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歷史上生肖龍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來源:人人運程網 2.54W


  漢族以農曆二月二日為龍日,流行於南北各地,北方尤甚,俗稱“龍抬頭”。舊時民間在這天早上,主婦以棍敲鍋沿,日震蟲;並以彩紙,草節穿成串懸於房樑,謂之穿龍尾,表示龍尾下垂,龍頭向上之意。當天食餅稱龍鱗餅,食麪稱龍鬚麪,食菜團稱龍蛋,閨中停針線,免傷龍目。

盤點歷史上生肖龍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舊時吳越之地有分龍節,流行於全國各地,尤以江南為多。俗謂五月多雨,龍分各域。民間相傳,分龍節這天(多為農曆五月二十日後),天上的小龍離別老龍去自已管轄的區域,因不忍離別而流淚,故該日多雨。安徽沿江地區多圩田,此時最忌雨水,故有是日宜晴的説法。而在江浙地區,把分龍節次日之雨叫做分龍雨,如果那天有雨,則預示雨水調順,必有豐年。

與生肖龍有關的節慶活動有鬧龍燈、舞龍、賽龍舟。鬧龍燈大約起源於漢朝,人們把龍視為辟邪驅災、吉祥太平的象徵,因此多在喜慶的日子舞龍,以祈求龍神保佑。舞龍流行於全國各地,山西為龍舞之鄉。舞龍起始於祭神,在漢代就有舞龍祈雨之俗,後逐漸發展成為民間文藝活動。龍舞花樣繁多,每一場都有名目,如“二龍戲珠”、“黃龍過江"、“白龍出洞”、“銀龍翻江”、“金龍倒海"、“海底撈月”等等。賽龍舟最初是與祭神、祈雨緊密相關的,後來引入了有關屈原的傳説,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後,人們爭相前去撈救,從此傳下端午賽龍舟的習俗。這以後賽龍舟原始的含義就十分淡薄了,龍舟競渡成了紀念屈原和慶祝節日的活動。

漢族民間婚姻有贈龍鳳餅的風俗,流行於雲南大部分地區。男方收到女方嫁粧後,贈女方以龍鳳餅,餅用麪粉做成,上塑一龍一風,取吉祥如意、團圓幸福、婚姻美美滿、龍鳳呈樣之意。

舊時安徽南部一帶流行請燭龍的生育風俗。在元宵節前後二日舉燭龍在村鎮中遊行。凡是婚後未育或未生男孩的約女,都捧燭站在村頭,守着路口,等燭龍到來,然後央求舞龍者們將龍頭上的殘燭與自己手中的蠟燭交換。據説將此殘燭引入婦女室內,就容易得子。

文學作品中以龍為描寫對象的着實不少。南朝張正見《應龍篇》詩云:“應龍未起時,乃在淵底藏。非雲足不蹈,舉則沖天翔:譬彼野蘭草,幽居常獨香:清風播四遠,萬里望芬芳。隱居可頤志,自見焉得彰。”詩人以應龍作喻,以幽蘭作比,借對應龍的讚揚來勉勵自己,並表達自己的心性高潔。唐朝李橋《龍》詩云:“銜燭曜幽都,含章擬鳳雛。西秦飲渭水,東洛薦河圖。帶火移星陸,騰雲出鼎湖。希逢聖人步,庭閒正晨趨。”生動傳神地刻畫出一條上天入地、縱橫騰挪的龍的形象。

唐朝陳陶《龍詩》雲:“景龍格太極,五鳳當庭舞。誰信壁間梭,昇天作霖雨。”描繪了一個龍飛鳳舞的歡騰場面,景象熱烈壯觀。宋朝何夢桂的《蛟龍歌》雲:“世間怪物有蛟龍,三百六十蟲之長。神靈出噓吸,變化互來往。布爪層雲興,鼓鬐歘電放。無慾不受劉累馴,假形豈被葉公誑?時飛則飛潛則潛,所以隨時知得喪。莫道魚蝦性,相依喣沫豈敢嗔。江濆鱣鯨久失水,聞此鼓舞威相親。安得此身化為雲,隨龍上下雲無心。”此詩以豐富瑰麗的想象寫盡龍的變化莫測、神奇多能和龍的威猛神志、飄逸氣韻。

宋朝王安石《龍賦》日:龍之為物,能合能散,能潛能見,能弱能強,能微能章。惟不可見,所以莫知其鄉。唯不可畜,所以異於牛羊。變而不可測,動而不可馴,則常出乎害人,而未始出乎害人夫?此所以為仁,為仁無止,則常至乎喪已,而夫始至乎喪己夫?此所以為智,止則安身日惟知已,動則均利曰惟知時,然則龍終不可見乎?曰:與為類者常見之。”此賦語言平實自然,通過對龍的讚譽,表現了作者關心民生、實行仁政的政治抱負。

有關龍的成語在這裏不能盡數,只列舉一些。“畫龍點睛”比喻説話、作文在關鍵處一兩句話點明要旨使全篇精警得神;“葉公好龍”比喻表面上愛好實際並不真的愛好某種事物;“活龍活現”比喻描述生動;“羣龍無首”比喻失去領導中心;“屠龍之技”比喻雖有高深造詣但不實用的技術;“望子成龍”是希望兒子出人頭地;“車水馬龍”形容繁華熱鬧的景象;“龍飛風舞”喻氣勢雄壯;“龍蟠鳳逸”喻才貌非凡;“龍躍風鳴”喻文才出眾;“攀龍附風”比喻投靠權勢;“生龍活虎”比喻生氣勃勃;“藏龍卧虎”比喻隱藏有未發現的人;“龍吟虎嘯,形容入聲音嘹亮;“龍潭虎穴”比喻十分為險的地方;“龍爭虎鬥”比喻竟爭激烈;“龍行虎步”比喻儀態超逸;“魚龍混雜”比喻良莠不齊;“龍馬精神”比喻人精神健壯;“神龍見首不見尾”比喻行蹤神祕。

有關龍的諺語俗語有:“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生兒會打洞”;“龍是龍,鼈是鼈,喇叭是銅鍋是鐵。”;“龍遊溝壑遭蝦戲,鳳入牢籠被鳥欺”;“龍多死靠不下雨,人多死靠不做活”;“龍行一步,草木皆春”;“廣龍行一步,鼈爬十年”;“龍虎相鬥,必有一傷";“強龍難鬥地頭蛇”;“鯉魚跳龍門,身價百倍”;“在家似龍,出外似鼠”;“寧為蛇頭,不為龍尾”;“大水衝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