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族的風俗習慣你具體都知道哪些?

來源:人人運程網 1.41W

東鄉族的風俗習慣你具體都知道哪些?

東鄉族在長期的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產、生活習俗,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

東鄉族的服飾衣着大方整潔。古時的婦女愛穿一種有領圈、大襟和寬袖的繡花衣服,袖子寬大,袖口上鑲一道花邊。下穿套褲,褲管鑲兩道繡花邊,褲管的後面開小叉,用飄帶束住腳管。逢喜慶大事,穿繡花裙子,他們把這種繡花裙子叫“過美”。足登後跟高寸許的繡花鞋,當時不戴蓋頭,只戴包頭巾,髮髻上插飾物,胸前一般都佩帶銀飾。當時婦女的上衣還流行用各色布縫成數段的假袖,並在假袖各段繡有花邊。後來,婦女的服飾逐漸變化。女的一般都戴蓋頭,分綠、黑、白3種顏色。少女和新媳婦戴綠綢和綠緞子蓋頭,結婚一兩年後的婦女和中年婦女戴黑蓋頭,老年婦女戴白蓋頭。衣着都是藏青色或黑藍色布衣,青年婦女穿紅的或綠的,上衣寬大,齊膝蓋,大襟在後邊,並外加一件齊膝的坎肩,長褲一直拖到腳面。

過去,男子多穿寬大的長袍,束寬腰帶,腰帶上掛有小刀、荷包、鼻煙壺和眼鏡盒之類的物件。頭戴黑、白二色的平頂軟帽。中年人和老年人喜穿長袍和“仲白”。“仲白”類似維吾爾族的對襟長服,一般用黑布和灰布縫製,穿用時,要整齊淨潔,鈕釦系端正。

東鄉族主要以小麥、豆子、青稞等麪食和洋芋為主食,以牛、羊、雞、鴨、魚等為副食,但肉食需經阿訇或品行端正的長輩,放血後才能吃。忌吃豬、狗、馬、驢、騾和兇猛禽獸的肉。不能反手倒水,吃餅子、饅頭都要掰開或掰碎後吃,不能吃整的。

東鄉族特別喜歡飲茶,一般每餐必有茶,最喜用雲南春尖茶和陝青茶,來客人則待以“三香茶”。在蓋碗內放有茶葉、冰糖、桂圓或燒熟的紅棗、葡萄乾等物,叫“三泡台”。忌抽煙、喝酒。

東鄉族尊老愛幼,熱情好客。客人到家,立即請到炕上,用最好的茶、飯招待。主人陪客,但不和客人一起飲茶用餐,而是在一旁端飯倒茶,自己不坐也不吃,以示尊敬。炸油果、手抓羊肉、燉雞都是待客的食品。東鄉人吃雞,是把雞的各部分分為13塊,雞尾最貴重,最年長或最尊貴的主客吃雞尾。

在改革開放以前,東鄉族一般是一家一院,房屋坐北向南,四合院是理想的住家,以北房為上房。房屋有土房、瓦房、樓房、窯洞等。現在住房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大多數人家蓋有磚木結構的瓦房,有些家庭蓋起了磚混結構的二層樓房。東鄉族人在建新房或拆舊房時,一般請阿訇唸經驅邪,在新房建成後,全村每户人家都來祝賀討喜,主人則要宰雞宰羊款待客人。

東鄉族把家叫“格兒”(房子的意思),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新中國成立前個別富户也有一夫兩妻的。祖父母都住“富格個”(即上房),父母親住“喬也個”(即廂房),兒女住單間的尕房。兒子結婚十多年以後,便另打莊窠(院)與父母分居。分居時,父母要給兒子劃分財產土地。幼子可一直留在父母身邊,繼承權比其他兒子多一點,併為父母養老送終。父母亡故時的殯葬費,由兒子們共同負擔。父母或者祖父母居住的老底窠(院)或者是上房,歸幼子所有。在財產分配方面,長孫的地位幾乎與兒子們一樣,亦可分得一份財產。在幾代同堂家庭成員中,翁媳之間、兄與弟媳之間均有迴避的習慣,經常不見面,也不交談,以表示尊重。

東鄉人對喪葬很重視。對所有亡者,不分年齡性別,一樣對待,一般不過夜,實行土葬。喪葬儀式比較節儉,亡人埋葬不用棺材,不穿衣服,無論貧富都不陪葬東西,只需3.6丈白布包裹,裹屍布叫“凱凡”。墓坑呈長方形,墓坑下另挖一偏洞,將亡人緩緩地安放在偏洞內,面容朝西,然而用土塊將偏洞堵起來,再填滿土。這時,阿訇開始誦《古蘭經》有關章節,送葬的人們跪坐旁聽,唸完後,大家一齊接“都哇”,表示替亡人祈禱,至此,儀式結束。

開齋節是東鄉族最隆重、最重視的節日。開齋節的一天,男人們去清真寺聚禮,清晨上墓地念經祈禱,鄰里親友間相互上門,做“色倆目”問安。婦女則在家裏炸油果、饊子等油炸食品,部分送給親友,部分留在家中食用。

古爾邦節,東鄉族稱之為“阿也”,一般在開齋節後70天舉行。這一天,凡是經濟能力較好的人家宰牲慶祝,所宰的牛羊肉,請阿訇和眾鄉親在家裏唸經共餐,不允許獨家享用。

阿守拉節是東鄉族羣眾很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阿守拉”是阿拉伯語“10”的意思,造化了人類的始祖阿丹和唉哇,阿丹和唉哇分散了若干年後,在這一天重新相會。在東鄉,阿守拉節是婦女和兒童們聚會的節日,每年由各家輪流操辦,請阿訇唸經祈禱。阿守拉節還有糧食節的寓意,寓有對當年的糧食豐收、五穀豐登以及提倡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等寓意。

東鄉族的民間文化和藝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獨具特色。其中,尤以東鄉族民歌“花兒”最有特點。“花兒”是東鄉族羣眾喜聞樂見的一朵藝術奇葩,幾乎人人會唱,人人會編。東鄉語中把“花兒”稱為“端”,“端拉鬥”就是“漫花兒”。近一二百年來,“端”在東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花兒”裏唱道:“花兒本是心上的話,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來把頭割下,不死了還是這個唱法。”過去,“花兒”以苦歌和情歌為多,唱出了對舊社會悲慘生活的控訴,表達了青年男女對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以及追求忠貞愛情的願望。

東鄉族還有不少流傳在民間的敍事詩和故事。用東鄉語演唱吟誦的民間敍事長詩,都是説唱體,形式比較自由,中途換韻較多,旋律結構不甚定型,隨着唱詞的長短和變化自由伸縮,兩段曲譜交替,不斷地反覆,有較強的吟誦性,至今尚在流傳的有《米拉尕黑》、《戰黑那姆》、《詩司尼比》、《和哲阿姑》、《葡萄蛾兒》等。東鄉族民間的傳説和故事,按其內容可分為人物傳説、地名傳説、風物傳説等,據調查,已基本定型的傳説和故事多達1600多種。

此外,東鄉族民間的板櫃畫和牆壁布兜畫也很有特色。板櫃畫主要以黑白色為主,工筆勾勒,內容以描繪自然景色為主,樸拙典雅。牆壁布兜畫多以蠟筆繪彩,內容也大多為花卉樹木。新中國成立後,東鄉族的美術工作者從本民族文化藝術傳統中不斷吸取營養,創作出了一幅幅反映東鄉族人民生活面貌的美術作品,其中,《婚禮》以中國畫兼帶工帶寫的細膩手法,展示了東鄉族婚禮的風俗人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