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文化的復興 時代的變遷

來源:人人運程網 4.84K

廟會是我國一種獨特的民俗活動,跟宗教有一定的聯繫,我國民間大大小小的廟會活動有非常多,不同地域又是不一樣的風格。廟會的復興是民間信仰的復興,這是一種好的徵兆。我們的時代也在復興,充分體現了人們經濟實力的提升,廟會跟民間信仰又有着什麼樣的理念呢?我們來看看中國地域文化吧!

廟會文化的復興 時代的變遷

民間廟會大致可以分成“朝拜型”和“遊神型”兩個大類。前者是神靈不移動,民眾在特定的日子從四面八方趕赴聖地朝拜,妙峯山廟會就屬於這一類型;後者神靈要移動,即在特定的日子裏,神靈的象徵物會被抬出來在固定的範圍內巡遊,遍灑恩澤,讓民眾就近膜拜,台灣的大甲媽祖廟會就屬於這一類型,它每年巡遊,幾乎遍及台灣中部,聳動數十萬人眾。

廟會文化的復興 時代的變遷 第2張

無論哪種類型,都必然存在着寬嚴不一的民間組織,通常稱為香會。從道理上説,在神靈面前,一切信眾都是平等的,世俗的社會地位在此並不能原樣照搬,香會的領導者靠的是對神靈的虔誠、對傳統的瞭解、對公共事務的熱心和歷練以及必不可少的個人魅力。同時,香會組織並不依照一個鄉、一個村這樣的行政單元來組構,它經常打破現實社會中的地域和層級關係。從大一統的國家行政管理來看,似乎存在着某些隱憂,讓人很容易聯想到白蓮教、天地會之類的宗教一政治實體。其實,從更大的時空來看,民間信仰尤其是廟會,它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是相當有限的,通常僅限於幾個村子之間,最多也只能波及到地域關聯的幾個區縣而已,像前面作為例子的妙峯山廟會、大甲媽祖這麼大的規模是很罕見的。更重要的是,絕大多數民間廟會並不附帶政治目的,它們只關注心理的訴求。

廟會文化的復興 時代的變遷 第3張

千百年來,民眾在努力追逐着食色之類的生理需求的同時,也有不容抹殺的心理需求,他們一邊勞力,一邊也在勞心,這是作為人的基本屬性,與統治階層或文人雅士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歷代的民間信仰五花八門,其主要功能總是讓民眾得到心理上的慰藉。它們也許比國家祀典或制度化宗教來得簡率得多,但卻實實在在地起着效用。而且,大多數民間信仰,總是以勸善懲惡為宗旨,放在任何一個社會形態下看,都與主流道德觀並不違背,某些時候,還能以民眾特殊的視角表達着非常重大的民族國家信念。

作為當代一項重要的活動,多去了解是應該的,各地的廟會活動展現出了各地的主體價值,集市的出現也是相當重要的,促進了當地之間的交流,增添了人們的生活樂趣。

你可能還喜歡:

廟會研究的價值及其意義 廟會的精髓

廟會文化在我國曆史上的發展

感悟廟會文化 體驗民間風俗

廟會文化的載體在哪些方面體現

熱門標籤