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草原文化?粗獷是與身俱來?

來源:人人運程網 1.74W

我國是一個有着多種地貌並存的國家,比如我們所説的平原、高原、草原、盆地、丘陵、海洋……這些地貌也產生了相對應的文化,其中遼闊的草原是草原地區人們的賴以生存的地方,那麼,草原文化有哪些特徵?一起去看看吧。

什麼是草原文化?粗獷是與身俱來?

  一、草原文化簡介
  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區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創造的一種與草原生態環境相適應的文化,這種文化包括草原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風俗習慣、社會制度、思想觀念、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其中價值體系是其核心內容。

草原文化是一種適應草原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而產生的一種文化,千百年來不同民族的人們,包括草原民族本身,都賦予這個文化無盡的浪漫色彩,對其充滿嚮往欣賞之情,甚至為之陶醉。北朝斛律金的一首《敕勒歌》,曾引起古今人們多少無盡的遐想;當代一首牧歌,打開多少回望草原的心扉。以至“草原”一詞不管在草原民族語言中還是在他民族詞彙中,都藴涵“田園牧歌”式的文化內涵。如漢語中的“草原”一詞,除了指北方民族的生產生活環境以外,更主要的內涵是指在遼闊天宇下白雲、羊羣與悠遠牧歌結合中人與自然高度和諧的美好景象與意境。而在蒙古語中,“草原”一詞一般都是與家鄉一詞連用的,稱為“塔拉努圖克”,一方面表示蒙古人的現實生活家園,而更多指的卻是草原人的精神家園。正如一首草原歌曲唱的那樣:“草原在哪裏?草原在我的心裏,草原在我的夢裏。”

其實草原生活的真實,除了客觀的美好之外,還有生產生活環境的嚴酷,如沙漠的荒涼,冬季的寒冷,蚊蟲的侵擾,生活的寂寞等。對於草原的生產生活環境,特別是生產生活嚴酷的一面,草原民族自身是十分清楚的,其他民族也並非完全不瞭解,但大家在面對這一文化時,卻自覺地迴避了草原文化的另一面,積極參與了對草原文化的審美提純。

二、草原文化和畜牧業
  牲畜既是草原民族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也是草原民族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但是,有些畜產品不可以直接作為消費品加以利用,而是必須經過必要的加工才能夠用之於消費,因此產生了畜產品的加工技術。

由於季節不同,牲畜一般是“夏壯、秋肥、冬瘦、春死”——夏、秋季節水豐草茂,牲畜膘情最好,冬春季節牧草枯萎,乏草可食,牲畜普遍掉膘,甚至死亡。因此,入冬時是牲畜大量屠宰的季節。大量牛、羊肉要備作春、夏季的食品,就要製作成肉乾儲備。草原地區的風乾肉,不能在陽光下曝曬,而應晾乾或凍幹,在清明節前10天左右取下放在罈子裏,用數層麻紙將口子封嚴,40天后放開來,肉乾鮮味如新,而且不變味,不長蟲子,獨具風味,令人食之不忘。

牛奶、羊奶、馬奶、駝奶均具有豐富的營養,是草原民族保持健壯的體魄須臾不可缺少的飲料。但是,產奶的旺盛期也是集中在夏、秋季節,為了將此時食用不完的奶子留到冬、春季節食用,草原民族發明了乳品加工的技術,以發酵的方法制作酸奶,還可以用馬奶、牛奶、駝奶製成醇香可口、營養豐富、滋補宜人的奶酒。在全世界的四大酒系中,白酒源於中國的中原地區,啤酒原產於古埃及、果酒以歐洲為代表,奶酒則是以蒙古高原為主要產地。更為普遍的,則是以牛奶製成奶皮子、奶豆腐及白奶油、黃奶油、酸奶油、黃油渣、酸酪蛋、甜酪蛋等奶食品。

草原民族的服裝、靴鞋、氈房、馬具等,大多是以皮革、毛皮為原料,其加工技術在草原民族的生產、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剝皮的時候,要精心細緻,避免破壞皮張,加工的時候要用木棰敲打,輕度發酵,認真刮削,反覆揉磨。加工好的皮張,可以制服裝、帽子、靴鞋、被褥、帳篷、鋪墊等,還可以製作甲胄、箭囊、革囊、馬鞍、韁繩、肚帶等。牲畜的筋經過加工處理,可以捻成筋線,縫製服裝、用品,用筋線製作的弓弦,因拉力大、彈力強而被人們稱之為“良弓”。草原地區野生動物較多,其皮毛極為珍貴,加工技術和製作工藝更為講究。羊毛在草原地區用途極廣,以制氈、制繩為主。制毛氈的技術性很強,需將洗淨的羊毛加入適量的清水和粘着物,浸濕、加温、長時間的反覆擠、壓、擀、卷,使之成為需要的大、小、厚、薄不同的片狀,再用來製作氈毯、氈靴、氈襪、氈帳等。

小結:以上是小編總結的關於草原文化的特徵,如果看完之後有不認可的地方歡迎大家來吐槽和指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