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風俗禁忌 你具體都瞭解哪些?

來源:人人運程網 2.81W

土家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是從事農業為主,藝術的針織是土家族婦女非常擅長的傳統手工藝品。那麼關於土家族的風俗禁忌,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土家族有哪些禁忌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玩往下看看吧!

土家族風俗禁忌 你具體都瞭解哪些?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擺手舞、酉陽民歌、酉陽古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酉陽縣2010年10萬人同跳擺手舞創造吉尼斯世界紀錄,被文化部命名為2011∽201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0年10月18日,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被命名為“中國土家山歌之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木葉、“咚咚喹”、“打傢伙”等。《龍船調》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被稱為《龍船調》的故鄉。

土家族的風俗習慣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有:吃新節,舍巴日,趕年,牛王節,花朝節,洗神節等。

土家族
  禮儀主要有:見面要互相問候,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到土家人家裏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餈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乾淨,往裏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有的地方給客人吃餈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餈粑給客人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淨,蘸上糖再給客人。

飲食習慣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包穀飯是以包穀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

包穀飯
  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醃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酸辣椒炒肉視為美味,辣椒不僅是一種菜餚,也是每餐不離的調味品。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説“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節慶食俗
  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户户都要殺年豬,染成紅、綠色,晾乾而成,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重陽節打粑粑,女兒“坐月”送粑粑,修房上樑拋粑粑。節日裏饋贈親友,一般也都是互送粑粑。除糯米粑粑外,還有高梁粑粑、小米粑粑、包穀粑粑等。臘肉是土家族的上等大菜。冬至一過,將大塊的豬肉用

石耳燉雞鴨
  鹽、花椒、五香粉醃製好,吊掛在火炕上,下燒柏樹枝田,煙燻而成。一般説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湖南湘西的土家族待客喜用蓋碗肉,即以一片特大的肥膘肉蓋住碗口,下面裝有精肉和排骨。為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真誠,待客的肉要切成大片,酒要用大碗來裝。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於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為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迴避八和十。土家族置辦酒席分水席(只有一碗水煮肉,其餘均為素菜,多系正期前或過後辦的席桌)、參席(有海味)、酥扣席(有一碗米麪或油炸面而成的酥肉)和五品四襯(4個盤子、5個碗,均為葷菜)。入席時座位分輩分老少,上菜先後有序。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製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

祭祀食俗
  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曆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穀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隻大公雞。

典型食品
  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餈粑)臘肉、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還有:合菜,土家族逢年過節最常吃的菜,時常同包穀燒酒一起上桌;團饊,土家族風味小吃,用糯米飯加工後炸制而成,常用來泡水當茶為客人洗塵;綠豆粉(米粉),用大米綠豆等原料製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燈盞窩”,是以大米、黃豆為主要原料炸制而成。

婚姻禮儀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風俗。為了準備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學習哭嫁。觀摩、學習如何哭,很小時就陪哭。在哭嫁時,口中唸唸有詞,叫做“送嫁飯”。哭嫁時,同村親友的女孩都來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傷心,越動聽,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會哭嫁,就會受到歧視和譏笑。男方必須送粑粑到女方家,參加哭嫁的人多、範圍廣,而且有專門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時間短則五、六天,長則一二個月。要與家人、親戚、朋友之間哭。哭的內容有“哭爹孃”、“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滿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後哭嫁已逐漸淡化,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還有遺風遺俗。

牛毛大王節土家人以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為中毛王節。這天一定要殺豬,做大坨肉祭祖,擺筵席招待親友及出嫁姑娘,當地流行講"牛毛大王的故事",傳説古時農民刀耕火種,所獲無幾,餓屍遍地,牛王據實稟告玉皇大帝,據傳牛王下凡時間是四月七或十七,有的則過四月八或十八,作為牛毛大王的生日。每到這天,牛不耕田,用最好的飼料餵養。

趕年節是土家族傳統節日,以“趕年”最為隆重。土家人過大年時間比漢族提前一天,小月為臘月二十八,大月為二十九。為什麼要提前,有幾種傳説: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間,其先民隨胡宗憲徵倭。於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將士,除夕倭寇不備,遂大捷,後人沿之,遂成家風。關於抗倭立功符合歷史事實,《明史》有載。

飲料。
  土家人火塘內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用鼎罐做飯,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勞質樸,從開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習慣。他們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風尚。全寨人奔來,白日幫忙張羅,夜晚跳喪守靈,直到抬喪掘墓,送葬壘墳,全當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時,上樑立柱,合寨出動,無人收取分文。農忙時節,割麥栽秧,打穀揚場,對勞弱户,大家主動相幫,主人家只供飲食。薅包穀時,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濟,不要報酬,千百年來相沿成習。

土家擺手堂
  位於來鳳縣百福司鎮河東鄉土家山寨的舍米湖擺手堂,始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堂。擺手堂是土家族祭祀祖先和慶祝豐收的集會場所。

來鳳縣現存擺手堂3處,最大最完整的是舍米湖擺手堂。此堂佔地500餘平方米,呈長方形,大門形似牌坊狀。在大門與神堂之間,有一條石鋪甬道,道旁有高大古柏。神堂的牆壁是石塊砌成,屋面覆蓋人字披黑色布瓦,無雕樑畫棟和斗拱飛檐,顯得古樸厚重。神堂中,供奉土家先祖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漢塑像。現存古碑系清道光二十七年和同治二年維修擺手堂時所立。這裏有上千年的古寨,幾百年的古堂,為渝東、湘西、鄂西土家族擺手舞的發祥地,因而被譽為“擺手之鄉”、“神州第—擺手堂”。

民族風情
  土家族地區,山崗纏繞,物產豐富。有着雄奇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着中外遊人。土家族自稱“畢茲卡”,一般認為是“土生土長的人”之意。2000多年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

公眾性的活動則是一年一度的龍船競渡。五月節實際就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亦稱“龍舟節”、“端陽節”。端午之“端”字為“月之初”;五月、五日自唐以來稱“午月”、“午日”,故五月五日被稱為“端午”;既然是兩個“午”,故又被稱作“重午”;再者,由於古人把午時稱作“陽辰”,所以又稱“端陽”。

土家人火塘內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用鼎罐做飯,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勞質樸,從開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習慣。他們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風尚。親朋鄰里,遇結婚、喪葬、建房、天災人禍,互相關照,互相幫助。遇上結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開伙,一齊去賀喜,幫着迎親、過禮、佈置新房、做飯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聽見報喪,全寨人奔來,白日幫忙張羅,夜晚跳喪守靈,直到抬喪掘墓,送葬壘墳,全當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時,上樑立柱,合寨出動,無人收取分文。農忙時節,割麥栽秧,打穀揚場,對勞弱户,大家主動相幫,主人家只供飲食。薅包穀時,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濟,不要報酬,千百年來相沿成習。

小結:土家族人非常的熱情好客,平時家裏面來了客人,他們都會做很多好吃的來歡迎客人。土家族人會自己製作鹹菜,會有自己製作的飲料,在忙農的時候會割麥栽秧,對於勞動力比較弱會幫助幫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