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文化 壽山石的歷史起源

來源:人人運程網 3.16W

壽山石不是普通的石頭,它是中國四大印章石之一,很多的印章都是用壽山石雕刻成的,壽山石有很多種類,每一種的文化都是不一樣的,壽山石的文化歷史悠久。壽山石的文化有哪些呢?下面看看小編整理的壽山石文化介紹。

壽山石文化 壽山石的歷史起源

一、
  稱為“中華瑰寶”的壽山石,是指藴藏在壽山地區可供雕刻的、以地開石和葉蠟石為主要礦物成分的礦石。

  壽山石藴藏區包括晉安區的壽山鄉、日溪鄉、宦溪鎮和連江縣的小滄鄉,範圍約200平方公里,可以粗略地分為高山——金山頂、老嶺——松柏嶺、虎口——金獅公山、旗山——加良山,以及黃巢山5個礦帶。每個礦帶都有三、四個礦段或礦點,總藴藏量約2500萬噸(含工業葉蠟石礦)。

  壽山石顔色基調是灰色和黃色,顯得純正、透澈、典雅、樸素。由於所含化學成分不同而顏色各異。含鐵多的呈紅色,含銅多的呈綠色……又因為形成的方式和環境等差異,構成千差萬別的質地、紋理、顔色。品種可分為165種:按地點命名的有田黃石、芙蓉石、高山石、旗降石、都成坑石、老嶺石等;按人名命名的有善伯洞石、琪源洞石、元和洞石、嫩嫩洞石、世元洞石、大健洞石等;按顔色命名的有天藍凍石、紅花凍石、豆葉青石等;按質地和形態命名的有水晶凍石、水蓮花石、牛角凍石、魚腦凍石等。還有按其他方法命名的,如二號礦石、煨烏石、四股四石。按產地和生成的地理條件綜合分為“三系、五類”,即高山系、月洋系、旗山系;田石類、水坑石類、山坑石類、月洋石類、旗山石類。

  不管壽山石的種類如何繁雜,它們都具有共同的屬性,即質地脂潤、光彩照人和可雕刻性。其硬度一般都在2.32~3.05之間,密度在2.71~3.1之間,放射性在20~30γ之間,對人體不構成傷害。壽山石的熱能性好,具有較低的熱膨脹係數,優質的壽山石耐火度可高達1800℃。

  二、
  清代,壽山石雕有更大的發展。一是鈕雕和篆刻,二是佛雕。清代10個皇帝,幾乎每一個皇帝都喜歡用壽山石篆刻印璽。其中,康熙有用壽山田黃石篆刻的“體元主人”小璽和“萬機餘暇”閒璽,愛惜備至。雍正皇帝更喜歡壽山石印璽,他用過200方左右的印璽,其中有160餘方皆為壽山石篆刻。乾隆皇帝有壽山石篆刻的印璽600多方。其中最珍貴的是用一塊大田黃石鏤空成3條石鏈,每鏈系一方印璽,分別文曰:“乾隆宸翰”、“惟精惟一”、“樂天”,稱“乾隆三鏈章”,收藏在故宮博物院。以後清代皇帝多采用壽山石雕刻印璽:嘉慶皇帝有“嘉慶御筆之寶”和“嘉慶尊親之寶”等;咸豐皇帝有“咸豐御覽之寶”、“咸豐鑑賞”等。慈禧太后執政後也制“慈禧皇太后之寶”和“慈禧太后之寶”。

  三、
  壽山石雕刻從新石器時代起,歷經5000多年的發展,技藝逐漸趨於成熟,其雕刻可分為圓雕、浮雕、鈕雕、鏤雕、透雕、鏈雕、嵌雕、薄意、篆刻和微雕等10多種技法。特別是薄意、鏈雕和微雕,極具特色。薄意是由浮雕衍化出來的一種雕刻技法,介於“雕”和“畫”之間,比淺浮雕更富有畫意,又比畫更富有立體感。壽山石的許多上上珍品,諸如田黃石、芙蓉石等等,“易金三倍”,價值以錙銖計,雕匠不忍心一丁點石屑的損失。於是清康熙年間的雕匠周彬(周尚均)開創了薄意雕的先河。他們以刀代筆,在壽山石表面作畫薄刻,別有一種神韻。國家“蘭亭獎”的獲得者、書畫金石家潘主蘭介紹説:“薄意者技在薄,而藝在意。”福建省博物院裏收藏有許多林清卿的薄意方章或自然章,如田黃石魚草薄意方章、都成坑石菊花薄意方章、掘性高山石山水人物薄意方章等。

  優質的壽山石既易於受刃,又堅韌不易破碎,是鏈雕的首選材料。清初壽山石雕開始向鏈雕發展,於是有乾隆皇帝田黃石三鏈章等佳品。三鏈章的技藝在於鏈,不在於章。3條活動的細細的石鏈,一環扣着一環,每一環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三鏈章面世之後,福州壽山石雕藝人不斷仿效,並屢有突破。如林廷良的都成坑石九寶連環章竟雕有8條石鏈,鏈環多達數百個,環徑之小與黃豆相近,令人歎為觀止。

  微雕家陳忠森説:“藝在於微,意在於精。”壽山石最適宜於“微”的要求。他選擇在一枚1立方厘米、比黃豆稍大一些的壽山田黃石上,刻寫王羲之《蘭亭序》。當代着名書法家啟功先生評稱:“細如蚊腳,遊刃縱橫。”此外,微雕家陳以德在一枚徑為1.2釐米的壽山石佛珠面的三分之一處,刻一觀音佛像及《心經》全文。陳冬生選擇都成坑石,在方寸之間刻有聯合國憲章的全部內容。

  小品擺件,其規模大小不拘,配以底座,擺放案頭,顯得古雅幽深,令滿室生輝。其中大的有山水人物,小的有瓜果花鳥魚蟲。其作品很多,着名的有郭功森的《九鯉連環卣》、郭懋介的《三個和尚》、陳敬祥的《求偶雞》,馮久和的《欣欣向榮》,林亨雲的《海底世界》等等。

  壽山石雕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獲國家金獎的作品主要有:林壽煁的《秋山行旅》、《歲寒三友》、《柳鵝》,周寶庭的《二十八宿古獸》,林亨雲的《海底世界》等。1997年,有《田黃秋韻》、《犀牛沐日》、《含香藴玉》、《醉入童真》、《乾隆三鏈章》等作品分別被中國和馬達加斯加共和國選為郵票的圖案發行。壽山石雕藝人郭功森、馮久和、周寶庭、林亨雲等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四、
  壽山石文化是獨特的。福州先民早就有關於壽山石的民間傳説,以後逐漸流傳成為民間故事。這是壽山石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女媧補天遺石壽山》的傳説同其他地區的珉石傳説有些相似。有關壽山石的產生還有《鳳凰卵的故事》、《陳長壽下棋遇神仙》等別具一格的説法。還有《朱元璋夜宿芙容洞醫好“臭頭”》、《曹學佺買柴得田黃》以及乾隆帝祭天田黃石的“福壽田豐”的傳説。

  早在宋代,壽山石就已經被載入《三山志》,宋之後,福建、福州多部志書有記述。在私人的着作裏也有許多記述。如清王士禛的《香祖筆記》、徐祚永的《閩遊詩話》、鄭傑的《閩中錄》、卞二濟的《壽山石記》、高兆的《觀石錄》、毛奇齡的《後觀石錄》、郭柏蒼的《閩產錄異》等,都把壽山石及其雕品寫得美不勝收。現代文學大師冰心、郁達夫、郭風等,也為壽山石寫過優美的散文。

  讚美壽山石的詩是從宋代的黃幹開始的,“石為文多招斧鑿”,寫出壽山石色彩斑斕、花紋可愛,從而招來斧鑿之災。此後,歷代福州詩人吟誦不絕,如明代的謝肇淛、徐?GFAAF、陳鳴鶴,清代的黃任、葉觀國、楊仲愈、楊慶琛、魏傑,現代的鄧拓、潘主蘭等。外省遊閩的詩人也寫有許多讚美壽山石的詩歌,如浙江省秀水縣學者朱彝尊有《壽山石歌》,浙江省海寧縣進士查慎行更有長篇《壽山石歌》和《壽山田石硯歌》,郭沫若有《壽山石展題詩》和《題福州壽山石雕》,浙江海寧錢君匋有《功在印壇是壽山》等。

  對壽山石的研究自清初開始。高兆的《觀石錄》和毛奇齡的《後觀石錄》都是關於壽山石的學術論文,還有清鄭傑的《壽山石譜》。民國期間有龔禮逸(龔綸)的《壽山石譜》、張幼珊(張宗果)的《壽山石考》和陳子奮的《壽山印石小志》。民國4年(1915年),樑津赴壽山撰寫調查報告《閩侯縣壽山及月洋凍石礦》。民國26年,李岐山到月洋調查,寫成《閩侯縣月洋等地印章石礦調查報告及開採計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組織有福州壽山石研究會、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海峽壽山石文化研究院和壽山石之鄉研究會等,對壽山石的方方面面進行學術研究,彙集出版的有《壽山石學術論文集》21篇和《中國壽山石文化論文集》24篇。另有壽山石文化專家方宗珪出版《福建省壽山石》、《壽山石志》,《壽山石全書》等9本100多萬字。陳石着《壽山石圖鑑》、《壽山石雕藝術》、《壽山石文化》,郭功森着《林清卿薄意藝術》、施寶霖着《印石鈕藝術》,林文舉着《薄意藝術》,曾肇南着《壽山石印天下》,陳維棋着《賣石翁百話》等。壽山石文化可謂豐富多彩。

  每一顆壽山石都象是一本書,足以認真解讀,值得用心欣賞。因此,收藏壽山石便成了壽山石文化一道奇特的風景線。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許多用壽山石鐫刻的佛像、印鈕、篆章等。天津博物院收藏的壽山石文物僅次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外,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軍事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福建省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以及全國其他省、市的博物館也大都收藏有壽山石及其雕品。

  2001年10月,福州壽山石被推為“國石”的候選石。2002年12月,福建省人大通過決議,以壽山石為福建省“省石”。2003年10月,壽山石第四次晉京評選“國石”再一次獲評“國石”候選石。這是壽山石的光榮,也是福州人民的光榮。

  小結:壽山石的文化是很多人都不曾瞭解的,只是知道壽山石價值高,可以雕刻成很多的藝術品,跟一般的石頭是不一樣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