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方言簡介大全之四川方言簡介

來源:人人運程網 1.58W

經常就算是同一片區域的語言,只要距離稍微離得遠一點,兩地的語言就有有所差別。就比如閩南話,廈門、漳州、泉州講的都是閩南話,但是這三地的閩南話又都有自己特點,有所差異。你知道四川的方言有什麼特色嗎?下面,隨着中國語言文化一起來了解下四川的方言吧。

中國方言簡介大全之四川方言簡介


  四川方言:
  四川話是流行於四川、重慶(巴蜀地區)及周邊省份臨近地區的主要漢語言,包括漢語西南官話中源自古蜀語。四川話約有1億6千萬的使用者,數量次於日語,多於德語。現今四川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成都話是川劇和各類曲藝的標準音,同時由於四川話內部互通度較高,各方言區交流並無障礙,因而四川話本身並沒有標準音。

語言學家認為,四川話並不等同於“四川方言”,因為除四川話外,四川省境內較為常見的漢語言還有土廣東話(屬客家話)和老湖廣話(屬湘語)等,其都以方言島的形式分佈於四川各地。同時,四川省境內還擁有大量藏語、彝語、羌語的使用者。但由於四川話在四川具有強勢地位,是事實上的通用語,一般而言,土廣東話與老湖廣話的使用者同時也是四川話的使用者,而部分藏族、彝族、羌族地區,特別是康定、雅江、昭覺、馬爾康、松潘、丹巴等州府、縣府所在地,也通用口音接近的四川話。

歷史:
  四川話發源於上古時期非漢族語言的蜀語語和古巴語,迄今四川話的原始層中仍然保留了“壩”(平地)、“姐”(母親)、“養”(您)等來自上古時期古蜀語和古巴語的詞彙。之後四川話便隨蜀地區的歷史進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斷地發展變化,先是秦滅蜀後,蜀地區逐步形成屬於漢語族但獨具特色的蜀語。其後在明清時期,由於大量來自湖廣等地的移民進入四川,蜀語同各地移民方言演變融合而最終形成了現今的四川話。

上古時期:
  上古時期,四川盆地中存在蜀族與巴族兩個非華夏族的民族以及蜀國與巴國兩個獨立的國家,其不僅擁有各自獨立的語言:古蜀語和古巴語,還擁有被概稱為“蜀圖語”的獨立的文字系統。古蜀語與當時的華夏語截然不同,與現今羌語、嘉戎語、彝語、納西語和土家語等語言有着密切的關係。

公元前316年,秦國相繼滅掉巴蜀兩國,逐步將中原華夏族的制度、政令推行到蜀地區,並開始大量的向蜀地區移民,蜀地區出現了古蜀語和華夏語並存並用、相互滲透的局面。之後隨着秦漢時期大量的中原漢人遷徙入蜀,並且在西漢末年形成了具有較為統一特色的蜀語。《文選》卷四載左思《蜀都賦》劉逵注引《地理志》中記載:“蜀人始通中國,言語頗與華同”,同時根據揚雄《方言》中的記載,當時樑益地區的方言與秦晉方言已經較為接近,表明此時的蜀語已經屬於漢語的一個分支。

西漢末形成的蜀語作為上古時期漢語族的一個獨立分支,其特點主要體現在聲調與詞彙兩方面。在聲調方面,陸法言《切韻序》有“秦隴則去聲為入,樑益則平聲似去”的記載。同時黃鑑《楊文公談苑》中稱:“今之姓胥、姓雍者,皆平聲。春秋胥臣、漢雍齒旨是也。蜀中作上聲、去聲呼之,蓋蜀人率以平為去。”這説明此時蜀語聲調具有自身特色。而詞彙方面,此時蜀語的一個顯着特徵是吸收了來自非漢語的古蜀語的詞彙。揚雄《方言》以及其他一些歷史文獻中都記載了大量四川地區的特殊詞彙,來自古蜀語的詞彙包括“壩”(平地)、“姐”(母親)、“不律”(筆)、“養”(您)、“曲鱠”(蚯蚓)、“阿婸”(我)等,其中“壩”、“姐”、“養”、“曲鱠”至今仍保存於四川話之中。

中古時期:
  中古時期,蜀地區經濟文化發展達到鼎盛,作為一個獨立的語言區,蜀語繼續得到發展[10],此時的蜀語獨立性很強,與蜀地區以外的語言較難溝通。宋范成大旅居蜀地時在《石湖詩集》卷十七《丙申元日安福寺禮塔》詩注中有如下記載:“蜀人鄉音極難解,其為京洛音,輒謂之‘虜語’。或是僭偽時以中國自居,循習至今不改也,既又諱之,改作‘魯語’。”從中可以看出蜀與中原語音完全兩異。以宋代蜀語為例,首先蜀語韻部與宋代通語比較,韻部的分野或歸字不同,如陽聲韻寒先部的“言”字讀人眞文部、藥鐸部的“祈”讀與屋燭部的“禿”相同等。其次,蜀語介音有合口化傾向,在一些字音上三個陽聲韻尾相混。同時,蜀語聲紐保留了諸如“古無舌上”、“照二歸精”等的古音遺蹟。此外,聲調方面,蜀語在平聲字與上去聲字歸派與通語也有較大不同,如通語音歸平聲的“青雍句”在蜀語中“青”歸人上聲,“雍句”歸去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