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黑板報內容,國慶板報文字資料

來源:人人運程網 2.34W

國慶節黑板報內容

  國慶節小知識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廣場舉行了開國大典,在隆隆的禮炮聲中,聚集廣場的三十萬軍民進行了盛大的閲兵和慶祝遊行。10月1日是我國的國慶節,為什麼把這一天定為國慶節呢?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奮戰,在中國的領導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轉變。1949年9月的一屆一次會議上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節。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莊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願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願與之建立外交關係。

  隨即舉行閲兵式和羣眾遊行。總司令檢閲了海陸空軍,並宣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黨一切殘餘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台在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台同時聯播。

  世界各國國慶節由來

  世界各國確定國慶節的依據千奇百怪。據統計,全世界以國家建立的時間為國慶節的國家有35個。以佔領首都那天為國慶節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國家以國家獨立日為國慶節。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殲滅了拿破崙的6萬遠征軍,在太子港宣佈獨立,從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為國慶節。墨西哥、加納等國也是如此。還有些國家以武裝起義紀念日作為國慶節。7月14日是法國國慶日。1789年的這一天,巴黎人民攻佔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推翻了君主政權。另有一些國家以重大會議日為國慶節。美國以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的日子為國慶日。加拿大以英國議會1867年通過《大不列顛北美法案》這一天為國慶節。還有以國家元首的生日為國慶節的,如尼泊爾、泰國、瑞典、荷蘭、丹麥、比利時等國家。

  國慶節歷史由來

  10月1日是我們偉大祖國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裏應該説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佈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在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説:“馬敍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託我來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一條60年的長路,一頭連着滿目瘡痍、積貧積弱、百廢待興的中國,一頭連着在改革開放的陽光下活力迸射、向繁榮富強快步邁進的中國……

  一段60年的時光,是一段人民經歷了貧窮短缺、温飽不足,最終進入小康生活的歲月……

  經歷無數風雨,熬過多少陣痛,60年來,領導着中國人民邁向偉大的復興。

  今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紀念日。這是一個十分值得慶祝的日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事件,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事件。這個偉大事件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方向,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

  關於國慶節的板報資料

  每逢國慶日,各國都要舉行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以加強本國人民的愛國意識,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各國之間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賀。逢五逢十的國慶日,有的還要擴大慶祝規模。為慶祝國慶日,各國政府通常要舉行一次國慶招待會,由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外交部長出面主持,邀請駐在當地的各國使節和其他重要外賓參加。但也有的國家不舉行招待會,如美國、英國均不舉行招待會。

  外國國慶節摘要

  (1)慶國慶樂曲聲聲焰火騰空

  法國是以7月14日法國大革命時巴黎羣眾搗毀巴士底監獄這一天作為國慶日的。1989年,正值法國革命200週年。為此,法國舉行了十分隆重的慶祝活動。當天,在巴黎愛麗舍田園大街上舉行了盛大的閲兵式。閲兵式上,300多輛裝甲車、5000名士兵、250架飛機及直升機接受了檢閲。33位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以及1萬多位外國來賓應邀參加了慶典儀式。在現場,有80多萬觀眾觀看了儀式。當天晚上,在雄壯的《馬賽曲》樂曲聲中,20萬支焰火騰空升起,80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多個民族的演員參加了在協和廣場舉辦的大型國慶演出。

  (2)國慶節大典舉國歡騰

  每逢8月9日,新加坡都會舉行國慶大典,舉國歡騰。同時還有國慶檢閲典禮,有戰機和跳傘表演。當總統檢閲儀仗隊後,3架F-16型獵鷹戰鬥機、6架F-5S/T型戰鬥機及5架A-4SU超級天鷹戰鬥機,共14架戰機排列成五星與彎月形飛過,隊形就像是國旗上的五星彎月。步兵隊伍走過檢閲台後,組成五星彎月隊形的14架戰機,又與3架軍機——1架C-130大力士運輸機、1架福克50海事巡邏機飛越上空。接着,7架直升機,包括切奴克、超級美洲豹及UH-1H型直升機以V字隊形飛過。

  直升機飛過後,接下來就是令人屏息仰首,由5名武裝部隊突擊隊員呈獻的跳傘表演,他們在1500米的高空,從大力士運輸機上跳下,他們身上都揹負着40公斤重的裝備,政府大廈周圍摩天大樓林立,對他們來説是一個挑戰。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裏應該説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佈過了。

  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在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麼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麼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言説:“馬敍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託我來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

  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並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了。

  國慶有感

  紅旗隨風舞翩翩,

國慶節黑板報內容,國慶板報文字資料

燈光溢彩映亮天。

舉國同慶數十載,

千家萬户習開顏

慶祝國慶55週年

禮炮聲聲震天下,

五星紅旗似彩霞。

光輝歷程世矚目,

神州大地遍地花。

改革開放揚起帆,

祖國躍上千裏馬。

今日再展戰洪圖,

燦爛前景世人誇。

視如今,

風雨過後更神氣。

  國慶

  舉國上下慶國慶,

遙想當年戰鼓驚。

全國人民齊祝興,

皆齣兒女愛國心。

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

  我用殘損的手掌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

(春天,堤上繁花如錦障,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這長白山的雪峯冷到徹骨,

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

江南的水田,那麼軟……現在只有蓬蒿;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盡那邊,我蘸着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無形的手掌掠過無恨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

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

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

因為只有那裏是太陽,是春,

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因為只有那裏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螻蟻一樣死……那裏,永恆的中國!

  這是詩人1942年在日寇陰暗潮濕的土牢裏寫下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詩篇,抒發了詩人對災難祖國由衷的關切和真摯的愛,同時也表達了對領導下的解放區的嚮往。詩的前半部分寫“我”用“殘損的手掌”深情地撫摸在敵人的鐵蹄蹂躪下的祖國廣大土地:“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接着,詩人無形的手掌觸到家鄉一片湛藍的湖水,現時“微涼”的湖水與昔日“堤上繁華如錦障”的美麗春光形成強烈反差,表現出詩人對敵人踐踏故土的無比憂憤。為了使詩歌表達的主題不流於膚淺狹隘,詩人想象的世界由近拉遠,由北到南,從長百山的雪峯、黃河的泥沙到江南的水田、嶺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詩人選擇每一地域中最典型的風景加以點染,它們既是人民的苦難與不幸的象徵,又是侵略者罪惡的見證。“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陰暗”兩句既是對上半段的總結,又與開頭三、四行遙相呼應。

  詩的後半部分仍在想象的世界中展開,描繪的是與前面災難景象形成極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圖景:那雖是“遼遠的一角”,但山河完整無損,沒有陰暗和血污。而是充滿了温暖、光明和生機,“那裏是太陽,是春”。與前半部分的哀怨、憂傷的基調相比,這一部分跳動着詩人按捺不住的快樂與激動;與前半部分意象快速流動的抒情相比,後半部分則顯得安靜而舒緩,使這首詩在感情的哀怨與歡快上得到了完美的統一,抒情風格顯得變幻多姿。在那個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藝術的凝想的年代裏,這首詩像一朵美麗而永不凋落的奇葩:意象高度凝鍊而不晦澀,感受細膩而不暗淡,深刻的現實內容與現代抒情方式完美地交融起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