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建築資料介紹 民居的特色表現在哪些地方?

來源:人人運程網 2.24W

壯族的建築還大都是土色土香的村寨,他們沒有像其他民族一樣擁有高大上的建築,他們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他們的房屋結構會和侗族的有一些相似受到外界的影響,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壯族人民的民居是怎樣的吧。

壯族建築資料介紹 民居的特色表現在哪些地方?

  壯族建築
走進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居住風俗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着一棟棟木樓,構成獨特的一派風景圖,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壯族人喜歡把村子建在山腳下向陽、通風好的地方。後山和村邊栽上樹木,規定不得亂砍濫伐,以保持村莊的生活安全。壯族稱屋為“幹欄”.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欄式、半欄式和平房三種。

全乾欄房屬全樓居式,上層住人,下層養牲畜和存放農具是傳統的住房形式;這種居俗,過去主要是為了防猛獸和防盜賊偷盜牲畜,現在看來,由於是樓下圈養牲畜,臭氣上升,很不衞生。因此,隨着社會的進步,幹欄式民居已逐漸改變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樓房式建築。

半欄房以一開間為樓房,樓上住人,樓下放牛羊、農具等,另一間為平房,平房多為三開間。這是當今壯族住房的主要形式。

村落環境
壯族及其先民,素來注重村落環境的選擇。他們建造村落,或選在河流大轉彎,地面較寬廣的平地;或選在大河與小河交匯處,河面寬闊,水流緩慢的地方:或選依山旁水、背山面水、山腰坡邊的地方。由於壯人選這樣的環境建村落,所以許多村寨有“村前一曲水,村後萬重山”之美。體現了壯族選擇優秀環境建立村落的文化觀念。因此壯族鄉村,多以圍牆繞村,綠樹成蔭,而每一村前,都有一棵或幾棵大榕樹,以此象徵人畜兩旺。村落房屋建築,也講究佈局,互相間隔為宜。“幹欄”民居壯族稱居住的房屋為“幹欄”.這種住房形式,宜於潮濕多雨,夏日酷熱,地勢不平的南方山坡地。廣西的瑤、苗、侗諸族,也有一部分人家居住幹欄,但壯族的幹欄建築較有代表性。壯族的整個幹欄建築,設計巧妙,用料精緻,工藝頗高。房屋形式,有一幢三間,一幢五七間,以至一幢九間的。視其家人口多少和其家富裕情況而定,一般為一幢三五間較普遍。主屋的兩旁,還附設倉紗,這不僅增寬房屋的面積,而且還能起着防風擋雨的作用,使主屋建築不受風雨的吹打而黴爛。房屋一般為三層,上層放雜物或糧食,中層住人,下層圈放牲畜家禽。中屋正中間為廳堂,前後左右,分設房間,房間開窗,通風明亮,居住舒適。廳後為火塘,以泥築成,煮食取暖用。正廳兩則,無論三間五間,均以木板或竹片為壁隔離,木板還雕刻着花鳥蟲魚之類的畫圖;木板竹片,是活動的,遇上喜慶婚嫁,可以撤開,擺桌設席。房屋的前面或後面,建有曬台,以晾曬物品和納涼;從地面進入中層住人的大門,用方塊石條砌成一級一級而上的階梯。壯族的這種房屋建築,建在村寨的山腰,層層疊疊,鱗次櫛比,十分壯觀。1950年以後,壯族的幹欄建構逐步地為平房建築替代,平房一幢三間,人畜分開,較為衞生。

演變
連山壯族的村寨民居建築,明末清初逐步由茅草房改為磚瓦房,不但建房材料有所改變,村落的佈局與房屋結構也起了變化,形成了其民族的風格特色,一直沿用了近三百來年,直至20世紀八九十年代才逐步為現代建築理念所替代。

連山壯族居住的房屋在明代還是“黃茅翠草壯人家”(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任連山縣令的孔鏞詩句),直到清康熙後期才開始有磚瓦結構的房屋:康熙四十三年任連山縣令的李來章(公元1704年)寫下了“路由別徑過花羅,瓦屋魚鱗水上多”的詩句。詩中的花羅寨至今猶在,其東南方上游有。

幹欄式民居
幹欄式建築的特點: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築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中國古代史書中又有幹欄、幹蘭、高欄、閣欄和葛欄等名,當是由其他少數民族語言轉譯而來的音變。此外,一般所説的柵居、巢居等,大體所指的也是幹欄式建築。考古學和民族學中的所謂的水上居住或柵居,以及日本所謂的高牀住居,亦屬此類建築。這種建築自新石器時代至現代均有流行。主要分佈於中國的長江流域以南以及東南亞,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北部,蘇聯西伯利亞和日本等地都有類似的建築。

從考古發現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許多遺址中,都發現埋在地下的木樁以及底架上的橫樑和木板,表明當時已產生幹欄式建築。西周時代的湖北蘄春毛家嘴遺址中,也發現規模較大的幹欄式建築。江西清江營盤裏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製幹欄式建築模型,帶有長脊短檐式的屋頂。雲南晉寧石寨山滇墓中發現的4件漢代青銅幹欄式建築模型,亦有長脊短檐式屋頂,代表幹欄式建築的原始特徵。廣東、廣西、湖南、四川和貴州等省的東漢墓中,也發現許多陶製的幹欄式建築模型,但除保留底架和木樁外,一般陶屋已是懸山頂,而圓形陶倉則是穹廬頂,表明當地這些建築的基本形式已經漢化。

“幹欄”式建築主要應為防潮濕而建,長脊短檐式的屋頂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為適應多雨地區的需要,各地發現的幹欄式陶屋、陶囷以及柵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濕的建築形制,特別是倉廩建築採用這種形制的用意更為明顯。直到今天東南亞一帶還較盛行柵居,以適應潮濕多雨的需要。

  看起來是很簡單的壯族民居,其實也是很有結構特色的,而且經過現在的發展越來越好,很多的房屋開始慢慢的轉變為一些普通樓房了。

你可能會喜歡
壯族服飾介紹_壯族服飾有着怎樣的發展
壯族簡介資料_你眼中的壯族是這樣子的嗎?
盤點壯族的傳統節日_壯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壯族山歌資料_哪裏有壯族哪裏就有山歌!
壯族的歷史發展_炮火沖天終是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