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的起源,藏族的簡介

來源:人人運程網 1.72W

藏族是我國多民族的國家的古老成員之一,藏區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追溯到新舊石器時期。藏區是一個美麗的地方,一望無際的草原,藍天跟綠地相接,一區牛羊在草地上吃草,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美麗的藏區瞭解藏族吧。


簡介
  藏族,是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古老成員之一,分佈在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有其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藏區已發現和發掘出新舊石器時期和銅石井用時期等各個不同歷史階段的文化遺址多處。1979年,考古發掘的西藏昌都卡若遺址,是距今四五千年的歷史遺址、在聶拉木、定日、申扎、林芝、墨脱等地區也發現和發掘了不少古文化遺址。説明西藏地區在七千年至兩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裏繁衍生息。青海、甘肅等地區發現的都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新石器及彩陶文化遺存物。阿壩州境內已發現的古人類生活居住過的聚落文化遺址就有19處,其中有的屬新石器時代至漢代文化遺址,有的願唐宋時期的文化遺存;古墓葬類,則有石棺葬、磚室墓、石室墓、屋基、大石墓、靈塔等多種形式文化遺存。古籍史料中所載的“累石為室,高至十餘丈”的“碉樓”建築,至今可見

藏族的起源,藏族的簡介

嘉絨在州內金川、小金、馬爾康、理縣、黑水和汶川部分地區,以及甘孜州、雅安地區、涼山州等地,居住着講藏語方言嘉絨話,並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藏族,為嘉絨藏族,藏區稱這地區的藏民為“絨巴”(農區人)。“嘉絨”一名因嘉莫墨爾多神山而得名,意指墨爾多神山四周地區。

據漢文史料記載,古代生息、活動於今州境地區東南部河谷一帶,稱之為“嘉良夷(嘉樑)”、“白狗羌”、“哥鄰人”、“戈基人”等部落,為這一地區的土着先民。唐時與吐蕃移民及駐軍融合後,成為藏族。嘉絨地區解放前的地方土官常説自己的祖先來自西藏,汶川縣境內的瓦寺土司、金川縣境的綽斯甲土司、雅安地區寶興縣境的穆坪土司等都有淵源於西藏的族譜記載。雜谷土司、梭摩土司祖先是唐代吐蕃大將悉坦謀。

《安多政教史》載:“多麥南北的人種大部分是吐蕃法王(按:指松贊干布)安置在唐蕃邊境駐軍的傳人,”。在公元5—6世紀時,嘉絨地區人户很少,為措巴首領割據稱雄時期。7世紀初葉,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了吐蕃,嘉絨地區也統一於吐蕃之中,由贊普的將領充任嘉絨各地首領.嘉絨地區在《安多政教史》一書和講藏語安多方言的藏民中稱‘查柯”。其因是:“歷史上吐蕃贊普曾派遣大臣柯潘前來嘉練地區擔任首領和武將,他的官邸在鬆崗以北,吐蕃王室在聖諭和公文中稱他為‘嘉木查瓦絨柯潘’或‘查瓦絨柯潘’,簡稱‘查柯”’。柯潘是從西藏四大家族之一的扎族中招募來大批士兵的指揮官,主管唐時吐蕃的“西山八國”。

古代稱之為“嘉良夷”、“白狗羌”、“哥鄰人”、“戈基人”等的“羌、氏、夷”部落,實為“皆散居山川”的土着居民。在吐蕃第九代贊普佈德貢甲時期,即大約東漢順帝時期(126年),吐蕃地區的原始宗教——本波教,就由吐蕃傳入了州境,並逐漸興宏起來,吐蕃文化的傳入和對嘉絨藏族古代先民的影響始自東漢,佛教則晚於8世紀吐蕃王朝赤松德贊時期才在州內發展起來、由於宗教文化為中心的吐蕃文化的長期影響,佛教(早期是本波教)逐漸成為上述部落全民的信仰,加上吐蕃大量移民和軍事佔領與統治,經過一千多年的融合、同化,與吐蕃長期的相互交往,從而形成今日統一的嘉絨藏族。

民族起源
  藏族最早起源於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區的一個農業部落。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據漢文史籍記載,藏族屬於兩漢時西羌人的一支。藏族的先民們像許多經歷石器時代的先民一樣,他們先經過羣居採集、狩獵生活階段,逐步學會了飼養和農耕。雅魯藏布江南岸雅隆地區的藏族先民後來又分成六部,即六犛牛部諸部落。公元6世紀,雅隆部落首領做了部落聯盟的領袖,號稱王(藏語音“贊普”)。此時已進入奴隸制社會。

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谷,為“六犛牛”部的首領,在松贊干布以前已傳20餘世。當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從最初幾代首領的母子連名中,還可以看到曾經歷母系氏族階段的痕跡 。

公元6世紀,山南號稱“悉補野”部的首領與鄰部結成聯盟並尊為盟主。當時,西藏境內另外還有“羊同”、“澎波”、“蘇毗”、“工布”等10餘族部,均已進入奴隸制社會。雅隆部落首領成為部落聯盟領袖,號稱“贊普”(王),建成自稱為“博”的奴隸制王朝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