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莆田元宵節的習俗

來源:人人運程網 2.08W

在歲月的流逝下,每個地區的人都會漸漸形成自己的民俗風情,跟人的成長一樣,在時間的流逝下,每個人都漸漸形成自己特有性格與秉性,民族也形成特有的民族習俗。你對莆田元宵節的習俗瞭解多少?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盤點莆田元宵節的習俗

菩薩巡遊
  莆田鬧元宵主要以菩薩巡遊為主。莆田的每個行政村都建有一個社,供奉的社公被稱為“尊主明王”;而每個行政村下轄的自然村則叫做“境”,各境亦有着各自的守護神。
  “接行儺”即為鄉民們抬菩薩像行儺。行儺隊伍繞境一週,當隊伍經過時,設香案、燃燭焚香、放鞭炮、燒柴草、化“貢銀”,祈求全年平安如意。

跳儺火
  莆田元宵“跳火”是莆田本地很多地方的一種傳統習俗,但同為“跳火”卻形式不一,有的地方是跳枯草堆,有的地方是繞火跑,有的是踩木塊等,這也讓很多外地來的攝影家驚訝不已。其中極具特色的就是農曆正月十七正午涵江區梧塘鎮鬆東村現場進行赤腳“踩火”的表演,俗稱“跳儺火”。選年青力壯的男性赤腳抬着社神座轎越火而過,村民用這樣的方式慶祝新一年的到來,也表達祈福驅邪、家家户户興旺發達的願望,同時也展現了當地人勇敢、不懼苦難的精神。

僮身舞
  僮身也叫僮主,就是村民口中“菩薩上身”的少數人,是打鐵球的表演者。“僮身”以20~50歲的未婚男性為主。下江頭坐刀轎打鐵球是福建省莆田民間元宵節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在人們不再輕信“舉頭三尺有神明”的年代,“陰陽燮理,善惡有報”的價值觀也一度受到衝擊,至奸至惡大行其道,僮身的角色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對其進行了規避和勸誡。在涵江的不少地方,都有着僮身“吃花”的習俗:被選中的僮身赤裸着上半身,任憑一支支焰火噴射在他們身上,最終也都毫髮無傷。白塘與黃石兩鎮交界的鎮前、下江頭等地,曾是戚繼光福建抗倭三大戰役之一的林墩古戰場舊址,當地的元宵習俗至今還保留着當年戚家軍為鼓勵民眾習武抗倭而興起的僮身“打鐵球”節目:僮身們被請上刀轎,揮舞着一到多個消毒後的流星尖釘錘,錘面不住敲打後背數百次,儘管鮮血淋漓也面不改色。在正月十九的莆禧千户所古城,來自城隍廟的僮身徒手攀上一架足有四五層樓高的刀梯,最後坐在最頂端的那條刀刃上,往下方的圍觀羣眾拋灑銅錢,賜予祥瑞;異曲同工的還有,在個別年份的正月十七,位於三江口的鰲山雁陣宮每六年都將舉行一次規模空前的爬刀梯活動,身着不同顏色法服的僮身們一律由青壯男子扮演,他們或翻滾騰挪,或緣梯直上,在由刀刃拼成的狹窄的階梯之間變換各種身姿,直至到達梯頂,替神靈巡安遠處的海面……

跳棕轎
  跳棕轎即棕轎舞,莆田很多地方的一種民俗舞蹈。
  “跳棕轎”(棕轎舞)又稱擺棕轎,是莆田一種特有的民俗舞蹈,在莆田各村鎮廣泛開展。每對舞蹈者各抬一架
  高不到1米、寬30多釐米的竹製或木製四人小轎,排成好長的隊伍在廣場,沿街或庭院大坪上進行,表演時街、場院,燃起篝火,一隊年輕力壯的男性表演者身着各色統一服裝腰扎布帶,個個英姿煥發,抬着棕轎、踏着節奏,繞着篝火遊舞,人們一個接一個竄過火堆形成“8”字形穿梭跳躍。周而復始,直到火熄而止,以祈盼新的一年更加紅紅火火。

皂隸舞
  “皂隸舞”是莆田境內每年度的元宵節出遊和遊燈中作為迎接神駕的儀仗和娛神娛人的民間舞蹈,其淵源從西漢時期的“儺舞”演變而來。所以“皂隸舞”也俗稱“鄉人儺”,在莆仙戲傳統劇目演出中保留着這種舞蹈的基本樣式。“皂
  隸舞”在當地的遊行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皂隸舞參演人員各司其職,分旗牌官、皂隸、伴奏和八班等。其中4名皂隸頭戴金色紙花、着草鞋、戴面具,分別裝扮成黑、紅、綠、蘭面皂隸,各執一塊皂隸板。舞蹈基本動作有“盤腿跳”、“左右跳步”、“左右望”、“左右擺”等,表演時伴隨鑼鼓樂聲和吶喊聲,節奏幹練、粗狂威武,頗有氣勢。

車鼓隊
  莆田元宵節基本上是各種形式上的祭神活動和民間廟會,形式之隆重甚於春節。在這漫長的元宵節慶祝過程中,都離不開一種民間的儀仗隊——車鼓表演。莆田車鼓主要以一面一米左右直徑的牛皮大鼓為主器。由手推車載或由四人肩扛,主鼓手掄鼓棰奮力敲擊,聲動天地。另有十六到三十人不等的鐃鈸隊,各持一副大鈸,按鼓點敲擊,並按一定的組合和舞蹈動作,進行花樣表演,還有一面銅鑼點花記節奏快慢,另有數柄羅傘在隊列中穿插表演,以增加形式上的舞蹈美。

遊燈
  遊燈是莆田元宵節期間民俗娛樂活動,始於宋代,迄今已有千年。元宵遊燈的本質特徵是娛神娛人,驅邪迎祥,祈求風調雨順,國富民康;並通過遊燈活動,濃郁鄉親,同娛同樂,增進團結。2008年6月,楓亭遊燈習俗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請戲
  元宵期間,莆田市950來個村,幾乎村村都請來了莆仙戲劇團演出。元宵節是莆田民間一個重大節日,盛況甚至超過了春節,且持續的時間相當長。莆田最早的村從正月初六就開始鬧元宵,最遲的二月九年級才過元宵。每個村過元宵必請來莆仙戲劇團演出,有的村連續演出三天的莆仙戲且下午、晚上兩場必有演出。由於各個村鬧元宵的時間不同,所以莆田市內的3個專業劇團和120個民間劇團還是應付得來。

溝邊儺舞
  溝邊儺舞流傳於莆田地域的溝邊儺舞(俗稱十惡舞),源於上古氏族社會中的圖騰信仰,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是儺儀式中的民間舞蹈部份。這種古老的儺舞之花,主要體現在儺表演儀式中,舞者戴着猙獰面具或繪畫詭異面譜,拿着武器、奔騰跳躍、舞姿激烈詭黠,氣氛神祕威嚴,藉助神靈的威力,降魔鎮惡,驅除旱、澇、火、蟲等自然災害及瘟疫疾病等災害,經代代民間藝人沿承,不斷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舞蹈表演形式。它被作為驅邪納福、保境安民的一種儀式
傳承、延續至今,成為我市獨特的民間舞蹈藝術。

十番八樂
  “十音八樂”既是民間説唱曲種,又是器樂演奏的樂種。十音的曲牌大部分來自莆仙戲的唱腔曲牌,八樂則是鼓吹樂的一種,“十音八樂”在莆田流傳很廣,每個村莊都有一至兩支甚至更多的“十音八樂”隊,成為活躍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力量。“十音八樂”既有北方音樂的粗獷,又有南方絲竹的文雅,結合韻味悠遠的配唱,為廣大社區、鄉村增添了濃厚的節日氣氛。
  莆田元宵夜或村裏的社廟神誕,都要設筵慶祭,請“十番隊”來演奏。所邀的“十番隊”自晚上八九點至十二點,都可到筵前吹奏幾曲。

小結:莆田元宵節,時間跨度長,從正月初六到正月廿九結束,堪稱全國最長的元宵節。且期間伴隨有大量熱鬧的民俗活動,盛況賽過春節。每逢元宵節來臨,家家户户張燈結綵,歡慶時常常通宵達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