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也許並不美好,賞月的典故有哪些

來源:人人運程網 1.09W

在我國,一年一度的中秋節跟過年一樣,是家人團聚的重要日子,也是最好的賞月時間,而在歷史上,關於賞月的話題,典故也是多的數不清,從最早的嫦娥奔月傳説到現在為止,這些典故真的是多到數不清的程度了。

這個故事也許並不美好,賞月的典故有哪些

  隋唐以後,人們對月亮天體有了較理性的認識,月亮的神聖色彩明顯消褪。這時皇家也逐漸失去了對月神祭祀的獨佔權威。月亮對一般平民來説,不再是那樣高不可及。唐人精神浪漫、親近自然,唐朝雖沒有中秋節日,但中秋賞月、玩月已成為文人的時尚。人們將清秋明月視為可賞可玩的自然奇觀,吟詠中秋明月的華章麗句尋常可見。而在賞月風俗的流行中,中秋節便正式形成了。賞月之舉,當然不能説始於唐朝。在遠古時期,人們對月亮固然更多的是崇拜,但是在崇拜之餘,也會感受到月色之美。《詩經》中也留下了抒寫柔美月色的詩篇,《陳風-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詩句。

《古詩十九首》中亦有《明月皎夜光》。但是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才出現了文人玩月蔚為風尚的苗頭。魏晉風流名士們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他們“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虛靈化了,也情致化了。”(宗白華《美學散步》)他們在自然的美景中流連忘返,尋找精神的歸宿,而萬古如一的朗朗明月也自然成為他們的欣賞對象。南朝梁人鍾嶸的《詩品序》中説:“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説明四時的特色風景已成為詩人文士所吟詠的對象,而秋季之月成為秋季的特色。唐代詩人歐陽詹在《玩月》詩序中説:“月可玩。玩月,古也。謝賦、鮑詩、眺之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他説月亮可以賞玩,並説南北朝時期的謝靈運、鮑照、謝眺等詩人都已開始喜歡玩月,留下了許多玩月詩。《昭明文選》卷30所收南朝劉宋鮑照《玩月城西門廨中》即為中秋賞月之作。

唐朝,社會安定,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思想空前地開放自由,唐人也繼承了魏晉風度的瀟灑。這種盛唐氣象導致賞月活動更加風行,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唐詩中賞月的詩歌很多,記載農曆八月十五或其前後賞月的詩歌驟然出現很多。檢索全唐詩,唐朝的八月十五賞月詩共111首,出自65個詩人之手。從一些詩句的描述,可以斷定八月十五賞月從初唐開始已是在文人士大夫階層廣泛流行的習俗。王建(約767-約830)《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説:“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今夜月明人盡望”一句,點出八月十五日賞月是社會上人人所做之事,已然成為一種深入人心和全社會的風俗。

唐代的中秋賞月已經帶着濃厚的思鄉、盼望團圓的感情。賞月一般是親友聚集在一起,一邊宴飲,一邊賞月聊天,文人則對月賦詩。也有人獨自賞月,獨賞明月留下的記載多為思鄉思友之作。一般是個人離開親人,出差在外,面對圓月,想到家中親人也在欣賞明月,為月圓人不圓而傷感,並將這種憾恨寫在詩歌中。張九齡《望月懷遠》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祜《中秋月》:“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絕域行應久,高城下更遲。人間系情事,何處不相思。”上半寫中秋美景,下半寫自己久處邊塞,在月圓之夜不能與親人團圓的愁緒離情,字裏行間透露的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杜甫《月夜憶舍弟》説“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八月十五夜月》有“滿目飛明境,歸心折大刀”之句。

白居易詠中秋詩尤多,詩題中標出“八月十五”或“中秋”字樣的就有7首,如《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華陽洞裏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寫的是中秋月夜與友人聚會賞月之事。晚唐詩人殷文圭作有《八月十五夜》,寫中秋之夜獨身在外的鄉愁,開頭兩句為“萬里無雲境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其中“最團圓”即指月圓也暗喻人的團圓,是此時已有親人團聚賞月習俗的一處明證。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中説:“萬里無雲鏡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許多唐詩寫到一人在外鄉,表達了不能與親友團圓的遺憾之情,可以説,唐朝的中秋節習俗就是親友團聚在一起賞月,其中心內容是賞月,團圓是因賞月而起的,是依附在賞月活動上的。如果不是因為賞月活動,就不會憑空生出中秋團圓的習俗。親人的團聚習慣自然地派生於十五賞月的風俗,這為後世中秋節轉為團圓節打下了基礎。

總結:以上,就是隋唐關於賞月的典故了,在這個文峯昌盛的時代裏面,還有很多關於賞月的詩詞流傳了下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