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諾族文化該如何傳承下來

來源:人人運程網 5.58K

基諾族是我國一個人口比較少的民族,基諾是他們本民族的簡稱,擁有自己的語言。基諾族發祥在很久以前,他們的文化是民間的口口相傳,以這種方式傳承下來。就是這樣一個民族,非常吸引着我們的興趣,關於這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有什麼特性,都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個這個神祕的民族吧!

基諾族文化該如何傳承下來

  基諾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及勐旺、勐養、勐罕等地,勐侖、象明等地也有少量基諾族散居。基諾族是雲南省人口較少的7個特有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基諾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沒有文字,通用漢語。關於基諾族的族源,有土著説和南遷説兩種。

相傳基諾族的發祥地是“司傑卓米”,它是雲南省景洪市基諾山東部邊緣一座海拔近1440米的高山,現在稱為孔明山。如今,基諾族的阿哈、阿希兩支系,以及居住在景洪市勐旺鄉補元行政村的烏優支系,回顧其祖先遷徙路線,都不約而同地把發祥地指向這座高山。這説明在很早以前,基諾族的先民就生活在基諾山及周圍地區。

基諾族定居在基諾山之初,可能還處在母系社會發展階段。傳説最早居住在“司傑卓米”的是一個寡婦,生了七男七女,兄妹互相結婚,後來人口繁衍,便分化出兩對寨子——可以通婚的兩對氏族集團。第一對寨子是詞通和曼鋒,詞通是“父寨”,曼鋒是“母寨”,往後他們又發展出曼雅、窩莊、回真、生牛等十個兒女寨,這就是通常所説的基諾山的前半山。另一對寨子是曼坡和曼飄,曼坡是“父寨”,曼飄是“母寨”,其繁衍的兒女寨有竜帕、莫羊、炸共等九寨,是基諾山的後半山。

關於兩對父母寨的世系已經不得而知,但子女寨的世系還可以獲得。據1958年調查,曼雅寨是詞通寨分出來的“大兒子”,若以25年一代計算,曼雅寨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後半山的曼卡寨分離出來的時間較晚,也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從曼雅等寨父子連名的情況看,這些子女寨在建寨時已確立了父權制,也就是説至少在300多年前,基諾族已從母系時代發展到了父系時代。18世紀中期以後,以血緣為基礎的父系制家庭公社仍在繼續發展,到19世紀末,隨着生產力的發展,部分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個體家庭經濟出現,父系制家庭公社向農村公社過渡。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仍頑強地保留着氏族血緣關係的紐帶,各兒女寨還要到父母寨去舉行一年一度的祭祖儀式。照慣例,父母寨的“寨父”、“寨母”(均系男性頭人)每三年要巡視子女寨一次,屆時兒女寨的人們要出門迎送,組織隆重的祖傳儀式進行歡迎,熱情招待。

在另一傳説中,基諾族的祖先是諸葛孔明南征部隊的一部分,因途中貪睡而被“丟落”,這些人後來雖追上了孔明,但不再被收留。基諾族的祖先遷徙時曾經過昆明和玉溪,後又輾轉至西雙版納的勐遮和勐養,最終定居於基諾山。基諾族的巫師為去世的人送魂,也都送往北方。

據現有的資料看,基諾族最早的隸屬關係可以追溯到1160年,叭真統一勐泐各部落,建立勐泐景龍金殿國,此時的基諾山即為叭真王族的世襲領地。元朝在雲南設置行省之後,西雙版納納入元朝的統治範圍。明朝改置車裏軍民宣慰使司,土司統治一直沿至清代,基諾山隸屬其轄地。清朝鄂爾泰任雲南總督時,為開拓西雙版納,於雍正七年(1729年)實行改土歸流,基諾山隸屬普洱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委任基諾族首領為“攸樂土目”,作為代理人直接管理基諾山區,後來基諾山區長期受傣族封建領主管轄。民國年間,國民政府曾將基諾山歸勐養鄉管轄,後又推行保甲制,在基諾族上層頭目中任命保長、甲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勤勞的基諾人重建家園,迅速恢復經濟、發展生產。1956年,基諾山被定為“直接過渡區”,即不經過民主改革而建立合作社,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發展階段,並結束了原始農村公社制度。如今基諾族的社會經濟正在經歷跨時代的飛躍,進入更快的社會發展階段。

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基諾族文化開始出現斷層,當地人對於文化的繼承都有了一點擔憂,掌握文化的人更少了。一些有識之人也在儘可能的發展文化,保護跟傳承自己民族的文化。

你可能還喜歡:
  你知道基諾族特毛且是什麼節日嗎
  基諾族服飾 多元化精神的體現
  基諾族生育習俗 當地的生育習慣
  基諾族節日 民間活動的豐富多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