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上的文明傳承:竹書文化

來源:人人運程網 1.63W

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就是竹子,稱之為“竹簡,簡牘”。在紙還未發明之前,竹簡就是我國書籍的最主要形式,對後世書籍制度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今日,人們依然會承襲簡牘時期形成的傳統。那麼,在中國竹文化之中,竹書文化具體有哪些傳奇呢?請隨小編一同前往看看。

竹子上的文明傳承:竹書文化


  竹書文化——竹簡
  竹簡,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牘比簡寬厚,竹製稱竹牘,木製稱木牘。均用毛筆墨書。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因此人們又稱信為“尺牘”。在湖南長沙、湖北荊州、山東臨沂和西北地區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過重要發現,其中居延出土過編綴成冊的東漢文書。

(1)竹簡產生的背景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鐘鼎上,由於其材料的侷限,難以廣泛的傳播, 所以直至殷商時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層社會的百餘人,這極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傳播,這一切直到竹簡的出現才得改變。

(2)竹簡的涵義
  竹簡竹簡多用竹片製成,每片寫字一行,將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編聯起來,稱為“簡牘”。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書籍形式,用於書寫文字的木片稱木牘,多用於書寫短文。
  簡牘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紙張發明之前書寫典籍、文書等文字載體的主要材料,是我國最古老的圖書之一。簡牘與甲骨文、敦煌遺書、明清檔案一同被列為二十世紀東方文明的四大發現,目前簡牘學也以驚人的速度形成了世界性學科,它從史學、考古、古文字學、文獻學、書法等,多角度多領域,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術的研究開闢了一個嶄新的領域。簡牘幾乎與甲骨文、金文同時出現,春秋到東漢末年是簡牘最盛行的時期,紙張發明後,竹木簡牘又與紙張並行數百年,直至東晉末年恆玄下令,簡牘制度方告結束。

(3)竹簡的影響
  竹簡是我國曆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是造紙術發明之前以及紙普及之前主要的書寫工具,是我們的祖先經過反覆的比較和艱難的選擇之後,確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這在傳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從社會最上層的小圈子裏解放出來,以浩大的聲勢,向更寬廣的社會大步前進。所以,竹簡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現,才得以形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況,同時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