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結婚儀式 土家族結婚有哪些儀式?

來源:人人運程網 1.28W

中國地域非常的大,這個地域生活着五十六個民族,大多數民族生活習慣或者是習俗上是會有一些差異的,會有一些自己的民族特色。那麼土家族的結婚儀式,你具體都知道多少呢?一起來看看吧!

土家族結婚儀式 土家族結婚有哪些儀式?

土家族婚禮儀式習俗
  一、求肯(即求親)
  男女雙方有意之後,男方會選着一位能説會道的媒人(通常為女性),帶上一些男方準備的糖酒、臘肉等,去女方家求親。此時,媒人會極力撮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完成男方的託付。若女方家長收下了禮物就表示默許了這樁姻緣,隨後就是“通族”即女方家長向父老鄉親宣佈自己女兒的婚訊。“通族”分為兩種,一種是口頭上的即女方父母挨家挨户告訴他人女兒的婚訊,另一種是女方辦一場酒席(酒席所需的物品一律由男方提供),請父老鄉親吃一頓飯,在酒席上宣佈女兒的婚訊,這頓飯是不能收父老鄉親的禮金的。

二、定親
  求肯成功以後就是定親,俗稱“寫八字”、“吃耳朵酒”。酒席依舊是由男方提供物品,女方舉辦,宴請鄉鄰。“寫八字”就意味着正式的定親,男方當然也要來參加“寫八字”,主要是來認親,認識女方的一些親戚朋友。在酒席開始之前,男女雙方要相互交換生辰八字,同時要請風水先生把結婚的日記定下來,俗稱“報日子”。酒席結束後,男方要把事先準備好的糖、酒、粑粑等給前來參加宴席的父老鄉親,粑粑一般是四個或者六個,不能是單的,也不能是八個,因為人們覺得“八”有“倒八輩子黴”的意思,不吉利。需要注意的是,男方既要給女方的鄉鄰(多為父親一方的人)準備粑粑,也要為女方母親孃家一方準備粑粑,所以雙方一定要事先商量好具體的人數,確定禮物的數量,可多不可少,因為在送出父親方的禮物之後,要確保母親孃家方的禮物依舊是足夠的。

三、結婚
  “八字”寫過之後,女子離家的日子也就開始倒計時了。這時,男女雙方都會為婚禮忙碌,女方要置辦嫁粧,男方置辦結婚所需物品。在結婚前一個月(也有七到十天前開始的),女子就會停止下地做活,開始進入“哭嫁”環節。哭嫁是整個土家婚嫁習俗中最為獨特、最為動人心絃的環節,土家族女子從十二三歲起就開始學習哭嫁,並且哭的好不好也成為衡量一個女子是否賢惠的標準,如果哭不好或者不會哭,就會被人看作沒教養,甚至受到歧視。總的來看,哭唱的內容主要有“哭爹孃”、“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頭”、“哭祖宗”、“哭上轎”等。“歌詞”既有一代代流傳下來的、傳統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們即興創作的。哭嫁歌是新娘為了表達離別之情,由新娘哭訴、親人們勸慰開導的一種以哭伴歌的形式,它抒情性強、曲調低沉、哀婉動人,被音樂家譽為“中國式的詠歎調”。

在婚期到來的前一天要進行“圓禮”,所謂“圓禮”是指男方需為新娘買一套衣服、鞋子等,同時也要為女方提供酒席所需的豬肉,這些都要男方請人送到女方家,同時女方也要為男方買一套結婚用的衣服和鞋子,讓來人帶回去給男方,不能讓人空手回男方,不然很是失禮。

“園禮”後就是大婚之日,這一天的宴席稱為“接客酒”,意為廣接各方親朋好友,這時客人需要給一定的禮金以示祝賀之意。第二天便是“戴花酒”,女方舉行“戴花酒”,要擺出所有嫁粧,親友送禮祝賀,同時給新娘“開臉”,用紅線將臉上汗毛扯掉,把眉毛修成彎月形,解辮挽髻於腦後,插上銀飾,頭圍新絲帕,標誌着新娘已不再是懵懂少女而已為人婦。“戴花”一般在堂屋由禮儀師舉行,此時新娘的長輩需要給新娘一個紅包,俗稱“嫁粧錢”,可多可少,視親疏而定,視條件而定。新娘戴完花以後就會回到閨房,按照風水先生事先看好的方位坐在牀上等待男方的迎娶。

四、送親
  當男方的迎親隊伍進入新娘的村寨時,在正式進入新娘家之前會有一個“攔門酒”。所謂“攔門酒”是要在新娘家堂屋門口放一張八仙桌,擺上包穀燒酒,並請來寨中德高望重的族老和歌師來組織儀式。迎親隊伍來到堂屋前時,首先由女方主管把門的族老唱講賀詞,然後迎親隊伍中最年長且聲望高的長者唱答謝詞。若男方的唱答能讓女方滿意,則在門前飲酒,開門接客,否則就會被關在“門”外(一般不會故意刁難男方,若男方回答不上來,女方會給一些提示)。

迎親隊伍進了門會受到主人熱情的款待,女方也要為送親做最後的準備了。當出閣吉時到了,會有“拖親”,即比新娘年長的女性“阻止”新娘出閣,表達對新娘的不捨。“拖親”後,新娘必須從堂屋出門,當新娘跨過門檻的一瞬間,禮儀師會講一把筷子(通常為十二雙)扔向新娘的頭頂,口中唸到:“一把筷子十二雙,今朝送你到外鄉。貴也從今天起,賤也從今天完”。當筷子要落到新娘頭上時,送親隊伍中會有人給新娘撐開一把傘,避免筷子砸到新娘。而送親的人選早在“接客酒”那天就由主任和禮儀師商量確定下來了,送親隊伍中的“送親婆”是最為重要的角色之一,一般由新娘的嫂子、嬸嬸、姑姑等充當。無論是男方的迎親隊伍,還是女方的送親隊伍在確定迎親或者送親時都要遵循一條規則,即俗語所説的“姑不娶,姨不送”,意思是姑父不能為男方迎親,姨媽、姨夫不能為女方送親,因為“姑”和“孤”諧音,“姨”和“一”諧音,兩者皆有“鰥寡孤獨”之意,不吉利。在新娘出門之前,新郎要見岳父岳母並向他們保證自己會好好對待他們的女兒,凡事會讓着她,叫岳父岳母放心。偶爾也會有“哭女婿”,即岳母放心女兒不下,要求男方好好對待自己的閨女。但是,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出現的,因為女兒出嫁是喜事,應該要讓女兒開開心心出門,不宜破壞喜慶的氛圍。

新娘出門後要在村頭洗一下臉,意為不能帶走孃家的一粒灰,而這個洗臉水新娘不能自己倒掉,會有人幫新娘倒的。新娘在離開村子的時候,不能回頭,要一直走到男方家。

在到達男方家之前會有個叫“回喜神”的儀式,俗稱“攔送親婆”,即男方會在進入男方家的必經之路上放一個小的八仙桌,有人手拿一隻大公雞,攔住“送親婆”的路(“送親婆”多為兩人),口中唸唸有詞,然後一刀殺了公雞,一腳踢翻八仙桌,送親隊伍方可繼續前行。之所以要這樣,是因為人們相信新娘從屋裏出來時會帶着女方祖先的鬼,這個儀式就是為了驅趕掉新娘身上的鬼。

“回喜神”之後就是拜堂成親了。新娘與新郎在堂屋中央相對而立,由禮儀師主持婚禮,大致可分為拜天地、拜祖宗、夫妻對拜三部分。

拜完堂之後新娘和新郎就會進行“搶牀”,所謂“搶牀”就是看誰先坐到牀上,因為有誰先坐到牀上以後就是誰當家的説法。這時,男方多會有人來阻止新娘先坐上牀,所以“搶牀”多一男方的勝利而結束。當新娘坐在牀上時,新郎的侄女或者其他小女孩會給新娘端來一盆洗臉水,新娘在洗過臉之後需要給小女孩一個紅包。在隨後正式的宴席上,送親隊伍中的“送親婆”要和男方選出的兩名婦女(不一定是兩名,數量要和“送親婆”數量一致)“講禮性”,雙方會以歌唱的形式表達對新婚男女的祝福,其內容涉及極廣,有時也會成為雙方之間的比賽,很是有趣。席間,新娘和新郎會給參加宴席的來賓奉上“雞蛋茶”,而客人則需要給一定的禮金。這時,客人們會盡力地捉弄新人,整個宴席便在愉快聲中結束。

土家族婚禮

五、回門
  經歷了送親以後,整個宴席就已經告一段落了,客人們基本上都散了,但是整個婚嫁的程序並沒有結束。根據傳統,新娘要在來新郎家的前三天連續起三個早牀,不然的話就會被認為懶散。有的婆婆比較強勢的話,就會在前天晚上把火用水澆濕,新娘在第二天早上要想辦法把火燒燃起來且不能去別人家取火種。

成親之後,新娘新郎要回新娘家一趟,俗稱“回門”,分為兩種,一種稱為“回三朝”即在婚後的第二天會孃家,這樣的話,新娘新郎必須當天去當天回,不能再孃家過夜,所以一般兩家距離較近的才會選擇“回三朝”;另一種則稱為“回五朝”即在婚後的第四天回孃家,這時,新娘新郎可以再孃家玩一天後再回去,所以適合兩家距離較遠的。在“回門”的時候有點需要謹記的是,新娘結婚時穿的鞋子是不能穿回孃家的,而新郎則沒有這方面的要求。

土家族婚禮儀式步驟
  土家族獨特的婚禮風俗一般包括哭嫁、過禮、開臉、戴花酒、背新娘、坐牀、鬧房、回門等,最典型的環節無疑是哭嫁、坐牀和回門了。

1、哭嫁:土家族以前把是否會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誌。因此,姑娘們都很重視哭嫁。當她們還只有十一種、二歲的時候,就收斂笑容,學習哭嫁。地域不同,哭嫁內容也各有特色,一般有“女哭娘”,“娘哭女”,“姐哭妹”、“妹哭姐”,“罵媒人”等幾個部分。哭嫁時間,視家庭經濟狀況而定,一般是七至二十天,也有長達一個月的,“開哭”時,是在輕歌微吟中吐露悲傷。後來,離婚期愈近,其詞愈惻,其聲愈悲,哭得口乾舌燥,嗓子嘶啞,兩眼紅腫,如瘋如痴。

2、坐牀:新人完成儀式後,立即搶先奔入洞房,爭坐到牀上,叫做“坐牀”。據説誰先坐到牀上意味着將來誰當家。“坐牀”的規矩是男左女右,以正中為界。有心計的姑娘往往會坐在界線上,新郎則盡力把新娘擠到界線外去,雙方各不相讓,挨挨擠擠,若假若真。倘若新郎猛然揭開新娘的蓋頭,坐牀便隨之告終。

3、回門:婚後三天,新娘偕同夫婿回孃家省親。“回門”是新娘回省父母,新郎拜見岳父母的禮節。因此新郎要向岳父母家送上豐盛的禮物,其中二十幾斤重的一隻豬腳是必不可少的。“回門”時新娘走前面,返家時新郎走前面,並不能回頭張望。

重慶土家族婚禮儀式
  一、婚前禮俗:
  1、提親
  重慶土家族姑娘和小夥通過木葉情歌相互有了好感後,男方就要請口才好又比較可靠的熟人到姑娘家裏提親。女方家長很重視這一儀式,因為這叫“明媒正娶”,表示對女方的尊敬。媒人初次去提親時,不管天晴落雨,都要帶上一把傘。如果媒人在離開時女方家沒有把傘退還給媒人,就表示女方家對這門親事表示初步同意,反之,就是不同意,婚事就此告一段落。土家族姑娘還未出嫁,是禁忌外人跟她隨便開玩笑的,甚至和姑娘坐在一條板凳上也得不到允許。表明土家族對姑娘的貞操、貞德看得比什麼都重。

2、認親
  通過媒人的牽線搭橋,男女雙方及家人都同意了婚事後,要舉行“認親”儀式。男方要買貴重禮品,但最重要的一樣禮物——“豬腿”絕不能少。男方要請上家族裏的長輩一起去女方家,介時還要放鞭炮表熱鬧,同時也是向周圍的人們宣佈成親的訊息。女方也會熱情款待,雙方在一起吃喝,互訴家事。認親表示男女雙方的婚事正式確定下來。

3、拜年
  即使女方同意了婚事,但一般都不會答應當年接婚。因為他們還希望男方過新年時

去拜年。希望男方拜年並不是女方貪財,而是藉此考驗男方出手是否大方,對自己的女兒是否真心。拜年一般選擇在大年七年級,所謂的“男一女二”。拜年很講究,男方要提前詢問女方是拜“葷年”還是“素年”。還要提前瞭解女方家裏的親屬情況,以便按數量準備禮物。拜“葷年”主要禮物是把豬肉切成大小相同的長條子(約1-1.5斤重),在肉條中間圍上一小圈紅紙,俗稱“條方”。然後加上傳統的餈粑、煙酒等;拜“素年”是把一斤左右重的麪條用紅紙整整齊齊地捆起來,也要附加其他禮物。女方家的哪些親屬需要送禮,送多貴重的禮,這是有講究的,不能亂送。拜“葷年”還是“素年”完全在於女方家的選擇。

4、備粧
  婚期定下之後,女方就要忙着準備嫁粧。嫁粧一般都是傳統的固定式樣,如:大、

小櫃子,衣櫃、涼板牀、碗櫃等。有兩樣東西一定不能少,那就是火盆和洗臉架。可能是因為這兩樣東西是姑娘嫁過去後最重要的時常生活用品的緣故,在出嫁那天,女方還要在這兩樣東西上面放上“封封”,表示對人家搬夫的犒勞。這時期男方也要作相關的準備,如佈置花轎、準備新房、剪貼“囍”字等。(圖略)

二、婚禮禮俗:
  1、開臉
  姑娘出嫁前夕要請姑姑或嫂子用灰包線絞盡臉上的汗毛,把眉毛絞彎,這種習俗稱為“開臉”。同時要將原來梳的長辮綰成髻子緊貼於後腦,髻如泡粑,俗名“粑粑兒”,別上銀質或玉質髮髻,插上頭花,戴上耳環,手上戴上戒指、鐲子,打扮成新娘。

2、哭嫁
  重慶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1-3天的晚上要哭嫁,有的為了渲染氣氛,甚至提前半個月就開始哭嫁。主要是哭別直系血親和旁系血親中的長輩。親族中的婦女要前往陪哭,當新娘哭到某一長輩時,長者還要向新娘贈送財物表示安慰和祝福。新娘除哭人以外,還要哭事,如哭辭祖宗、哭梳子、哭上轎等,其哭詞多為七字句,押韻,大多是現成的,也有觸景生情,信口哭訴的,其哭調多訴對親人的惜別之情或對婚後生活的憂慮。對於哭嫁的內涵,有許多學者都進行過研究,在本文後面我也作了粗淺的闡述。哭嫁過程中要舉辦一次花圓酒。

3、花圓酒
  女方婚前一日舉辦酒席宴請親友,稱為“花圓酒”。在花圓酒這天,女方要把嫁粧(包括親戚朋友送的)都擺在顯眼的地方,供來客參觀欣賞,男方來的“夫子”(男方請來抬嫁粧的人)會把嫁粧都一一搬走。花圓酒這天女方一般都只在自己的閨房裏,等待來客的祝福。

4、迎親
  根據離女家路程的遠近,在婚前一二日或當天,男方要請樂隊和力夫備花轎、繩杆以及鑼鼓、嗩吶等隨媒人在押禮官率領下,去女家迎接新娘。新娘上轎前,由父母或母親給搭上蓋頭布,同時還教導新娘要成家立業,孝敬公婆,夫妻恩愛等,謂之“施巾結離”,申父母之戒,又名“堂前申戒”,後才入轎,在女方送親客的陪送下,一路吹吹打打,迎回男家。在迎親過程中,男方手中始終要拿着一把雨傘。這表示夫妻二人從此即將風雨同舟,未來的日子將在一起共患難。也是寄希望於得到像傘的庇護,保佑夫妻生活幸福、平安!迎親隊伍到了男方家,立刻舉行婚禮的一個重要儀式,也是婚禮的高潮部分——拜堂。

5、拜堂(燒袱子)
  “拜堂”和“燒袱子”同時進行。花轎進門,暫停於中堂之外,又經一番禮儀,才在鼓鑼及鞭炮聲中升轎入堂,由女儐(圓親孃)將新娘扶出轎門,跨過轎前的七仙河,再按男左女右排列。在男女儐(圓親公、婆)攙扶下拜天地祖宗和新郎的父母,再行交拜禮後送入洞房。“拜堂”是婚禮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婚禮的高潮。“拜堂”完畢,即意味着夫妻關係正式確立。拜堂就是拜男方家裏逝去的長輩先祖們,男方希望通過拜堂告知先祖家裏添了一位重要的成員,女方希望通過拜堂告知男方的先祖,希望他們接納自己。同時,拜堂也是一種緬懷心理,是對先祖們的惦記,也希望得到先祖的保佑。拜堂看似喜劇,但它包含中華民族留下的一種尊長的傳統美德,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燒袱子,又叫“燒袱包”,是重慶土家族婚俗中一項特別重要的事情,它是在“改土歸流”後逐漸形成的一種風俗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用火紙按規定的式樣包裝後,用毛筆按格式寫好後在拜堂時火化。袱子一燒,頓時鞭炮齊響,嗩吶齊鳴。這時候,婚禮進行到高潮。可以説,燒袱子是男女雙方正式成婚的標誌,先前所進行的一切只是在為這一刻的到來作鋪墊。燒袱子後夫妻兩人即將步入洞房,往後成家立業,開始他們新的生活。“燒袱子”是新婚夫婦和親屬對逝去長輩們的祭拜,希望得到他們的認同。同時也希望他們的婚後生活得到逝去的先祖們庇佑。

6、入洞房
  拜堂完畢,新郎、新娘在圓親孃的護送下步入洞房。新郎幫新娘卸下紅蓋頭,悄悄

私語幾句後就得趕快出門招呼親朋好友。而賓客中之婦女、小孩則擁進新房看新娘,新娘要親自開箱揭櫃,將箱櫃中的核桃、板栗、葵花子等分賞給他們,以示招待,一時人流湧進湧出,盡情歡笑,十分熱鬧。新娘在洞房裏分發的食物都是多籽食物,暗示“多子”。鬧房實質上是親朋好友對新郎新娘的一種另類祝福,希望他們一生都如今夜般歡歡喜喜,無憂無慮。而新婚當夜,在男方家留宿的親朋好友還要在洞房內擺酒設宴,想方設法,總想博得新娘一笑。直至半夜,大家都知趣地退去後,新郎、新娘才開始他們獨自相處的時間。

7、出拜
  次日晨,新郎新娘身着盛裝,披紅掛綵,在男女儐相陪同來至中堂,按男左女右,面向神龕,由禮官按事先擬好之親族長輩名單,一一高呼某某受拜,新郎新娘即應聲下拜。此時負責招待的人員要向受拜者送新娘做的布鞋,名曰“傳鞋”,或稱“送茶鞋”,受拜者要贈送錢物,稱為“丟拜錢”。

8、圓席
  第三日早上要辦一餐豐富的筵席招待送親客和留宿的至親,然後客人分別辭去,送親客在男方鼓鑼鞭炮的歡送中辭行。客去後,新郎新娘一家老少也要吃一頓團圓飯,由新郎介紹一家老少,新娘要給老一輩一一敬酒奉茶。席散,新娘即下廚房幫助炒菜做飯。“圓席”是重慶土家先民們延續下來的最值得稱道的婚俗之一,因為圓席表示一家人開始團聚在一起,意味着未來家庭生活的開始。在圓席的過程中,長輩還可以對新郎新娘的婚後生活作一些交代,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對夫妻二人未來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幫助。“圓席”表面上是吃一餐飯,實際上卻有着深刻的內涵。所以,歷來重慶土家族人都把圓席這道禮俗看得非常重要。

三、婚後禮俗
  1、回門
  婚後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孃家看望父母,稱為“回門”。這天,不管路途多麼遙遠,都必須離開孃家,不準在孃家留宿。這其中也有着深刻的寓意,他們認為,如果在回門這天如果新郎新娘在孃家留宿了的話,婚後就不能自力更生,要挖取孃家的財產,孃家要被拖後腿。其實孃家哪又捨得女兒走呢,不準留宿的習俗是孃家對女兒女婿獨立生活的鼓勵。儘管他們心裏很痛,但為了女兒的將來,做父母的也只能作出犧牲了。

2、謝媒
  孃家“回門”後,男方要設宴謝媒。除宴請外,還要向媒人送衣料、酒、肉等物品。一般都是特為謝媒留下豬頭(重6公斤)。這也表明重慶土家族人有着“知恩圖報”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氣節!

除了以上婚俗外,清民國時期,重慶土家族地區還有“兄弟坐牀”、“招郎上門”、“以親換親”、“扁擔親”、“童養媳”等封建婚俗,建國後通過貫徹《婚姻法》,徹底剷除了這些不科學的婚嫁習俗。

小結:土家族的婚禮儀式還是比較多的,在定親開始之後就會有很多的程序要進行。所以這些程序看起來非常複雜且繁瑣,但是很多都是掌握在土家族人超控制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