所文學”似的猥褻圖案。美國報紙形容布朗克斯“就像一個原始人聚居地”。因為,當現代城市出現後,人們似乎已經習慣了建築物逛街的表面,任何圖案都成了一種破壞,一種反文明的精神污染。如果布朗克斯的這些“醜陋”符號只是停留在幫派標籤,那估計也很難持續下去。可是,幾個有繪畫天賦的人改變了這一切,他們讓符號變得好看起來。之後,一大批富有反叛精神的畫家終於意識到,牆是世界上最便宜、最實用的畫布。於是,塗鴉這種藝術形式誕生了。直到1971年,《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改變了它的命運只是,塗鴉這個形式在美國仍然顯得非主流。直到1971年,當地社區和媒體注意到,塗鴉不僅僅是符號和塗畫,背後還反映出一種對社會的不平情緒以及訴求的表達。同年,《紐約時報》上出現署名為“Taki183”的文章,而這篇報道是第一篇比較嚴肅的討論塗鴉文化的文章。從此,塗鴉開始進入美國主流社會的視界,慢慢成為一種被大眾所接受的藝術形式。

此後,塗鴉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出現在世界各地,“柏林牆”令人記憶深刻很快,塗鴉者們就不滿足街上靜止不動的牆壁了,他們打起了地鐵車廂的注意。紐約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地鐵系統,那時,紐約居民經常會驚訝地發現,昨晚還好好的地鐵車廂突然變成了一個流動的塗鴉展覽會,上面畫滿了五顏六色的圖案。

紐約的所謂“上流”藝術家多次試圖把塗鴉據為己有。幾個畫商曾經於1973年在曼哈頓的SoHo區舉辦過一次大型塗鴉畫展,吸引了眾多媒體的關注。他們讓塗鴉畫家把作品畫在畫布上,放在展廳內標價出售。結果可想而知,展覽遭到了評論家們的蔑視。那幾個畫商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只有那些畫在公寓的牆上或者地鐵車廂外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塗鴉。

後來,政府日趨嚴格的管理,讓塗鴉在美國不再那麼廣泛的存在。但是在其它一些寬容的城市,塗鴉至今方興未艾。1989年的那次實況轉播讓許多人第一次欣賞了柏林牆上的塗鴉傑作。無論是歐洲的馬德里還是南美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直到今天仍能在大街上和地鐵站裏見到塗鴉家們的作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