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的建築 斜仁柱特色介紹

來源:人人運程網 2.49W

鄂倫春族是生活在大興安嶺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也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少的一個民族。那麼關於鄂倫春族的建築,當地有哪些的特色,這些你都知道嗎?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民族文化中,來了解一下看看吧!

鄂倫春族的建築 斜仁柱特色介紹

大小興安嶺的鄂倫春族是中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他們世代以遊獵為生,遷徙頻繁,形成了獨特的居住文化。鄂倫春族的居住方式分露宿和屋內居住兩種。為適應逐野獸而居的生活,他們形成了傳統民居“斜仁柱”、“仙人柱”,俗稱“撮羅子”。“斜仁”,鄂倫春語,意為“樹幹”,“柱”是房舍,“斜仁柱”即“樹幹支起來的房屋”,“系由二三十根木棍支建而成,冬季上蓋獸皮,夏季樺皮”。

“斜仁柱”就地取材,建造者多為男子,砍樹幹、搭架子、扒樺皮、割蘆葦都是男人的事務,婦女只負責煮樺皮、縫狍皮圍子和樺皮圍子。在兩三個人的相互配合下,一個“斜仁柱”大約一個小時就可以建成。第一步是搭房架,選擇較細的、筆直的樺木杆或柳木杆作支架。木杆的數量和長度隨“斜仁柱”大小而定,其中以八根作主杆,主杆稍粗,每根主杆頂部留有兩根枝杈,以便於其他支架能夠互相交叉搭在上面。先把八根主杆支立成圓錐形,然後在頂端套上柳條圈加以固定。第二步是覆蓋圍子,覆蓋物夏天用樺樹皮,冬天用狍子皮。頂部留十幾釐米的縫隙,以便通風、採光和放煙。在東部鄂倫春族地區,冬天還有用蒿草覆蓋的現象。

“斜仁柱”的門一般朝東南或西南方向。內部三面是睡鋪,中間是火塘,大門人口的左右擺放水桶、鐵鍋,左右鋪位的後面存放樺樹桶、皮裝、馬鞍等。正面鋪位稱“瑪路”,上懸掛神像。“瑪路”是男客人和未成家的男主人居住的地方;兩邊的鋪位為其他家庭成員所居住,左側住晚輩,右側住長輩;家中未婚女子在右邊靠門地方再建鋪位。“瑪路”席是女人絕對不能居住的。

每個“斜仁柱”就是一個家庭。鄂倫春的每個家庭的人數一般都在七個以下,且同一“斜仁柱”內最多不會超過三代。鄂倫春有20個左右的氏族,每一個氏族就是一個聚落,隨着人口的發展,氏族分成若干子氏族——“烏力楞”。“烏力楞”是子孫們的意思,一個烏力楞就是由一位父親的後裔和其他親屬,包括配偶、女婿及養子等組成。這樣的大家族的人數有十幾人、幾十人不等,分住在幾個“斜仁柱”裏。

小結:當地人居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屋內居住,還有一種就是露宿。斜仁柱是當地人居住的方式之一,這些主要是遊牧的人居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