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衡山影子戲的前世今生

來源:人人運程網 1.98W

光影裏的人間百味——衡山影子戲,它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主要流行於現在的衡山縣,現已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倘若今天我們要去探尋此戲的影子,那可得追溯到唐朝,五代時期了。沒關係,接下來就讓小編帶領你從源頭上了解下這段神奇的民間文化吧!

揭祕衡山影子戲的前世今生


  衡山影子戲起源:
  影戲起源於唐、五代,繁榮於宋、元、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從衡陽市着名文學家、思想家王夫之的《念奴嬌·影戲影》詞可知,早在明代後期,衡陽就有了影戲的蹤跡。
  衡山影戲的出現,大約為清順治初(1644年),福田鋪鄉農民彭鳳舉從外地學藝歸來,成立影子戲民間組織“老龍會”,開創了衡山影戲的先河。
  衡山影戲經過了漫長艱難的發展階段,在解放後獲得了飛速發展。1957年衡山皮影戲《草船借箭》被文化部調到北京參加國際木偶皮影藝術節進行交流演出,蜚聲國內外。1965年文化部副部長徐平羽來衡山視察,點名要看衡山影戲。
  1984年,福田公社成立了影子戲藝人理事會。至此,衡山影子戲迅速發展成為民間婚喪喜慶和節日的必備娛樂形式。但隨着時代發展,影戲在上世紀80年代末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與此同時衡山影戲的搶救與保護工作推上了政府議事議程。
  1995年湖南省文化廳先後授予衡山縣福田鋪鄉為“羣眾文化藝術之鄉”、衡東的白蓮鎮為“皮影藝術之鄉”。2000年福田鋪鄉被國家文化部社文圖司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皮影)之鄉”。同年中央電視台記者前來採訪藝人王春雲、陽炳炎後,製作成《衡山皮影戲》專題片在中央一台、七台連續播放,引起強烈的反響。2002年,日本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研究館員稻葉明子在四川大學教授江玉祥的陪同下,先後兩次前來衡東考察研究衡山影戲,給衡山影戲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衡山影子戲源於社會的劇本,即興而起:
  過去的皮影戲藝人都是靠口傳心授的方式來傳承皮影戲藝術。把故事的發展脈絡記在心裏,再一步一步把整個故事交待完整,這就是人們常説的搭橋戲。
  搭橋戲,藝人們又叫“唱水橋子戲”,其內容主要來源於社會生活。它的故事發展總是貫穿着忠孝仁義的線索。主要概括起來有以下6點:(一)養兒讀書,讀書趕考,趕考得中,得中做官;(二)奸臣專權,陷害忠良,子仗父勢,欺壓百姓;(三)投桃報李,扶正除邪,扶貧濟危,破鏡重圓;(四)立寨為王,興兵造反,男敗投降,女敗許婚;(五)“影子戲冒路,全靠神仙渡。”根據以上幾個規律,藝人們“不怕忘腔爛板,只怕停鑼現眼”,在橋的框架下,即興演唱。
  隨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藝人把搭橋戲中故事發展的要點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形成文字腳本,這就是橋路戲。它標誌着藝人從此擺脱了無本演唱的局面。以下是易正榮記錄的《陳世美》的橋路片段:
  祖住湖廣荊州府、穎川堂、陳家莊。父陳洪貴、母王氏、妻秦香蓮、子長壽、女春妹。
  陳世美辭父母、別妻室兒女進京趕考。投住京城張三羊店中。點中狀元。上朝謝恩,招為駙馬,在木樨宮成親……
  據易正榮師傅統計,他演出“橋路”2869出。常演劇目多為《封神榜》、《東周列國》、《三國演義》、《岳飛傳》、《楊家將》等。
  在政府扶持和專業老師指導下,《琵琶進宮》、《草船借箭》等一批成熟的衡山影戲劇本誕生了。湖南省文化廳於1980年出版了《皮影戲劇本選》,其中就收入了錢勇和譚逢吉的《三官堂》、康成的《張文秀》和譚逢吉的《三打祝家莊》等衡山影戲劇本。

風格獨特的音樂,韻味十足:
  衡山影戲的音樂很有特點,與當地的花鼓戲涇渭分明。其主要伴奏樂為打擊樂。30年代,彭德彰把胡琴伴奏用到了影戲中,之後又加入了嗩吶、笛子等樂器。
  打擊樂在當地俗稱鑼鼓打煞,主要有大鑼、小鑼、板鼓、小鼓、大鈔5件樂器,另配有棵子或雲板或漁鼓筒。打擊樂演奏均有一定的程式,其曲牌主要分為兩大類,即開台鑼鼓和橋路鑼鼓。完整的開台鑼鼓的程式由“開台頭”“三二一”“七槌半”“萬歲鑼”“喬鈔”“暴鑼”“陰鑼”“風入松”“開台尾”9段鑼鼓經組成。演奏時,必須按順序依次打完,如要延長,可重複其中的段子再結尾。橋路鑼鼓較複雜,但也有一定的程式。如:“半擊頭”一般用於出場人物自白後;“五槌鑼”一般用於起轎、開船、唱小調、起舞時,做各種動作的起皮,其他如各類人物的出場鑼鼓,以及笑鑼、將鑼、得勝鑼、神仙鑼等均用於固定的人物和場合。
  衡山影戲的鑼鼓打煞風格很獨特,其唱腔更是韻味十足。它因地域、語言、生活習俗和藝術特點等不同,又分為上河派、中河派、下河派和上衡山派四大流派。基本唱腔為“道情腔”和“四平腔”,此外有崑腔、洞腔、仙佛、聖贊、小調等規格腔;唱法都分平、仄、漢、霸;唱詞有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和十三字句。樂句一般為上下句結構,結束時加捎腔。演唱形式以獨唱為主,兼有對唱、齊唱和合唱。
  衡山影戲的名師武智熊在唱腔上獨創一格,只可惜無傳人。他強調在演唱中必須做到情、聲、形的統一。即以人定情,以情定聲,以聲定形。演唱時注重脣齒音有力,字正腔圓。其演唱的《清江引》至今無人敢問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