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説剪紙文化在流失?

來源:人人運程網 1.63W

剪紙、捏麪人,刺繡、繪畫、篆刻、陶藝……這些都是民間傳承下來的技藝,這些技藝在代代相傳的過程中推陳出新,然而這些曾經是家家户户都會的技藝卻有很多已經瀕臨失傳了,而剪紙這門藝術就有瀕臨失傳的危險,這是為什麼呢?不妨隨小編一起到剪紙文化去看看吧。

為什麼説剪紙文化在流失?


  1、玩具剪紙——鬥馬以近失傳
  將馬的頭、身、尾三部分剪出,在活動部位釘線,拉動吊線,馬便奔跑起來……昨日,萊州市文峯路街道民間剪紙藝人陳淑香展示了一幅玩具剪紙———鬥馬。

“剪紙‘鬥馬’是膠東剪紙大師李強近期贈送給我的,好友在表達馬年祝福的同時,希望我在馬年能將有關馬的剪紙藝術好好發揚光大。”陳淑香介紹,“鬥馬”的樣子是由膠東剪紙大師李強從膠東民間收集得來的。

據陳淑香介紹,鬥雞、鬥馬、鬥猴等“鬥”系列的剪紙藝術以前只在膠東民間有,目前已近失傳。

2、銅鑿剪紙已失傳
  歷時一年多,佛山剪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陳永才和徒弟饒寶蓮聯手打造的銅鑿剪紙《佛山新八景》終於在上週與市民見面,幾十萬個珠點連接起來,呈現出金碧輝煌的立體效果,強烈衝擊着人們的視線。作為獨有技藝,該作品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銅箔剪紙,它將衝擊本屆工藝美術創新“市長獎”。

佛山銅鑿剪紙曾是新郎新娘頭上所戴的金光閃閃的喜慶飾物“金花”,成為婚慶儀式上的重要主角;銅鑿剪紙還曾因為工藝的獨一無二,成為當時唯一的出口平台廣州商品交易會上的寵兒;同樣,銅鑿剪紙還曾作為承載佛山剪紙獨特技藝與品味的藝術品漂洋過海,把佛山文化傳播到東南亞、歐洲,並在一個世紀後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重新回到祖廟博物館。

但現實是,隨着銅鑿剪紙原料青銅箔的消失,以及銅鑿剪紙本身在生產生活中應用性逐步退化,銅鑿剪紙失傳30多年後,對復活銅鑿剪紙的期待更多來自於外地專家和收藏者。在銅鑿剪紙逐步復活的坎坷歷程中,也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

“銅鑿剪紙全世界獨此一家”
  上週末,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永才和徒弟饒寶蓮共同創作的銅鑿剪紙《佛山新八景》進行了展示,作品長2。66米,寬約0。2米,以佛山新八景為表現內容。據瞭解,2004年佛山評選出新八景時,陳永才根據新八景分別設計了8件剪紙底稿,此次是將佛山新八景巧妙串聯,並通過採用銅鑿這種佛山傳統獨有的剪紙手法表現出來。

歷時一年多的設計創作和鑿刻,師徒二人的工作一方面是回到歷史、回到傳統中去,研究、復活銅鑿這種傳統工藝;另一方面,在尋找原料替代品、製作工具、着色等各個環節,師徒都是在不停地實驗、改進。

事實上,傳統的佛山銅箔剪紙是以佛山特有的青銅為原料,在老藝人的記憶中,也只有佛山本地有這樣的礦產資源,青銅塊經過打鑄製作成幾十層薄如蟬翼的青銅
箔片,剪紙藝人首先在銅箔上刻好圖案的外輪廓,然後用特製的小圓珠鑿即珠刀,一個一個珠點地在銅箔上按圖案鑿出線條,通過上萬個珠點組成各種花紋圖案或人物造型,最後再上色。

銅鑿剪紙呈現出的視覺效果色彩強烈、珠光閃閃、金碧輝煌,是人們非常喜愛的房間、器皿、節慶裝飾物。這種手藝是佛山古鎮繁華的手工業中著名的品種之一,而這樣的技藝在全國、全世界來講都具有唯一性。

唯一性來自於幾個方面,首先,這種佛山本地獨有的原料製品出自佛山銅箔廠,這家廠就位於今天的福祿路和公正路交叉口,也叫作鑄金廠。另一方面,佛山作為中國古代的“四大名鎮”之首,佛山剪紙有着鮮明的地方特色,並以其很強的應用性和廣泛的應用範圍,在民間一直備受歡迎,具有廣大的消費市場。佛山剪紙的繁榮始終難以脱離佛山商業社會的本源,與產業化密切相關。

自從上個世紀70年代後,資源逐漸耗盡,佛山不再生產銅箔,1977年前後佛山銅箔廠解散,薄如蟬翼的青銅銅箔幾乎絕跡,與此同時,隨着剪紙應用範圍的逐步收窄,銅鑿剪紙也漸漸失傳。不難看出,曾經重要的手工藝品、完備的產業鏈隨着市場的衰落而退出生產生活、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銅鑿剪紙的經歷很有代表性。

“佛山人不知道它,但北京的老專家對它念念不忘。”去年8月,饒寶蓮前往上海蔘加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第24屆年會時,北京的老專家向她詢問起佛山這種名為銅鑿剪紙的藝術,專家們對這種藝術評價甚高,“銅鑿剪紙全世界獨此一家。”專家問到:“你們佛山有沒有可能把這個技藝重新亮出來?”

復活者、救亡者還是創新者?
  “這是我第一次嘗試上色的效果,由於色彩豔麗反而遮蓋了銅鑿珠點本身的光彩,這個方案最終被棄用。”“這是我用紫銅做出的效果,色彩黯淡;後來我又嘗試使用鋁合金紙仿寫色作為銅鑿剪紙的替代品,感覺效果不錯。”在不斷的試錯實驗中,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着饒寶蓮:是原汁原味復活銅鑿剪紙這項技藝?還是在剪紙材料、題材等更為豐富的當下,以傳統的銅鑿手法去開拓新的銅鑿剪紙領域,甚至是創新這種手法本身?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充當復活者、救亡者的角色還是開拓者的角色?

在今年的深圳文博會上,饒寶蓮精心製作的銅箔剪紙《月神》被文博會專家盛讚為“復活了這一失傳的技藝”。《月神》是根據石灣瓦脊上的歷史人物來製作的,但使用紫銅為原料與傳統所用的青銅箔片有很大差別,紫銅色彩較為暗淡,失去了以青銅為原料製作的剪紙以珠點表現出纖細的線條、金光閃閃、金碧輝煌等銅鑿剪紙的最明顯特徵。

“工藝復活是第一步,”同時,他們嘗試復原的直排珠、弧型珠、圓型珠等珠刀,以及用龍舟木製作的珠鑿等都得到了專家們的認可。但是要獲得現代人的認可、喜愛,在恢復歷史原貌的基礎上是否應更新一些手法、更加強化它的立體化?

眾所周知,剪紙的藝術語言是將物象壓縮在二維平面上,但在視覺上卻要以三維空間的意味向觀眾呈現飽滿而立體的形象,作為一種平面的視覺藝術,在視覺效果的三維化、立體化上尋求突破至關重要。為了追求銅鑿剪紙珠點、線條和色塊更為立體,饒寶蓮創新性地將一面鑿改為兩面鑿。線條從一面進行敲擊,而擊地則從另一面敲擊,這樣呈現出的效果更為立體,也得到了師傅的肯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佛山新八景》採用的是底層銅箔、表層金箔,“銅鑿剪紙的原料逐漸消失後,重新改良尋找新的替代品是必須的。”陳永才説,“時間久了,銅箔容易氧化,但底層銅箔上再敷以金箔,不僅同樣復原了金碧輝煌的視覺美感,還能長久保存。”

而這幅作品即將參加佛山市工藝美術創新“市長獎”,並衝刺吉尼斯世界紀錄。歷史上的銅鑿剪紙一般都是30釐米×30釐米的規格,《佛山新八景》這樣規格的作
品,不僅在佛山歷史上是首次,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銅鑿剪紙了。

【新聞縱深】剪紙應定位為高端藝術品收藏市場開始萌動,在審美與應用上亟待創新
  銅鑿剪紙失傳30多年,在文化強省、文化軟實力成為時代重要主題的背景下重現,事實上,銅鑿剪紙在海外的影響力持續跨越了幾個世紀。就在上世紀末,曾經有一批百歲高齡的佛山銅鑿剪紙作品從美國回到故鄉,併成為兩地文化交流的使者。此外,在上世紀60年代佛山剪紙就走進了廣交會。

傳統的銅鑿剪紙主要是以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和吉祥如意為主題,其應用性主要體現在家居店鋪的裝飾,人們婚慶用的頭飾、服飾“金花”,甚至是節慶煙花爆竹的封面裝飾。它也曾帶給人們獨特的審美享受,1900年前後,一個美國商人前來廣州做生意時,因為對佛山銅鑿剪紙情有獨鍾而購買了一批迴去。

近一個世紀過去了,上個世紀90年代末,這個美國商人的孫子發現這批藏品後大為驚訝,經專家鑑定為佛山剪紙作品後,他帶着這批藏品來到了佛山,並在佛山祖廟博物館以專門的展館來展示這批作品。佛山剪紙的老藝人們非常驚歎:時隔一個世紀,這些作品依舊金光閃閃、栩栩如生。

而事實上,基於較深的產業化淵源,銅鑿剪紙也曾經是廣州商品交易會的主角。每年的廣交會上,通過佛山進出口公司,銅鑿剪紙都會在這個平台上進入國際市場。在廣交會上接到銅鑿剪紙的訂單後,佛山民間工藝社都會加班加點地製作。1961年春節,有出口公司來訂做應節佛山剪紙,一次就是幾十萬份的訂量,甚至出現了工人們趕不出貨的情況。

彼時佛山剪紙的定位就是檔次和品位比較高的藝術品。在歷史人物、自然風光之外,1966年,他們還曾經批量生產製作了一批革命聖地、祖國山河的銅鑿剪紙,井岡山、延安、瀘定橋等紛紛躍然紙上,這樣的作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歡迎。

現在,佛山剪紙雖然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後,購買和欣賞佛山剪紙的人少了,市場式微之下,佛山剪紙的定價也保持了數十年不提價的標準,即使是目前的定價也遠遠不能體現出其本身的藝術價值,不少作者直言:剪紙作品的定價,仍舊以收回裝裱成本為標準。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佛山民間藝術研究社在今年的6月10日宣佈佛山剪紙將於7月提價,從宣佈到正式提價的20天中,佛山剪紙作品的銷量竟然猛增。尤其是一些精品長卷在這段時間內被收藏者搶購一空。也就是那時起,佛山民間工藝研究社不得不加班加點地設計製作,而此後始終保持着旺盛的生產銷售局面。

“為什麼會在提價前後,這個收藏品市場一下子有激活的勢頭?這個值得我們思考。”陳永才説,“佛山剪紙應該定位於高品位的藝術品,而非僅僅是工藝品。”銅鑿剪紙《佛山新八景》剛剛問世,就有一些收藏者要求收藏,被陳永才婉拒。

在另一個層面上,銅鑿剪紙的失傳與復活的過程也給佛山留下啟示,雖然銅鑿剪紙工藝在世界範圍內都具有唯一性,但在生產生活中,它的應用性一旦喪失就很難傳承。陳永才説,佛山剪紙需要創新,需要在審美和應用上大動腦筋,它的市場前景必須定位在高檔藝術品,同時開拓它的應用性,應是時代元素與傳統語言結合的精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