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區的民間文化包含了哪些?

來源:人人運程網 1.21W

草原文化是區別于海洋文化的一種地勢文化形式,又與南方丘陵文化相互區別,眾所周知草原文化和遊牧文化相關,而海洋文化則和捕漁文化相關,那麼,你知道草原文化區還有哪些民間文化比較有特色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去閲讀下面文章吧。

草原文化區的民間文化包含了哪些?

  敖魯古雅馴鹿文化
  馴鹿文化,是指敖魯古雅鄂温克民族在與馴鹿世代為伴的歷史進程中創造的“使鹿文化”。馴鹿主要分佈於北半球的環北極地區,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

敖魯古雅鄉,位於呼倫貝爾市根河市境內,是我國唯一放養馴鹿的民族地區,是鄂温克獵人的主要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製造地,是我國最後的狩獵部落。敖魯古雅鄂温克獵民實施整體搬遷後,利用當地自然和文化資源,積極發展文化旅遊等產業,獨特的民族文化遺產得到積極的系列保護和挖掘。這裏建設了民族博物館,舉辦了多屆使鹿部落文化節等系列節慶活動,啟動了獵民家庭遊項目,鄂温克古老舞蹈薩滿藝術化搬上舞台,收集整理、編撰出版了鄂温克民歌。鄂温克民俗文化和樺樹皮製作技藝兩個項目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拓展名錄,2013年將在這裏舉辦第五屆國際馴鹿養殖者代表大會。

庫倫旗安代舞
  安代舞,最初是一種用來醫病和祈求神靈庇護、祛魔消災的薩滿教舞蹈,後來慢慢演變成表達歡樂情緒的民族民間舞蹈,明末清初發祥並流行於庫倫旗一帶。

庫倫旗位於通遼市西南部,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地區。近年來,庫倫旗對作為民族文化品牌的蒙古族安代舞的發掘、整理、保護工作有序展開,出版了安代詞曲集成和研究論着,投資4500萬元建設了安代博物館,將安代舞改編為安代課間操,在全旗中國小校、幼兒園推廣普及。這裏有36支民間安代舞隊長年活躍在城鄉,已舉辦多次安代文化藝術節,安代廣場、安代雕塑、安代文化牆成為安代文化的標誌性建築,安代文化融入人們生活中,在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1996年,庫倫旗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安代藝術之鄉”,2006年,安代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科右中旗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蒙古語意為“説書”,是一種在蒙古族中流傳的有着悠久歷史的説唱藝術。烏力格爾最早用馬頭琴後來多用四胡伴奏來説書,內容多為羣眾喜聞樂見的神話、英雄故事、章回小説,包括蒙譯漢文學和民間故事。

科右中旗隸屬於興安盟,是我國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之一。科爾沁草原和農村廣為流行的烏力格爾,在科右中旗有着廣泛的羣眾基礎,是這裏農牧民羣眾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近年來,烏力格爾説書廳遍佈全旗各地,到2010年,在冊烏力格爾藝人有160多人,成立了烏力格爾藝人協會,出版了數量不少的烏力格爾系列圖書、音像製品。烏力格爾説唱藝術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科右中旗被自治區命名為“四胡之鄉”、“烏力格爾之鄉”。

準格爾漫瀚調
  漫瀚調是以蒙古族民歌為基調,與漢族唱法風格糅合而成的一個獨特的民歌歌種,產生於準格爾旗一帶,流傳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地區。

準格爾旗,位於鄂爾多斯市,被譽為“漫瀚調”的故鄉。清朝對蒙旗實行“借地養民”政策,大量漢族移民流入準格爾旗,形成了蒙漢雜居、農業發展格局,蒙漢各民族文化藝術交融,漫瀚調民歌由此而產生,幾百年來這裏湧現出不少着名漫瀚調民間藝人。近年來,準格爾旗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形成了以漫瀚調為代表的歌舞文化品牌,舉辦了多屆漫瀚調藝術節,成為與各地合作交流、共同推進經濟文化建設的平台,今天活躍在農牧民中的農民漫瀚調藝術家奇富林,被稱為是當今唱得最好的歌手。1996年,準格爾旗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漫瀚調藝術之鄉”,2008年,漫瀚調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東烏旗長調
  長調,是蒙古族民歌的一種形式,蒙古語叫長歌,是相對短歌而言。長調民歌曲調悠長,歌詞內容深長久遠,是一種具有鮮明遊牧文化特徵的獨特演唱形式。

東烏旗,位於錫林郭勒盟境內。這裏流傳的長調民歌是蒙古族長調的主要產生地和流傳區域,也是近現代主要民歌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我國最着名的蒙古族長調歌唱家哈扎布,他被稱為是當代“長調歌王”。東烏旗是長調民歌創作最多的地區,近年來,收集整理出版了一批烏珠穆沁長調民歌專輯和音像製品,把長調民歌編入中國小校課程規劃,蒙授學校開設長調興趣班。東烏旗連年舉辦長調大賽、演唱會,營造出傳承發展的良好氛圍,推出新人新作,還確認和命名了一批有影響的長調民歌傳承人。2005年,長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長調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巴林右旗格斯爾
  格斯爾,也稱格薩爾。格斯爾王的英雄故事千年來以口口相傳形式流傳於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中。產生於巴林右旗的蒙古族口頭文學巨着《格斯爾》是馳名世界的英雄史詩之一,被稱為東方的《伊利亞特》,代表着古代蒙古族、藏族民間文化與口頭敍事藝術的最高成就。

巴林右旗,位於赤峯市北部,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巴林右旗是格斯爾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這裏不僅誕生了蒙古族古典文學巨着《格斯爾》,有大量格斯爾山水傳説和祈願經文傳播,至今民間仍保留着格斯爾祭祀民俗儀式,存有唯一一座格斯爾廟。上世紀80年代起,國家把格斯爾文化搶救工作重點放在巴林右旗,蒐集資料出版各種着作,多次獲得國際國內學術成果獎。2008年,巴林右旗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格斯爾文化之鄉”,2009年,《格斯爾》史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和林格爾剪紙
  剪紙,是一種用剪子、刻刀創作的刻紙、窗花、剪畫的鏤空藝術。

和林格爾縣,位於呼和浩特市境內,這裏民間剪紙有着悠久的歷史。和林格爾剪紙風格粗獷厚重,古樸深沉,具有北方民族崇拜生命、崇拜圖騰的深邃文化內涵,被譽為“民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蒙漢各民族生產、生活方式及審美和民俗習慣水乳交融,各民族剪紙藝術互相交流和學習,和林格爾剪紙藝術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經過數代人傳承走向成熟並大放光彩,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獨樹一幟。近年來,和林格爾縣湧現出張花女、段建珺等知名剪紙藝術家,成立了剪紙學會,還把剪紙藝術引進學校課堂。2003年,和林格爾縣被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2008年,和林格爾剪紙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西部二人台
  二人台,是內蒙古西部地區的民間戲曲,因為其劇目大多采用一醜一旦二人演唱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在蒙漢民歌和“絲絃坐腔”基礎上,吸收了山西河曲一帶傳入的民間歌舞發展而成,在晉冀蒙一些地區流傳較廣。

土默特右旗,位於包頭市境內,清末,在土默川一帶出現二人台小戲,在勞作之餘,由幾個人組成小戲團自發地組織演唱,受到羣眾歡迎。漫長的發展中曾出現過着名的二人台民間藝人,在土默川平原成為特有的文化景觀。近年來,土右旗實施文化精品工程,二人台文化藝術得到傳承和發展,湧現出一批活躍在基層的新秀,目前土右旗二人台從業人員多,藝術市場和經濟效益前景看好,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尤為突出。2005年,土右旗二人台獲得中國民族文化優秀品牌獎、特別貢獻獎、演出成就獎,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土默特右旗被命名為“中國二人台文化藝術之鄉”。

察哈爾阿斯爾
  阿斯爾,系蒙古語,本義為樓閣或大布帳,是一種蒙古族古老器樂合奏曲的統稱,也是純器樂宴曲曲牌。

察哈爾右翼後旗,位於烏蘭察布市境內,阿斯爾產生和流傳於錫林郭勒盟南部原察哈爾一帶。

阿斯爾是蒙古族宮廷音樂,在元代已經盛行,官方宴會、民間婚禮、各種重要禮儀,都要演奏阿斯爾音樂。阿斯爾是蒙古族主流正統文化的代表,演出時演員要身着蒙古族盛裝。近年來,這些被稱為阿斯爾音樂之鄉的地方,搶救普查整理出一批阿斯爾宮廷音樂曲目、演出宮廷服飾,還成立了阿斯爾協會,一些地區辦起民間阿斯爾,開展阿斯爾音樂推廣和普及。阿斯爾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烏拉特民歌
  烏拉特民歌,是現在主要流行於烏拉特前、中、後三個旗和包頭市西部的蒙古族聚居區的蒙古族民歌。

烏拉特中旗位於巴彥淖爾市境內,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居多數的地區。清朝時,烏拉特蒙古部落按照朝廷指令從呼倫貝爾草原遷徙到現今烏拉特地區鎮守疆域,烏拉特民間文化藝術包括民歌隨之流傳到內蒙古西部地區,並與隔河相望的鄂爾多斯民歌、河套文化長期交融,18世紀這裏宗教盛行,利用民間歌曲教化百姓,傳統的烏拉特民歌深受影響,形成與其他蒙古民歌截然不同的內容和風格。近年來,烏拉特中旗搶救蒐集整理出版有蒙漢文歌詞、曲譜的烏拉特民歌集,成立了烏拉特民歌協會,舉辦了多次歌賽和演唱會,還把烏拉特民歌納入民族幼兒園和民族學校的教程。2011年,烏拉特民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小結:以上是小編總結的在草原區(以內蒙古草原為例)的民間文化,想知道更多?歡迎關注星座360網的持續更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